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地圖

2021-01-15 曾寶俊格致工作坊

各位老師:大家好!這裡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歡迎大家的到來,穿越時空,來享受一碟知識的小菜。讓我們一起天天學習,好好向上。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認知地圖。我們格致教育工作坊,其實是一個完整的課程,而不是一個零散的專欄。我力圖通過自己的閱讀,為大家搭建出一個科學老師的認知升級的完整的階梯。

曾經有個科學老師跟我探討過這樣一個話題,說教師專業成長是奮鬥還是掙扎?掙扎和奮鬥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所謂的掙扎就是有目標而無方法,自然就是無結果的努力。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腦子裡也想到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以不斷的努力證明自己永遠不會成功。很多科學老師就是這樣,自己不斷地努力,但是課堂的進步卻不大。還有這樣一句話:永遠在做同一件事情,卻在一直盼望著不一樣的結果。這話說的真是再好不過了。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焦慮感是一種變質的緊迫感。緊迫感的特點就是面對著重大的挑戰,能夠迅速地確定清晰的目標,然後將目標分解成方法或者流程,緊張而有序地解決一個一個的階段性問題。遇到阻力,快速試錯,直到實現目標。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課堂也是這樣子?面對一個教學目標,就是面對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將這個目標清晰地分解成方法、流程、一個個的活動,緊張而有序地解決實施這一個一個的活動。緊迫感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持操之在我的心智狀態,不給恐慌和怨懟留有任何的空間。操之在我,就是操作在我。而由焦慮驅動的掙扎,其特點是局部的、節點的這種方向的匯聚,整體是混沌的,眾多的矢量之和趨近於零。

科學老師在日常的工作當中很容易墮落到掙扎狀態,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很難知道自己要做一些有序的有遠大目標的事情,因為我們很多時候事不持疑。我們知道不努力的後果,所以選擇了快速的直接的看上去有用的那些應對方法。這樣的話,既節省時間又不費腦子。比如抄教案,我們能讓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狀態,多多少少地讓我們緩解了一些自己的焦慮和恐慌。

我經常出去給教師培訓,相當於傳道授業。我就看到好多老師有一種眼神,這種眼神就是「唯恐錯過」,「唯恐錯過」就是一種典型的焦慮特徵。我們不放過眼前任何或許什麼時候能管用的新知識新機會新信息。例如早晨起來就不停地刷手機,看到的就是衝著你的焦慮和恐慌而來的標題廣告,你看著看著就會按捺不住想看,想收藏,甚至想購買的心情。持續地囤積,我們囤積的是一種暫時的安穩感,而這種安穩感,正在成為我們奮鬥的新常態。

囤積本來就是人的一種由來已久的衝動。都說女人的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這是深得廣大女性心儀的一句老話。昨天晚上我們在聊天的時候,朋友就說,女人不高興的時候買件衣服安慰自己,高興的時候買件衣服獎勵自己,所以女人的衣櫃裡面滿滿的都是衣服。但事實是滿滿的衣櫃裡面卻很難找到一件在關鍵的時候能夠穿得出去的衣服。面對一柜子的衣服,你說不清這是什麼時候買的,什麼時候穿過的。當你打開衣櫃的時候,是不是一種破產和歸零的感覺油然而生?估計女同志每次買衣服時,都會想搞點新意思出來,就跟我們每次上課的時候都在想,這堂課我一定要搞點新點子出來。你自以為買了一件全新風格的衣服,但是在別人的眼裡只不過是從你的衣櫃裡隨手拿出來的一件而已。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無數個零加起來還是零,零的巨量積累,不可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

那麼真正的改變發生在哪裡?一個詞:原則。現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一個詞叫「同步」,已經成為一個常見的技術概念。我們已經不會想到「同步」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宗教的和哲學的概念。一些宗教和哲學的流派認為人的作為境遇都不過是心性品質自內而外同步的結果。如同我們可以使用電腦,將電腦中儲存編輯的內容同步到我們的手機上面一樣。也如同QQ同步助手,將存儲在雲端的通訊錄同步到新手機上面一樣。有了這個工具,新手機立刻在相當程度上面變成了你的原來的手機。我們再回到剛才所說的,你新買的這件衣服,之所以讓人感覺是一件舊衣服,原因很簡單,就是你的購買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同步化。也就是說當你購買東西的時候,儲存在你大腦中的標準、趣味、習慣就一股腦的同步到你的新歡當中,所以你所有的新歡不過都是舊愛而已。我不知道老師們能不能由此牽引到我們的課堂上來,我們所有的課堂打開以後,是新歡還是舊愛呢?

