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生命形式,突破人類的認知

2020-12-01 Science漫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生命是什麼?科學家和哲學家一直苦苦思索。

是什麼在驅動著地球和宇宙的生命進化和發展?

隨著證據的不斷增多,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理解已經脫離了「管中窺豹」,走向系統的認知。比如地球生命的多樣性,它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在這些生態中,有的需要太陽的能量作為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條件,有的需要地熱作為能量的來源,有的竟然可以在極端環境下,被迫進入「休眠」狀態,以避免種族的滅絕。

這就是形形色色的生命,這就是謎一樣的宇宙終極法則。

近來,有科學家在南極考察過長中發現了一種驚人的生物,一種依靠「吃空氣」就可以生存的細菌。這些細菌不像植物和真菌那麼依賴太陽能和地熱,它們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是極為貧瘠,只要有空氣存在,這些小東西就可以歡快的生長。科學家發現這些奇特細菌後,欣喜惹狂,因為它們的存在和繁衍,刷新了我們對外星生命形式的理解。

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外星生命是不是一定是類似地球人一樣的「人形」呢?或者必須需要太陽能、磁能、地熱等外在的能量源泉,才可以生存繁衍呢?答案顯而易見。

今天「藍之灣」,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個有趣的發現。故事是這樣的:極端寒冷、偏遠的南極洲也是存在類似內陸的沙漠地區,在這些地區裡,生存條件極為苛刻,常規生物很難生存。當然需要除外「打不死」的水熊蟲。在這裡氣溫驟降、液體水、碳元素和氮元素都非常少,也沒有外來的物質可以補充這個生態系統。長年累月處於黑夜或白晝之中,讓綠色植物們也會望而卻步。天空缺失臭氧,造成紫外輻射強度增大,極晝的時候還有長時間輻射,這種環境下,再堅強的微生物似乎也難以建立自己的多樣性生態家園。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稀薄的沙漠土壤層中竟然存在著一些微生物種群,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些單細胞生物或者多細胞微生物,是如何在這個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呢?

科學家推測可能是這樣的,一般生物體需要某些機制適應外界環境。當環境條件異常糟糕時,許多微生物就會被迫進入休眠狀態或者脫水狀態。在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中,也提到三體人為了適應本星系三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照射,導致三體星球的生存環境會出現周期性的惡化。三體人為了適應這種環境,進化出了「脫水」機制,也是依靠這個技能三體人才得以保存文明。

不過,按照我們常規地理解,即使微生物們進入了休眠狀態,不需要進食,也不需要大量的氧氣。但是,少量的能量和氧氣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細菌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未來的研究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也會為人類星際旅行如何休眠和續命提供理論支持吧。

你可能比較困惑,說了半天科學家是怎麼對這些微生物進行研究的?怎麼發現他們只需要「喝西北風」就能生存?

故事是這樣的,科學家們使用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對南極洲東部地區兩個微生物菌群進行測序。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是一種先進的DNA測序技術,可以對環境中混合的微生物菌群進行測序和分類,通過測序結果科學家可以判斷細菌的種類、數量、生存機制等。

這兩個樣本取材地點十分考究:一個鄰近威爾克斯地的「凱西研究站」;另一個距離伊莉莎白公主地「戴維研究站」數百公裡處。研究人員將獲得的土壤進行分離和研磨,再提取出其中的DNA,然後採用「鳥槍法DNA測序」進行檢測。最後將獲取的DNA進行重組,比對進入資料庫中單個物種的基因組之中。這種方法可以呈現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

研究人員使用這種方法發現,兩個樣本中的微生物是前人沒有報導過的,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按照我們之前的知識,每個生物的生態系統中,都存在細菌等「初級生產者」,這些微生物默默無聞地工作著,為二級生產者和其他高級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保障。比如我們人類的麥田,土壤中微生物會將農民灑下的肥料分解,釋放碳、氮、氨等物質。莊稼和雜草等植物吸收這些能量,長大、開花和結果。人類採集果實和種子,用於自己的食物和保暖。

