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類的心輪就是通往宇宙的人口,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將心連結到眉心中央的第三眼,就可以打開這道宇宙之門。這就是你進入宇宙前的接待大廳,只要在這裡調整好心與第三眼的連結狀態,放鬆身體,深呼吸,在此靜靜等待「高我」的降臨。近代科學理論提出了弦理論的假說,認為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是能量弦線的不同模式震蕩造成的,弦理論也分為很多不同的學派,一般認為我們宇宙的維度高達26維,但是隨著發展,科學家們引入了超對稱性的概念,宇宙的維度又變成了10維的,再後來弦理論又受到了對偶性的啟發,就慢慢發展變化成了現在的11維M理論。透過維度學習,明白生命的自由來自於意識維度的提升,得大智慧,終獲圓滿菩提。本文後半部關於提升意識維度的內容來自劉豐老師的觀點。
人類的心輪就是通往宇宙的人口,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將心連結到眉心中央的第三眼,就可以打開這道宇宙之門。這就是你進入宇宙前的接待大廳,只要在這裡調整好心與第三眼的連結狀態,放鬆身體,深呼吸,在此靜靜等待「高我」的降臨。
眉心後頭的《第三眼》是心的屏幕,而你的心識意念就是導航裝置。心會將感知到的訊息傳回身上,而由大腦進—步翻譯心識傳回來的訉息並轉化成文字、畫面、聲音或感覺等。大腦只是翻譯器,前提當然是心輪的暢通和開啟。
人的意識透過心連結到眉心時,當接近7.8赫茲時就會自動與你的高我接軌和共振,高我並沒有具象形體。當你調整了自己的振動頻率,有意識地和7.8赫茲共振時,這兩個共振合奏已經不會只處於7.8赫茲,而是可以達到3~5倍的共振頻率,也就是20~35赫茲。這個與高我之光合奏的頻率,可以進入宇宙各個次元。
所以,地球的振動頻率《7.8赫茲》是你們的宇宙收發站,當你的意識振動頻率接上這個發射位置時,就可以準備噴發進入宇宙空間,進行連結與溝通,讓你的「高我」帶你進入你的其他次元。
第三維度
目前我們地球上的維度是第三維度,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維度,而我們正在進入第五維度,這是一個幾乎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維度。科學界已經發現了有十個維度。關於不同維度及其可能性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並且物理學家也使用弦理論來解釋這十個維度——弦理論認為宇宙的存在是基于振動的,每種類型的振動與宇宙中的不同粒子相關。
其他的理論則認為它們的解釋更接近維度本身。M理論認為有十一個維度,而波色弦理論提出有26個維度,甚至可能有無限個維度。但是,你只需要到達第十維,即可獲得無窮大的無限可能性。不過我們人類的腦袋很難理解到那個地步。
但是這個理論真的是太超前了,儘管有些數百篇論文的撐腰,但是弦理論至今還沒有被實驗證明,是處於純理論階段。相比物理學中高維度的複雜與晦澀,科幻作家筆下的高維空間好像更容易讓人理解並接受。教科書下的弦理論一大堆的公式與微觀粒子預測實在讓普通人望而卻步,引力子,磁單極子的導出更是讓普通人絕望。這裡我們談一個科幻世界裡的高維空間描述幫助大家理解,但是只是幫助理解,科幻不是科學,大家不可完全當真。
三體黑暗森林中,劉慈欣為我們簡單描繪了高維空間的樣子,四維空間將比三維空間多一個方向,這個多出來的方向能夠讓四維空間中的人類在三維空間裡人類看不到的情況下隔空取物。這裡展示了高維空間的一個重要理論,即低維空間對高維空間是不可阻擋的,就像我們人類可以輕易的螞蟻的爬行方向。
高維的穿透力
事實上,目前的物理學理論認為空間與時間是無法分割的,高維空間僅僅是通過一維,二維以及三維空間的演變。由此,人們提出了關於高維空間的一些猜想,當然,這些猜想只是數學概念上的。
我們人類認知到的一切都是三維空間的事物,對於更高的四維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概念,只能在理論上進行計算分析。因為你永遠無法像一個天生眼盲的人解釋清楚天空的藍色是什麼。
儘管我們所有關於高維的理論現在都不能被實驗證明,但是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從猜想開始的,只要插上想像的翅膀,總有一天我們會通過想像到達真實的彼岸。也許有一天,我們這些渺小的三維人類也能通過技術手段進入四維空間。
