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2020-11-23 光明網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傳統觀點認為,細菌和古菌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顯著區別之一在於,前者的細胞中不具有細胞器(由生物膜包被,並且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亞細胞結構)。近年來,趨磁細菌的磁小體被確定為細菌細胞器,因此,趨磁細菌研究對認識地球生命複雜性(complexity)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英國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等的研究人員,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對採集於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南北半球不同生態環境中的趨磁細菌進行了組學研究,獲得了上百個趨磁細菌的基因組序列。這些基因組分屬於13個細菌門類,多於之前發現的5個門類,拓展了感磁微生物在細菌域中的分布和多樣性。比較基因組學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趨磁細菌的起源時限早於之前的認識:地球早期的細菌,甚至細菌的最後共同祖先(Last Bacterial Common Ancestor)可能合成磁小體細胞器,幫助這些生命更好地適應當時的極端環境,揭示出早期細菌的細胞已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該研究為理解生物感磁的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提供了新認識。相關研究成果以Expanding magnetic organelle biogenesis in the domain Bacteria為題,發表在Microbiome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a)趨磁細菌及磁小體功能示意圖;(b)該研究發現的代表性趨磁細菌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圖中箭頭所指為磁小體鏈

來源: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但學界尚未解決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趨磁細菌是研究較為深入的一類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類似磁羅盤,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圖↓)。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
  • 地球生命、人類和文明的起源、發展演化過程
    ,儘管太陽和地球誕生只有約46億年,但是大概在100億年前宇宙的演化已經為太陽和地球誕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二.46億前原始大氣太陽和地球的產生為生命演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地球大氣層為地球脆弱生命的產生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再次,地球大氣層的特殊化學構成為生命演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 對地球生命的認知又進一步
    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究竟有怎樣的影響?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又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  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郝守剛研究組經過野外調查和認真的實驗室工作,揭示了這種地球上最古老的根的形態學特徵,並依據完整的化石標本,引進了現代生態學的概念,第一次計算了這種最古老植物的生物量,獲得了該類型化石植物的根莖比信息。這種古老的根僅佔整個植物生物量的不到3%。
  • ...生物多樣性演化《Science》刊登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成果
    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歷程,是人類了解自身由來、以及未來演化的重要手段。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1)
    大叔我之前寫過一些關於人類早期歷史的連載,在這裡打算再發幾篇關於地球生命演化歷程的文章,作為之前連載的補充。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關於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的一些情況吧。形成生命並維持其存在與發展的條件非常嚴苛,地球能滿足這一系列的條件是極難得的偶然事件,而相對於整個宇宙龐大的星球總量來說,這種偶然可能又成了必然發生的事實。
  • 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
    在人類擁有記載和傳說之前,我們對地球上生命體的所有認知幾乎全部來自生命在巖石上所留下的足跡和化石之中。在頁巖,板巖,石灰石中發現了很多骨頭、貝殼等化石,還發現了第一次潮汐留下的痕跡以及最早的降雨形成的窪地。正是通過對巖石的仔細檢查,才使地球生命的歷史得以總結。
  • 《地球的起源與演化:變化行星的研究問題》中文版出版
    《地球的起源與演化:變化行星的研究問題》一書的中文版已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為此,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RC)應美國能源部(DOE)、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美國宇航局(NASA)等的共同要求,專門成立了「固體地球科學重大研究問題委員會」,從跨越地質學和行星科學各自學科領域的界限、涉及永恆性的問題(如地球和生命起源)、以及對人類福祉具有重要影響的現象存在聯繫等角度出發,獨立地提出和遴選21世紀地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前沿性基礎科學問題
  • 科學家構建了化學反應路徑,獲得了生命起源的早期活性物質
    在輻射驅動的複雜化學網絡中,與生命起源相關的目標分子的生成。圖片:易瑞琴(ELSI)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起源關鍵就是這些有機分子如何出現。在沒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在自然環境中,無機物通過化學作用,產生出多種有機物和生物分子。但是這些有機物是如此複雜,它們的起源與早期演化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們。來自幾個機構的科學家們組織了一項新研究,在了解生命的化學起源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項研究設計的實驗取名為「連續反應網絡」,目標是在儘可能模擬早期地球的環境下產生核糖核酸(RNA)前體,並可能最終產生RNA。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與英國學者保羅·巴雷特和傑森·希爾頓合寫的一篇長篇綜述,首次系統評述了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近幾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闡述了他們在鳥類的起源、羽毛和鳥類飛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時代與形成的地質背景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的觀點。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億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100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導  人們回溯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歷史,無非是想從過去發生的事情中,尋找到對今天和未來的啟示。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
  • Cell:地球生命起源新假說?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3月7日 生物谷BIOON/ --進化仿佛是許多"雞與蛋"的問題的合集,不過,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在核酸出現之前,地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如今,研究者們發現了磷元素出現之前的最早的生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