達利歐有一本書叫《原則》,在這本書中,他有個沒有言明的核心理念,就是「同步」。他說真正發生了改變,就是發生在原則層面上面。你有沒有發現,你堅持什麼,你堅持的東西才會成為你的標誌,才會成為你的創新。從我的例子來看,這些年我一直在堅持科學課堂上面要體現科學本質。一開始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支持。最近我上的課,無論是大牌教授,還有是頂級專家,一看到這個課立刻就跟我們說,你這個課是指向科學本質的。

真正的改變就發生在堅持裡面,不是自己改變,而是讓別人改變。人的思維、行為和表達方式都受制於蘊含其中的原則。在你的原則沒有發生實質性進化的情況下,你的改變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是微乎其微。很多人長期以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是無意義的重複,所以就感覺到絕望,因為每天都在努力,卻從未創新。因為你從未改變,從未優化自己的原則,甚至從未反省過,一直在驅使著自己思維和行為的底層代碼到底是怎麼樣的?也許我們的生活工作一直是在犯錯誤,一直在經歷著痛苦。犯錯是人的宿命,是人之所以進化的原則。人與人的差別其實只是犯錯誤的方式的差別而已。有的人在正確的時候犯了正確的錯誤,有的人是在錯誤的時候犯了錯誤的錯誤。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正確的犯錯誤的人,第二種是錯誤的犯錯誤的人。前者總是能夠持續的以X光方式來反省自己,尋找自己,尋找自己行為原則當中的bug,持續地消除這些bug,優化自己的原則,實現原則性的進化。而後者總是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是在犯錯誤,從來不與自己的簡陋粗略的原則打照面。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清楚了吧。我們的課堂裡,有的老師是在掙扎,有的老師是在奮鬥。魯迅說過,人與人的差別有時候要大於人與猿的差別。對於人的認知,也可以作如是觀。我們很多時候往往不自覺地成為一個認知的留級生。儘管自己看上去非常努力,在努力地升級,並且覺得自己已經升級了。升級、進化、蛻變,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痛苦,消遣了自愈似的不觸及原則的努力,是無法讓人實現從猿到人的進化的。

今年清明的時候,我回老家,與一位長輩閒聊。他談起我小時候的可愛與頑皮,說有一次看到我手裡拿著一面鏡子,另外一隻手不停地在鏡子上抓,想在裡面抓到東西。大笑之餘,我意識到當時幼小的我內心一定經歷了一次小小的認知地震,或者經歷了一次認知的微創傷。我們從小到大就不斷地經歷著類似的事情。當我們看到燒水壺,要伸手去摸,結果被燙得哇哇大哭。當我們看到筷子在盛水的碗裡面變彎了,會百思不得其解。正是這一系列小小的地震,小小的微創傷,促進了我們認知上的進化。因為它們動搖傷及了我們已經形成並且一直管用的那些原則。