人不可以通過知識驗證高維傳遞的信息,因為人所得的知識是人在自身這個維度或更低維的震動的顯化。比如人的意識可以決定量子的狀態(量子波函數的坍縮),即是人對更低維量子幹擾震動後的顯化。人自身這個維度,也是通過震動顯化信息的。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佛陀早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動組成。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間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
前三個維度:長度,高度和深度
事物的存在從一個點開始,宇宙中的一個點。當存在兩個分開的點時,第一維度就存在了,兩個點共同展現出位置。它只是一條線,也就是長度。還沒有其他事情發生。
在第二個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相連的點,現在有了高度,組成了一個正方形。它也可以組成一個有三個點的三角形。
在第三個維度,添加深度,以使正方形成為一個立方體。我們人類也是如此。我們是三維的,這意味著我們有高度,寬度和深度。我們是可以與周圍環境互動的物質實體。
與第四維不同,第三維度具有線性時間。
第四維度:時間(持續性時間)
在第四維度是時間。我們看起來是生活在一個四維的世界,因為我們有時間和年齡,但現在科學界說,如果我們現在處於第四維度,我們會立即死亡。這是因為第四維沒有線性時間。從出生到死亡,你會立刻體驗完所有的年齡。
每個維度都是不同的向度,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同時體驗這四個維度。精神信仰表明我們有一天可能能夠體驗第四維度,當然也包括第五維度。有傳言稱,有些人已經學會如何存在於第四維度了。
第五個維度:第一個可能性
我們普遍討探討過的第五維世界,你的生命中會有一系列各種可能性。你會看到這些可能的未來,並且在今天做出選擇,以確保你體驗到你自己選擇的未來。你也能夠從你當前所處的位置,直接跳到你想要的未來——但不能通過時空旅行回到過去改變結果。不過個維度我們目前還到不了。
第五維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未來,通常是由在某一個時間點的改變造成的,因此所有可能的未來都有很多相似之處。每個人的意識都創造了一個與其他人略有不同但仍然似曾相識的世界。
第六個維度:我們地球上的任何可能性
如果你想通過時光旅行改變生命的進程,這在第6維度可以實現。你可以回到過去,觸發相應事件的發生,以獲得你想要的位置。然後,你可以去到未來體驗這一時間線。
而且在第六維度中,你可以立即執行所有這些步驟。如果您想變得富有,你就可以馬上變得富有。想要任何結果都是一樣的。與第5維度不同,第六維度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第六維度的所有可能的結果都發生在現在的地球上——適用於同樣的先決條件。如果我們的地球是以大爆炸開始的,那麼第六維度中的這個先決條件在每個時間線和每種可能性都會依然存在。但是這一點會在第七--九維度中發生變化。
第七至--九維度:所有可能的世界
120個面的三維投影體
到了第七維度,事情才開始變得真正有趣起來。第六維度就像一個只為地球而存在的所有的可能的點。
所有第六維度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現在這些可能性將乘以一系列不同的起點。如果地球有所不同會怎樣?如果改變地球的起始條件——不是從大爆炸而來, 那麼就會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在這個假設前提下,你會從另一個不同的地球開始,訪問更多的時間線。
在第八維度,你可以從任何一個不同的地球開始作為起點,並在每個相應的地球上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且這些時間線的數量是無限的。
在第九維度,你可以從一個不同的地球開始,並且選擇不確定的時間線,如果這還不夠,每個地球都將由一套不同的物理定律來規定。這增加了幾乎無限的可能性。 而第十維度會做到這一點。
第十個維度:無限的無限
