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球生命的認知又進一步

2020-11-23 人民網

  ①

  ②

  中國古生物學會22日在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人類頜骨可以最早追溯到何時?冰河時期歐洲人還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為何後來變成了白色皮膚和藍色眼睛?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究竟有怎樣的影響?8億—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又是怎樣的?這一系列問題,都可以在這十大進展中找到答案。

  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率領的團隊在雲南曲靖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盾皮魚類長吻麒麟魚(見圖①),人類的頜骨因此能夠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類群中,為繪製頜骨的演化全景補上了重要的一塊拼圖。

  繪製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利用史前人類的古基因組追溯該遺傳譜圖並指出,末次冰期結束後(1.4萬年)的第一個強烈變暖事件對歐洲人群結構影響,能間接反映歐洲內部與外界人群在冰期末期的遷移和融合。

  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副研究員所屬研究團隊發現距今1.3億年的古鳥類化石中的β角蛋白的保存(見圖②),而且驗證了羽毛化石中以往頗具爭議的納米級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細菌的可能性。研究首次無爭議地確定了化石中色素體的存在,為古生物色彩復原提供了依據。

  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朱士興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團隊發現了在燕山地區中元古代高於莊組(距今15.6億年)發現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提前了將近10億年,徹底改變了以前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

  早泥盆世植物根系促進土壤形成及河流地貌轉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薛進莊副教授率領的團隊公布了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具根系古土壤(早泥盆世),提供了早期植物根系與土壤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提出克隆生長是登陸初期的、原始的維管植物作用於地球系統的一種重要機制。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系列昆蟲偽裝行為及最原始螞蟻社會化起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等在白堊紀琥珀中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昆蟲覆物偽裝行為和極其特化的獨角蟻,為重建白堊紀古環境以及昆蟲—植物之間生態關係提供了新線索,還填補了螞蟻早期演化的關鍵環節,表明螞蟻演化早期就出現了明顯的形態和生態特化。

  撫仙湖蟲腹神經節與泛節肢動物早期神經系統進化。雲南大學楊傑副研究員與張喜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公布了寒武紀節肢動物神經系統的相關成果,以實體化石形式首次展現寒武系真節肢動物昆明澄江蝦具有縱貫軀體的腹神經節及其微米級的外緣神經,為探討泛節肢動物神經系統早期本質特徵以及隨後分異的進化歷程提供了可靠證據。

  甕安生物群中發現盤狀卵裂動物胚胎化石。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公布了最早的具盤狀卵裂形式的動物胚胎化石,該成果利用同步輻射斷層成像技術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類具有典型盤狀卵裂特徵的標本,表明兩側對稱動物特有的某些發育機制在6億年前就已經起源。

  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公布了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保存的帶羽毛恐龍尾部。標本為一隻恐龍的尾部,包含了至少八枚尾椎,尾椎被三維的、具有微觀細節的羽毛包圍,標誌著人類首次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非鳥恐龍。

  澄江生物群三維保存的大附肢類節肢動物幼蟲和遼西發現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由雲南大學劉煜研究員、侯先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公布了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無節幼蟲類節肢動物幼蟲。這項研究給保存方式為布爾吉斯型化石節肢動物的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此類研究設定了更高的技術手段標準,使得研究者可以從化石表面和內部最大程度地提取信息。

  由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高級工程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王永棟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自遼西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新種)具有銀杏屬的典型木材解剖構造,是古植物學者首次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具有確鑿解剖構造的銀杏木屬木材化石。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3日 20 版)

(責編:曹昆)

