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大多數人理解的認知升級不對,那麼認知升級到底是什麼?
這裡面兩個詞,升級很好理解,關鍵是認知。
根據百科的定義:認知,是指人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認知能力,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
簡單來說,認知,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即便是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認知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提到《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普通人可能直覺想到的就是一堆人在吃飯,再多一點可能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
但是專業的人呢?他可以瞬間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創作的手法、畫裡的每個細節等等。
那認知升級,就是提高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人所有的改變,不管是知識、經驗、能力的提升,都可以說成是認知升級。
所以認知升級,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成長了,變得更有智慧了。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認知升級」,這個詞沒有錯,但是沒有意義,因為太大了。
就像我說,你要學習,你要成長,你要變得更智慧,你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樣。話沒錯,不過是正確的廢話,沒有指導意義。
因為提到認知升級,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要多學習。
而且這個詞本身也有誤導性,很容易在理解上產生偏差,讓人覺得認知升級就是學習各種看上去很厲害的知識點。
別人跟你說「你要升級認知」,就好像跟你說「你要學習提升自己」。
所以,我說我們其實不需要認知升級,不是說認知升級有錯,而是說這個概念太泛了,沒有指導意義。
真正重要的,有指導意義的是什麼?
我覺得是尊重常識。為什麼這個詞有指導意義呢?因為尊重常識包含兩重含義:1、了解嘗試;2、依照常識去做事。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說是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身家已經超過馬雲。一個80後,公司成立不到5年時間就發展到這個程度,一定有他厲害的地方對吧。
2006年,段永平以62萬美元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並且帶上了26歲的黃崢。
黃崢發現巴菲特講的東西其實特別簡單,那頓飯對他來說,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意識到簡單和常識的力量。
對一件事做判斷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背景和事實,了解之後最重要的的不是睿智和聰明,而是能否有勇氣用理性和常識來做判斷和行動。
這一點很有意思,很多人覺得自己沒做成事是因為沒有資源,認知不夠、沒有方法,或者不夠聰明。
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講的時候滔滔不絕,不斷的冒出各種各樣的唬人的名詞,但是工作生活還是一團糟。
比如很多人有拖延症怎麼都解決不了,是因為沒有方法嗎?肯定不是,方法網上一搜一大堆。
不能克服拖延症,主要是沒有尊重基本的常識,本能的想要逃避一些東西。
這裡的常識並不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識」,而是更接近查理芒格說的常識,也就是「作為一個智力正常的人應有的知識」。
常識就是規律、真理、客觀事實、思維模型。常識既然是規律,那違背常識自然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為什麼很多善良的人會過得不好呢?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問題來檢測一下你的善良,就是假設你現在看到一隻小鹿在被一群獅子撕扯,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你會救他嗎?
如果是善良的人通常來說會的是吧,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善良的結果是什麼。可能你救了這隻小鹿與獅子就會餓死。
道德經裡面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不會感情用事。那很多人自詡的善良呢,其實還是以自己的利益。價值、認知甚至是情緒來做判斷的。
但是現實並不靠這些東西來運轉,如果你想要獲得現實中的結果,就必須了解現實的規律,並且依照這些規律去行事。
毛主席說:這叫實事求是。達裡奧說:這叫極度求真。查理芒格說,你要擁有常識。其實說的都是類似的意思。
想過得好,靠的不是自以為是的善良,而是要理解現實運轉的規律(也就是我說的「常識」),並且依照這些常識去做事。
比如餓了就應該吃東西,這就是常識。只不過這個常識很簡單,而且符合人的本能,所以很容易遵守。
但是其他很多重要的常識會更複雜複雜,要麼違背人直覺的認知,要麼做起來非常違背本能,所以「尊重常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