所謂的認知地震指的就是你原有的看似穩固的那些認知,由於某個事件或者某個場景遭到坍塌後,發生了認知的升級,並且在認知的廢墟上面重建了認知。所以我們的課堂改變不是對以往課堂的修復,而是在以往課堂的廢墟上面重建課堂。科學課尤其如此,原地踏步是不可能取得馬拉松比賽冠軍的。我們多數人幸運又不幸運地讓自己的認知停留在了那個非地震帶上面,停留在了子宮般溫暖的寧靜的認知故鄉裡面。用大哲學家安蘭德的話來說,我們雖然活著,但尚未出生。所以我在接下來這段時間裡面,試圖要做的就是跟各位老師對科學課堂,科學教育,科學本質,在認知上持續地保持著種種微創傷。我們不僅要擁有自己的知識帳本,還需要有一種嚴格地給自己做知識審計的習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語驚醒夢中人,讀文史哲的時候,我們經常也會看到類似的話。比如康德曾經說過,休莫把我從獨斷論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電影黑客帝國裡面,墨菲斯船長對尼奧說,你不從夢中醒來,又怎麼知道你是在做夢呢?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一件事情以後,才知道自己當初有多麼不懂;只有真正懂得課堂之後,才知道我們在課堂上面做錯了什麼;只有真正知道科學到底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傳達給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科學。

認知升級最有效的方法,叫做休克療法。什麼是休克療法?就是在認知上經歷一場足以讓自己魂魄不堪的放逐。什麼意思呢?就是讓你所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讓你在一個全新的課堂場景當中,在一個全新的思考場域當中遇見科學。你突然在一個異常陌生的知識處境中遇見了倍感陌生的自己。斯威格曾經這樣描述放逐的意義,他說,大自然的節奏需要這一類強迫的修志,因為一個人只有洞察生活的一切,深邃幽微,才能算得上徹底了解生活,創造的天才,需要暫時的被迫的孤獨,以便從絕望的深處從放逐的遠處測定本人真正使命的借鑑和高度。一個人如果老是居高臨下地俯視世界,只是從皇帝的寶座,從象牙塔的高處,或者從權力的頂峰俯視世界,那這個讓只能看到阿諛奉承之徒的笑臉和他們危險的馴服。誰要是手中總拿著一桿秤,他就會忘記自身的重量。

經過這一年多的課程,我希望大家經歷這種力度的放逐。我的格致教育工作坊裡面有的觀點非常激烈,非常具有穿透力,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希望給自己一個自我放逐,這種自我放逐的意識,有助於我們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在科學課堂上面,從來沒有人給我們做精神食糧,除了我們自己。我們儘可能讓自己少吃高熱量低營養重口味的東西,多吃低熱量高營養口味清淡的食品,讓自己在認知上少一些虛胖,多一些健美。讓我們的科學課堂少一些虛幻,多一些實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人們常常會高估一年的變化,而低估5年的變化,原因就在於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不斷在成長,不斷在變化。一年多了,我不敢高估我向你們承諾的那種突飛猛進的變化,但在這一年半的時間當中,我們或許包含了無數個小小的認知升級,這些小小的升級足以讓我們自我刷新!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讓別人代替自己經歷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認知升級。真正的認知升級一定是本人經歷過許多真真切切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或者說事故、錯誤積累成一個人的認知成長的寶塔。但是,通過聽我的報告,你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經歷一場知識的歷險。我們一起重新看一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科學史,和我在課堂上面真正發生過的那些課堂事故,你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去還原這些事情。古時候從京城走到嶺南,要一步一步走過去,很多被貶職的官員走到半路就會死在那個地方。今天我們可以坐飛機過去,三個小時不到就到了。雖然我們沒有一步一步走過去,沒有經歷過從京城到嶺南的艱辛,但是我們還是抵達了目的地。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有知識儲備,除了自然進化之外,人類還有文化的進化,課堂也是這樣。人類文化進化的邏輯基礎,就是人類集體記憶的存在。

 今天我們讀各種各樣的書,了解各種各樣的歷史,看各種各樣的名師課堂和聽我的講座,實際上就是一種虛擬的歷險。在這樣的歷險中,我們可以初步領略人類過去所經歷的種種科學事件。這樣的過程能夠讓我們快速進化,我們就可以避免重新「發明輪子」,避免重複去犯人類可能在2000年前或甚至2500年前犯過的錯誤,避免你們犯我曾經在課堂上犯過的錯誤。

以後的時間,我將繼續和大家在一起,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去理解,去歷險,去發生一些認知小地震。我相信,一年以後,在你的課堂裡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認知的廢墟,而在廢墟上面,也許你可以重建自己的認知大廈。