相關焦點

  • 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人類和宇宙太空相比是非常渺小的,甚至以人類如今的科技,就連對於地球完整地了解,和開發都不能做到,這樣的人類,又怎能稱得上是強大呢?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是目前人類無法觸及到的高度,而南極要比北極更加的讓人類難以探索。不過科學家們在近些年來的全球氣溫變暖的局勢之下,慢慢的對於南極有了一點深入的了解了。
  • 地球生命究竟如何起源?量子領域的發現顛覆認知
    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這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經過數千年的沉澱,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最終極的問題之一,吸引了許多科學家前赴後繼地投入到這個問題的研究中,畢竟生命與非生命相比,生命顯得那麼的特殊、那麼的充滿奇蹟。
  • 科學家發現了「不依賴氧氣」生存的物種,或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生物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都要依靠呼吸氧氣來存活,就算是厭氧性的生物,也是需要微量氧氣的。自進入科學時代以來,人類從來沒有發現過可以離開氧氣生活的生物。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大自然中是否存在不靠氧氣生活的物種呢?然而,最近有科學家還真的找到了這樣的物種,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
  • 地球上第二個世界被發現,連科學家都不相信,顛覆對生命的認知
    如今人類對於地球的探索還是非常的渺小。我們都知道地球面積大部分都是海洋。人類對於海洋的研究還沒有那麼深入。不過科學家也有著擔憂。他們認為如果把地球的海洋完全開發,將會給人類帶來大災難。特別是對南極、北極的開發。人類將面臨著未知的危險。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生命世界」,或顛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外星球,存在生命嗎?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太陽系內暫時只發現我們地球存在生命,在外星球暫時還沒發現外星生命,難道我們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嗎?雖然還沒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很多研究表明,在宇宙中,還是存在不少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的星球。
  • 氰化物隕石帶給地球生命種子?NASA的探測器將進一步研究
    但這項新研究稱,氰化物也可能是構成地球生命所需分子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它可能「乘坐」隕石來到地球上,參與了胺基酸和鹼基等有機化合物的非生物合成,最終導致地球生命的誕生。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28日報導,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麥可·卡拉漢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對一組特殊的原始隕石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均含有氰化物。
  • 地球的形狀是什麼?美國宇航局傳回照片,顛覆以往認知!
    地球的形狀是什麼?美國宇航局傳回照片,顛覆以往認知!地球是人類認知中唯一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周圍有很多的保護星,曾經有隕石向地球衝擊時,被木星的引力吸了過去,如果不是木星的保護,或許地球早就毀滅了,有人一直堅信宇宙中有其他文明的存在。隨著宇宙億萬年的演變,或許那些史前文明都已化作塵土,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 深入大西洋深海處,科學家發現大量新物種,或刷新對外星生命認知
    地球生命是怎麼起源的?地球最初是不存在生命的,畢竟地球本身也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為了揭開地球生命起源的機制,科學家們展開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很多假設,如宇宙生命輪(或稱生命外來論,即地球的生命來自外星球)、化學起源論(即非生命物質通過複雜的化學反應生成了最初的原始生命,最後慢慢演化出現在的景象)等。
  • 地球最深處的動物,活在地下3600米,或改變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地球微生物學家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一名線蟲學家在南非Beatrix金礦中就發現了一種蟲子,這種蟲子被科學界命名為「惡魔蠕蟲」。Beatrix金礦的深度為3600米,要知道在淺層地表,每往地下深入100米,氣溫都會升高2-3度,那Beatrix金礦底部的環境對生命來說是非常惡劣的,極端的高溫、高壓。
  • 科學家在地底3000米深處發現了微生物,顛覆了人們對生命的認知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除了智慧生命人類之外,還有數百萬種以上的各種生物。在人們的認知裡,地球生命的誕生跟水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而且不管是地表生物還是海洋生物,基本都是需要呼吸氧氣的。人類認知中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這一點從生物體中的物質70%都是由水組成就可以看出來。
  • 進入550萬年前洞穴,科學家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生命認知