這些初級工作者能夠將無機化學物質和能量轉變成為活性物質或者其它生命形式。多數情況下,「初級生產者」都與光合作用有關,她們利用太陽光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糖和氨,這些肥料再被次級生產者利用,從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然而,科學家卻發現南極洲實驗站點的結果明顯不是這樣的。他們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其中包括兩種最新發現的微生物。這兩個微生物群體可以直接從大氣「採集」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進而合成能量,而不依賴於常規的太陽能和地熱。可以說這兩種細菌就是通過「喝空氣」就可以生存和繁殖,所謂是「逃離」了六界輪迴,不必墜入凡間受苦。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多種多樣,有一些未知的微生物對人類是災難,比如蝙蝠體內「封藏」的病毒。一旦暴露在人類世界就是無窮的「災難」。今年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大抵就是這樣的。古代西方傳說,人類初期是個極樂世界,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益的,萬物和生靈都可以和平共處,互不侵犯,直到有人無意間開啟了「潘多拉魔盒」……

有人認為發現「喝西北風」的細菌,其實意義重大,比如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進程中,就可以嘗試脫離人類固有思維的限制,不必刻意尋找碳基生物,也許在火星和愛神星上生活著一大群,吃本星球大氣就可以瀟灑自如的生物。你沒看到吧,也許這些生命正在舉起自己手中的望遠鏡,默默觀測著我們的地球。