好了,今天我就聊到這裡,感謝大家的收聽。讓我們一起自我迭代,好好學習。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這裡等著你。

講座時間:2018年4月14日

文字整理:李小蘭 韋利

錄音整理:唐麗華

今日推送:張學良

相關焦點

  • 「認知地圖」的重要性
    就是因為他還沒有形成自己在視覺上的「認知地圖」。他所看見的東西不能和他以往的經驗建立聯繫,也就是說看到的信息無法在大腦裡歸檔。 「認知地圖」是一個心理學名詞,用心理學術語解釋可能有一些不落地,我喜歡羅胖的解釋:「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可是提升到哪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僅僅知道這些觀念詞條,這些詞條是死的。必須要在這些概念詞條的原生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他們。
  •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定義和比較,由 Sarah Gibbons 寫於2019.7.14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無論是設計師、研究人員還是用戶,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形象化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好處。
  • 可視化策略 |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本期分析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定義和比較。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無論是設計師、研究人員還是用戶,它們是三種不同的思維模型形象化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好處。
  • 可視化策略: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地圖的比較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地圖是圖解技術,可以在整個UX過程中用於可視化概念之間的知識和表面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是組織、交流和保留知識的三種強有力的視覺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規劃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認識到模式和關係。認知地圖、思維地圖和概念地圖看起來和感覺相似,這種相似性導致了某些混亂。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他的行為、做事、思維都會在這個框架裡進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界限和思維高度!當大多數人都迷茫時,誰握有一張清晰的地圖,而且堅定的按照地圖去走,誰就有強大的領導力。你看,沙和尚是個水妖,一輩子就呆在流沙河,沒啥眼界,所以他的認知地圖上只有眼前這點事,可以做到勤勤懇懇,僅此而已。豬八戒的認知地圖永遠指向後面,一不高興就要分行李散夥,回高老莊。
  • 地圖下沉,認知升維
    深度融合時空數據,地圖發展認知特性古代與地理大發現時代,地圖曾是人類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大眾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地圖又成為出行導航、物流配送,和大多數網際網路應用不可或缺的底色,可以說,地圖伴隨著人類認知世界的渴望而生。
  • 認知行為主義:對於周遭的世界,我們都有一張「認知地圖」
    但和桑代克、華生的「行為是簡單地通過刺激—反應習得的」結論不同,託爾曼認為「認知」在行為的習得過程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開創了「認知行為主義」。將「認知」這一元素,引入當時佔主流地位的「行為主義」流派,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 以色列研究發現 蝙蝠藉助「認知地圖」導航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蝙蝠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空間記憶能力,能利用標誌物對周圍空間建立「認知地圖」並以此導航。  蝙蝠可利用聲波分辨近處物體的能力已廣為人知,而它們前往遠處覓食時如何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導航,吸引了兩個以色列團隊進行研究。一個團隊來自特拉維夫大學,另一個團隊由希伯來大學和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組成,兩個團隊的論文均發表在9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以色列研究發現蝙蝠藉助「認知地圖」導航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蝙蝠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空間記憶能力,能利用標誌物對周圍空間建立「認知地圖」並以此導航。 蝙蝠可利用聲波分辨近處物體的能力已廣為人知,而它們前往遠處覓食時如何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導航,吸引了兩個以色列團隊進行研究。