當你到達第十維度時,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絕對一切都可以存在,因為第十維度在無限個不同的地球上,帶來無限的時間線,並且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正一百二十胞體
正一百二十胞體的邊界有120個正十二面體胞、720個正五邊形面、1200條邊和600個頂點。每一頂點有4個正十二面體、6個正五邊形、4條邊相接。每一條邊有3個正十二面體和3個正五邊形相接。
一切都確實皆有可能
佛教所說的十方世界說的不是科學的多維,是指東南西北等八方,再加上上與下,這就是十方了。佛教不單說十方,還有說法界,法界是無限次元界,是無限之維度,科學所不能觸及。超弦理論中的十一維亦非單指「空間」,其維還包括速率、轉角、自旋速率、以及加速度等等!用超弦理論之多維來談佛教的十方法界,那是張冠李戴了。
釋迦牟尼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把四維六道講得那樣清楚;周朝以前就有祭祀天神、鬼神的儀式。這說明,古代的聖賢確實具有某種常人不具備的特殊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洞察這個宇宙和生命的各種秘密。在學習古聖賢的言論時,我們既要有批判的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有科學的觀點,結合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去解開上古科學之謎。佛教講因、緣、果、報,多維空間就是因緣所成。佛教之唯識學早就把這種非心非色概念包括在內,稱為「心不相應行法」。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我們的維度。看待世界的維度不同,你的認知度和自由度就不同,也就是說,生命的自由來自於意識維度的提升。沒有一個生命是平凡的,每一個生命內在本自具足,具足一切智慧。
人生遇到的每一道題,都是為你設計的,意在開啟我們的高維智慧。每個人已經擁有的知識足夠他成長的,人不是需要增加更多的知識。他講的知識部分都只是交流的媒介。真正有意義的是我們當下產生的意識能量共振,彼此喚醒的內在智慧。
我們正處於維度的飛速轉變之中,在這兩年,隨著時空旋律的加速,大眾的認知視角正在被拓展,集體意識的投影朝向更自在更喜悅的方向。如果一個人能把生命中所有的當下,都用來轉念,提升,那他生活在一個全然的喜悅的生命狀態。只有當下是連接高維的,而連接高維的那一個瞬間產生的喜悅,是沒有任何一個物質世界的喜悅能替代的。
生命的自由來自意識維度的提升
人類認知世界的觀點,主要還是在三維空間裡。如果能夠把自身提升到四維甚至更多維的空間,那就能拓展視獲得更多生命的體驗!而當下我們最大的障礙是三維認知,三維的認知是可以被突破的。維度有三維、四維、N維、零維。
零維讓我們做的事情是每一個生命內在本自具足。三維是我們腳踏實地的在三維做人做事,四維突破三維,三維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不執著在四維,N維中N趨於無窮大,隨著整個時空趨勢的發展,當你的認知發展往這個方向去走,你便符合天人合一,符合道法自然。
我們看到的實體,全是能量波成的像,而能量波沒成像的能量集合是信息。最簡單的信息是正弦波,正弦波我們又叫它簡諧波,大道至簡,所有的波都是正弦波。從一維到N-1維中間全是分別。是由我們的念,我們的意識,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幻像。所以你往上走到多少維也沒多少意義。只有通透,通到無相的境界,你才能和兩頭的智慧合二為一。這就是禪所達到的離一切相的境界。
每個人的智慧都是具足圓滿的
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智慧都是具足圓滿的,而且是N維智慧具足圓滿。只是由於我們認知有限,因而活不出這個狀態。我們的有限認知把我們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狀態裡。也就是說我們的投影源被我們有限的認知障礙了。投影源建構的是三維的認知,投影出來的世界就是三維的,投影源建構的是四維認知,投影出來的世界就是四維的。所以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由投影源的認知產生的。
站在高維度狀態很容易能解決低維度的問題。如何從高維度中尋找直覺和靈感,解決低維度的問題?