    雖然我們對地球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但還沒法對地球有全面的認識,比如在深海中還存在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一些洞穴內也存在很多謎團。有研究表明,有一些地下洞穴的環境與地球表面的環境相去甚遠,甚至充滿了有毒氣體,就像一個「外星世界」,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卻存在大量的生物。這是怎麼回事?
  • 石頭是地球最早的生命
    小編今天和大家聊一下石頭,如下圖所示,突然一個神奇的想法出現了,那就是石頭會不會根本就不是死的,而是徹徹底底的生命體,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石頭有可能是地球最早的生命存在。生命體是人類自己定義出來的,包括了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地球物質還被人為的分成了有機物和無機物,但是我們細想一下,地球上哪一個物質不是由元素組成的呢?但是既然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由一樣的粒子組成,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宏觀上把「生命體」單獨分出來,說石頭沒有生命,是不是我們的無知導致的?哪一個地球物質不是由最小的粒子組成的呢?人類已知的最小粒子就一定是最小粒子嗎?
  • 發現吃金屬的細菌,或刷新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自從我們人類開始對宇宙探索,對外星生命的搜尋工作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在過去幾十年內,我們人類發射了很多探測器到太空中進行搜尋,也有一些探測器對一些星球抵近觀測,甚至有一些探測器直接降落到某些星球的表面。其中,火星是我們目前探索最多的一顆星球之一,由於火星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有一些觀點認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 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被突破,生命或能永恆
    日本復活1億多年前微生物一般來說,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絕大部分都是需要氧氣、水分、食物,還有合適的溫度和壓強才能存活。但是這些條件對於微生物來說,或許需求就沒有那麼明顯,甚至有些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極端到人類無法想像。
  • 科學家「復活」1億年前生物,實驗表明:地球對生命有了新的認知
    我們人類的出現如果相對於整個地球來說時間還是非常短的,在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體也比我們人類的出現要早得多。不過我們所知道的事情就是,雖然地球上很早就有生命出現了。但實際上,地球上總共發生過五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 遲遲找不到外星生物,天體生物學家:人類對「生命」認知其實有限
    這個問題回歸到探索生命的定義,或許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過於狹隘,僅從人類觀點出發思考,會不會其實很有可能外星生命早已出現,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生命?NASA對於生命的非官方定義是「能夠自我維續、進行達爾文式演化的化學系統」,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Arik Kershenbaum認為,NASA需要如此定義生命,這樣他們才能有目標地去構建相關的生命探測儀器。
  • Cell:地球生命起源新假說?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3月7日 生物谷BIOON/ --進化仿佛是許多"雞與蛋"的問題的合集,不過,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在核酸出現之前,地球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如今,研究者們發現了磷元素出現之前的最早的生化反應。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新的生命世界,顛覆了人類的認知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認知也越來越多。雖然現在的地球在科技的幫助下,已經有很多的秘密被人類發現,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地區是人類探索的盲區。我們先不說神秘的海洋和地球內部,就拿人類生存的陸地來說,仍然有一個地方我們了解得並不多。
  • 新的生命形式,突破人類的認知
    生命是什麼?科學家和哲學家一直苦苦思索。是什麼在驅動著地球和宇宙的生命進化和發展?隨著證據的不斷增多,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理解已經脫離了「管中窺豹」,走向系統的認知。比如地球生命的多樣性,它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在這些生態中,有的需要太陽的能量作為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條件,有的需要地熱作為能量的來源,有的竟然可以在極端環境下,被迫進入「休眠」狀態,以避免種族的滅絕。這就是形形色色的生命,這就是謎一樣的宇宙終極法則。
  • 地球出現「第二生命空間」,孕育神秘生物,地球生命條件或被打破
    文/行走天涯地球出現「第二生命空間」,孕育神秘生物。地球生命條件或被打破地球上除了陸地海洋有生命萬物之外,地心深處也一度也被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因為人類無法到達地心深處,人類對於地心也僅僅只有無窮無盡的好奇與探知欲。儘管目前人類還無法觸足地心,但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不斷提升,最終地球上每一處都會留下人類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