  • 繪製中國人的世界認知地圖
    1995年,零點集團推出了第一份名為《中國人眼中的世界》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從中國的開放程度、烙印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國家、中國老百姓想看哪的「西洋景」、中國所了解的國際機構、中國人對洋貨、中國人私人生活中的外國人等多方面第一次對中國人的世界認知進行了多方面的量化統計。  此後,零點不間斷地對中國人對某個國家、或對某件國際大事的認知進行跟蹤統計。
  • 上海正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
    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將主題定為「記憶3秒鐘」,因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個老人陷入認知障礙的困境。當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論壇上獲悉,上海正在研發「認知障礙服務地圖」,市民可以通過地圖查詢到床位信息、收費標準,以及醫保等信息。
  • 高手之所以厲害,是他的「大腦黑箱」,隱藏著你看不到的認知地圖
    用一個簡單表示:規律 —→ 知識 —→ 認知就好比是: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一開始用地圖給自己導航,後來時間久了,你就不需要地圖了,因為那個地圖已經「印刻」在你大腦中了。規律——就是這座城市真實的地理布局;知識——就是根據城市真實的地理布局繪製成的城市地圖;認知——我們的認知,則好比是我們把地圖「印刻」在大腦中。
  •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構建「認知地圖」
    恰好「語義網絡」有可以算作是一種「認知地圖」,一會兒我們會聊到。(另外,講到「認知地圖」的時候,還有一個相關概念很重要,就是「專家模式」或者「專長模式」。這個話題,我們在下一篇文中《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3)專家模式與認知地圖》會詳細來談。)為什麼需要討論「認知地圖」我們先來看看,「認知地圖」是指什麼?
  • 你還分不清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圖?
    本文筆者將與大家介紹較為流行的三種圖標方式——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圖在用農戶研究中的應用。認知地圖、概念圖和思維導圖都是繪圖技術,可以在整個用戶研究的過程中來可視化知識和概念之間的表面關係。認知映射、思維映射和概念映射是組織、溝通和學習知識的三種強大的可視化映射策略。它們幫助我們提出複雜的想法、過程,並識別其中的模式和關係。
  • 你分不清的認知地圖、思維導圖、概念圖都在這了
    認知地圖、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看起來會感覺很相似,且這種相似性會引起混淆。其實它們是可視化思維模型的三種不同方式,不管它們屬於設計者、研究者還是用戶,每一個都有它們各自的優劣勢。本文將介紹這三種較為流行的圖表形式在用戶研究中的應用。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所有心理模型的視覺表徵的總稱。本文描述的所有映射技術都是認知映射的實例。
  • 她繪製的地圖,革新了我們對海底的認知
    她所繪製的地圖,改變了人類對三分之二的地球的認知。自1957年開始,薩普和她的科研搭檔布魯斯·希曾(Bruce Heezen)便開始出版最早一批能顯示海底主要特徵(山脈、山谷和海溝)的地圖。她所繪製的圖像對一個顛覆了人類認知的理論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個理論就是板塊構造說。這一理論認為,地殼的一些大的板塊之間會相互作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等活動。它起源於以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為主的一些早期研究人員的一種大膽猜測。
  • 穿越火線:地圖工坊創意百出,腦洞大開,重新定義你對遊戲的認知
    穿越火線:地圖工坊創意百出,腦洞大開,重新定義你對遊戲的認知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皇說遊戲。在很多遊戲大神和優秀地圖作者的手中,地圖工坊確確實實給我們奉獻了非常多的優秀遊戲地圖。在這些優秀遊戲地圖中,還湧現了很多非常另類的遊戲地圖,另類到足夠重新定義大家對遊戲地圖的認知。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也就是說,這些細胞編碼了一種空間感,並共同創造整個空間的地圖。這些研究結果啟發了新的提議:除了物理地圖以外,海馬體可能正在創造和存儲「認知地圖」。至少,在尋找這類「地圖」存在跡象的長路上,海馬體看起來是個很好的開端。
  • 認知地圖:決定你兇吉的八大戰略舉措
    不過,這四大指標還是在認識層面,而在方法論層面並沒有提醒大家該做什麼。今天就把這一課給大家補上吧。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陰陽」論的角度解讀,其實世界萬物都能得到正解,品牌也不例外。那麼,聚焦這個戰略舉措要堅持到什麼時候呢?艾·裡斯先生早就給出了答案:當你在一個品類上做到老大為止。你在一個品類上,已經穩穩做到第一品牌,讓自己完全站穩了腳跟,可以開創一個新的品類,甚至可以涉足其他行業。但不是延伸現在的品牌去做,而是啟用一個新的品牌。聚焦方面,在中國最成功的案例無疑是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