在我們每個人的意識裡面,充滿了這樣的障礙物----三維的相,我要拿掉這些三維的相,只有當你把最後一個三維的相從你意識中拿走的時候,你就能得到四維的智慧。
在很多宗教裡面,都有很多修行方法,大部分修煉讓我們做的事兒只有三個字:去雜念。比如印度的瑜珈,佛教禪宗的禪定……通過修行,一層一層把你的三維的相拿掉,當你把最後一個三維的相拿掉之後你得四維智慧了,我們就能獲得更高的智慧「直覺」了。
因果的作用與反作用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一定作用於同時,不是有因馬上有果,時間是拉開的。但是有因必有果。真正了解因果的人,他會觀照自己,不要輕易造因。在人際關係中遇到的種種障礙,都是這樣。心情不好,你去處理任何事都有可能加重這個事情,或者造成另外方面的傷害。
所以我們在當下的現實生命中,第一是忍,真正能夠忍。第二在忍的當下轉念,轉念的時候你要有人生的這些智慧去看破事情,比如因果律。我們是靠智慧在更高的層面去化解問題,而不是在三維空間裡解決問題。我們在三維空間解決問題是能量的平行轉換,這種轉換最後的意義不大。你只有到高緯度的空間,在投影源裡去化解問題,這個問題才真正地被解決。這其實就是一個消業的過程,那一瞬間的當下就得到提升。看所有的事情,都要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就能時刻充滿喜悅美好。提升一個維度看事情,你會發現,很多煩惱和你根本沒有關係。
生命的自由來自於意識維度的提升
看待世界的維度不同,你的認知度和自由度就不同,也就是說,生命的自由來自於意識維度的提升。
愛只有在付出時才能感受到美好。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專注愛到這個人的時候,你看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非常的美妙,而當你開始想,他會不會同樣愛我的時候,馬上這個好感覺就沒了。愛的根本屬性是付出,就像太陽一樣,他只是付出他不求回報,而且無分別。如果拿一個放大鏡,把太陽光聚焦到一點,那麼這一點就會燒焦,這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一切狹隘的愛對人都是傷害。
什麼叫永生?到第四維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就沒有生沒有死了,這就是永生。所以縱向提升維度是生命的唯一方向。
我問過很多成功的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那幾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我得到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直覺。直覺是什麼呢?直覺是來自於高維的信息,我們人類所有的發明來自於靈感,靈感是來自高維的信息。
我每個人的意識裡充滿了三維的像,當你腦子裡把三維裡最後一個像拿開的時候,你得四維智慧。東方智慧從最高的 N 維智慧,N 趨於無窮大來看宇宙,它講天人合一,它講無上正等正覺,它講唯一的神(明)。只有 N 維,N 趨於無窮大,才符合無上,才符合無極,才符合無一。
我們突破三維認知只有一個功能,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的無限性。所以當你突破三維到達四維之後,之後的中間的維度其實全都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們執著在任何中間維度的時候,就障礙了你進入更高的維度。
當你專注於一點的時候,你也可以進入這種無限的空間狀態,所以不需執著在中間任何一個維度上。沒有一個生命是平凡的,每一個生命內在本自聚足,聚足一切智慧。如果一個人把生命中所有的當下,都用來轉念,提升,那他生活在一種全然的喜悅生命狀態。所以佛教中的修行,也不是修未來,修前世,修的全是當下。
所有的理論,都是讓我們當下獲得喜悅,當下連通高維智慧。只有當下是連接高維的。而連接高維的一瞬間產生的喜悅,是沒有任何一個物質世界的喜悅能夠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