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一些大咖標新立異的觀點,有時不加思考覺得有道理。覺得這些觀點就是認知的高階段。
比如:
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可是提升到哪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
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
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
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
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
僅僅知道這些觀念詞條,這些詞條是死的。
必須要在這些概念詞條的原生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他們。
這個概念、詞條、觀點的原生環境就是認知地圖。
簡單講,認知地圖就是一個系統化的意義系統。
在這個系統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給碎片化的概念、知識增加一種確定性。既減少了理解者的歧義,也增強了信息的傳播存儲效率。
上圖是著名的道家修煉地《內經圖》
我所指的認知地圖也類似內經圖,內經圖標識的是氣功修煉的層級。
認知地圖也是類似《內經圖》,不過認知地圖可能更為複雜,藉助網際網路信息技術認知地圖可能是三維、四維等等更高維的系統。
認知地圖的基本呈現形式就是信息的結構化系統化展示存儲
參考文章《升維 || 不要忙著學習,學習方法的升維才是正事》
認知升維系統化即形成認知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