相關焦點

  • 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被突破,生命或能永恆
    微生物2這次日本科學家的重大研究成功,可能顛覆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擴展了人類對生命生存範圍的理解,對於人類在茫茫宇宙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有著重要作用。我們知道,目前地球還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地方,可以說是宇宙的孤兒。
  • 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被突破
    微生物1微生物2這次日本科學家的重大研究成功,可能顛覆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擴展了人類對生命生存範圍的理解,對於人類在茫茫宇宙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有著重要作用。我們知道,目前地球還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地方,可以說是宇宙的孤兒。但是隨著人們對生命認知的擴大,其他行星產生生命的可能性大增,比如說最希望可能存在生命的木衛二。科學家們分析認為,木衛二冰層下面,可能存在在液體海洋,那裡具有維持生命所需的條件,很可能會存在生命。
  • 腦洞大開︱拋開人類的固有認知,對外星生命形式的8大猜想
    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科學家都喜歡以地球的標準來研究外星生命。難道外星人就必須要有水和氧氣嗎?其實,我們能想到的科學家也能想到,但科學是求真務實的,在沒有發現新的生命形式之前,我們也只能通過對地球的認識來尋找外星生命。
  • 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生命或能永恆
    對於人類生命的脆弱,我還是感嘆這些微生菌體的強大,在他們眼裡,或許滅絕和他們真的沒有什麼關係。日本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海底生物比陸地上的生物需求少很多,幾乎快要到了不消耗能量的情況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能夠生活幾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
  • 外星生命到底以何種生命形式存在,為何以地球生命形式去探索宇宙
    自從人類進入太空以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也逐漸的增多,放眼其他星球,總有許多人認為一定有外星人存在,因此也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星迷。可是截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存在,所以在廣袤的宇宙中,人類可能是非常孤獨的。可是很多人都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我們要以地球的標準去評判生命的存在形式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何以地球的標準尋找外星生命。
  • 外星生命可能已經顛覆了我們人類的認知
    宇宙中存在數10億個可以孕育生命的行星,但直至今日人類都還沒發現外星人的存在,也許我們正在沿著錯誤的方向尋找,外星存在的生命方式,會不會超出了我們的認知呢?比如他們不需要水或者氧氣,可以承受高溫極端環境,首先我們得了解人類DNA是由碳組成的,碳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地球上的生命都以碳為基礎
  • 俄羅斯發現新物種,長相像極了豬鼻子,刷新人類對地下生物的認知
    ,這一物種的長相像極了豬鼻子,也刷新了人類對於地下生物的認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4海綿組織的發現,也說明了人類對於地球物種的認知還是太過於片面了,或許在地球上生命根本就沒有界限,只不過是人類的探索還不夠全面而已。
  • 作為生命活動的形式
    美國學者蘇珊·朗格深受卡西爾符號哲學的影響,對形式問題十分重視。在對形式的研究中,朗格將形式與生命、情感、感覺能力聯繫起來,認為情感是集中強化的生命。朗格指出,人們總是將藝術品比作(暗喻為)「生命的形式」,因為優秀的藝術品中總能呈現出「生命」「活力」或「生機」的特徵。
  •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之旅
    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一文中說過「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
  • 30年內生命科學或將獲突破,人類迎來新曙光
    人類生命學或將獲突破!科學家庫茨魏爾:人類將可能迎來"永生"你知道嗎?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面貌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類新行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浮現,顯然科技能夠改變生活這句話一點不假,隨著科學技術的影響,人類在衣食住行上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近些年的新聞報導來看,小夥伴們不難發現每隔不久便會傳出某些技術在某些方面完成了突破亦或是創新等消息。
  • 淺析人類對死亡的認知,明晰人類生命的意義
    21世紀人類文明取得了巨大進步,因此「人的生命」成為人類文明中最有價值的存在。 在不同領域人們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人類是宇宙中獨一無二存在,人類生命是神聖無比的」。 而且每一個人都對此深信無疑,無論是學校的老師、政府的官員、舞臺上演員、法庭上法官。
  • 創造新的生命形式
    [新亞特蘭蒂斯,2006年春季]這些是值得稱讚的目標。但是他們採取的方向有陰暗面。並不是說人類還沒有改變自然並改變生物系統。西瓜的雜交育種可產生無核品種,或嫁接各種花卉以產生例如玫瑰的新顏色,而這已經毫不猶豫地實現了。
  • 科學家發現了「不依賴氧氣」生存的物種,或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自進入科學時代以來,人類從來沒有發現過可以離開氧氣生活的生物。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大自然中是否存在不靠氧氣生活的物種呢?然而,最近有科學家還真的找到了這樣的物種,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據了解,這一物種的名字叫做「鮭居尾孢蟲」,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發現的。
  • 施一公: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本文為施一公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這個過程是基礎研究發現的,而發現這個過程的著名科學家海倫,是一位女性,獲得了2015年的生命科學的突破獎。第二個例子我們講講治療癌症的新的曙光。大家聽過很多次的「免疫療法」。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新的生命世界,顛覆了人類的認知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認知也越來越多。雖然現在的地球在科技的幫助下,已經有很多的秘密被人類發現,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地區是人類探索的盲區。我們先不說神秘的海洋和地球內部,就拿人類生存的陸地來說,仍然有一個地方我們了解得並不多。
  • 突破三維的認知:科學認知1-10維,提升高維意識
    人類認知世界的觀點,主要還是在三維空間裡。如果能夠把自身提升到四維甚至更多維的空間,那就能拓展視獲得更多生命的體驗!而當下我們最大的障礙是三維認知,三維的認知是可以被突破的。維度有三維、四維、N維、零維。零維讓我們做的事情是每一個生命內在本自具足。
  •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本來想寫複合函數的一些具體案例,但是發現在《微積分從入門到精通的十大關卡》中已經寫了「中間變量」的內容,已經把複合函數說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這裡就說微積分語言體系中兩個基本的符號和,這兩個符號代表著「任意性」和「存在性」,其中任意性對應著無窮多,算是有助於人類有限的時間對無限事物的理解;而存在性則對應著事實,意味著判斷的可靠性。關於和我們在極限的定義中見到過很多次,常常無法正確使用這兩個符號。其實我們最早見到的和這兩個符號是在函數的有界性和無界性中。
  • 遲遲找不到外星生物,天體生物學家:人類對「生命」認知其實有限
    這個問題回歸到探索生命的定義,或許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過於狹隘,僅從人類觀點出發思考,會不會其實很有可能外星生命早已出現,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生命?NASA對於生命的非官方定義是「能夠自我維續、進行達爾文式演化的化學系統」,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Arik Kershenbaum認為,NASA需要如此定義生命,這樣他們才能有目標地去構建相關的生命探測儀器。
  • 超越人類「認知」的宇宙現象
    這個現象超越了人類對物質形態存在方式的認知極限。除了主觀意識上的認可,我們無法在大腦中想像出「波粒二象性」的真實狀態。「波粒二象性」超越了人類思維認知的極限,我們無法在大腦中呈現它的真實狀態。但這種「狀態」在宇宙中確真實存在。
  • 已知的生命形式,我們能在這些地方找到外星生命
    當人類的科技發展到可以進行太空探索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尋找宇宙中哪裡還有地外生命,科學家也認為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能在二十年內在宇宙中發現外星生命,科學界認為外星生命有多種形式,有些極端環境下也會有生命出現,美國NASA公布地外生命可能會出現在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