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 · 有料 · 有態度 -
來源: 包·恩和巴圖品牌戰略
在市場上,有太多的品牌走著、走著就夭折了。企業家總是抱怨宏觀環境不好、政府支持不夠、網際網路打擊了渠道、缺乏核心技術、員工不太給力等等。唯獨不承認自己的品牌沒有做好。
我曾經提出「認知地圖」的概念,提煉出決定一個品牌強弱的四大指標:身份、價值、感覺、活力。目的就是讓大家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品牌到底處在什麼水平。
不過,這四大指標還是在認識層面,而在方法論層面並沒有提醒大家該做什麼。今天就把這一課給大家補上吧。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陰陽」論的角度解讀,其實世界萬物都能得到正解,品牌也不例外。
易經裡有這樣一句話: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兇吉,兇吉成大業。
這句話的邏輯完全可以用在品牌經營上。不過,需要用我們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來翻譯一下。
我的理解是,在市場上,太極就是市場環境,是顧客的心智;兩儀就是品牌定義,是一個品牌的構成要素,包括:定位和個性;
四象則是從兩儀發展出來的具體內容,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品牌認知地圖的四大指標:身份、價值、感覺、活力。
那麼,八卦是什麼呢?就是今天我要重點講的八大戰略舉措,就是一個品牌如何做大做強的實現方法(如下圖)。
這張圖就是我們所指的「品牌陰陽論」,決定一個品牌強弱的關鍵要素都在上面。如果你把這張圖讀懂了,品牌戰略的基本框架就出來了;如果你把圖上的八大戰略舉措做好了,一個品牌必將走向強大。這就是「八卦定兇吉」的原理所在。
那麼,圖中的八大戰略舉措(八卦),該怎麼解讀?該怎麼做才算做好呢?下面我們逐一探討:
創新,不是新詞。所以,大家很容易忽略它的重要性。就營銷而言,創新的關鍵在哪裡?很多企業家也未必都知道這個問題。
我認為,在企業裡,排在第一位的創新就是品類創新。一家企業在關鍵的戰略節點上,必須要有強大的品類創新能力,才能確保企業的健康發展。其他創新舉措必須以這個創新為原點來展開。
20年前,摩託羅拉一直是一個強大的品牌,它是傳呼機的代名詞、模擬手機的代名詞,在鍵盤手機時代也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當智慧型手機到來的時候,它卻掉隊了。為什麼?因為,品類創新沒能跟上。在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的紅利期,沒有像樣的創新舉措,導致了摩託羅拉的步步被動,直到被聯想收購。
20年前,寶潔也一直是洗化用品的代名詞,它的產品品牌幾乎在所有它涉足的品類上都是領導者。但是,近幾年開始衰退了。為什麼?還是因為品類創新沒能跟上。作為一個國際型大集團,寶潔居然10年都沒有開創過一個新品類,確實難以置信。這樣的公司無論多麼強大,必將走向衰退。因為,在八大戰略舉措上,第一個就沒做好,還能指望什麼呢?
聚焦,與創新是孿生兄弟。必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果你有創新,但不懂得聚焦,你的創新也很難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很多企業的沒落,多數都是「生於聚焦,死於分散」。剛起步的時候,聚焦一個品類,聚焦一個價值,甚至聚焦一個渠道和傳播方式,結果成功了。但是,一旦手裡有了錢,就開始貪,開始做更多的品類,做出更大的規模,結果失敗了。
那麼,聚焦這個戰略舉措要堅持到什麼時候呢?艾·裡斯先生早就給出了答案:當你在一個品類上做到老大為止。你在一個品類上,已經穩穩做到第一品牌,讓自己完全站穩了腳跟,可以開創一個新的品類,甚至可以涉足其他行業。但不是延伸現在的品牌去做,而是啟用一個新的品牌。
聚焦方面,在中國最成功的案例無疑是格力。格力聚焦空調這個品類,直到做到這個品類的老大,才開始進入其他領域。給我們創造了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不過,近幾年格力涉足手機和電動車等領域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格力」這個品牌延伸到這些領域,淪落為一本美中不足的「教科書」。
搶佔是什麼?搶佔就是搶佔認知。
現在的市場,是一個認知稀缺的市場,在很多品類上,那些好認知都被企業搶走,甚至牢牢佔領,一個新品牌進入一個品類,搶佔一個好認知變得非常困難。正因為如此,一個新品牌進入市場的最佳方式就變成了開創新品類,也就是創建一個完全新的認知。
然而,話又說回來,建立一個新的認知,說易行難。一方面,你所創建的認知,顧客是否買帳是一回事;另一方面,當你還沒有穩固佔領這個認知之前,大企業橫刀直入,把你的認知給搶走了。在商戰中,這種「老大的打劫」常常會發生。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蘋果打劫創新科技。新加坡創新科技是MP3播放器的開創者,他們是在全球第一個做的。但遺憾的是,遭到蘋果公司的打劫,蘋果用它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資金實力,一舉拿下MP3播放器這個品類的老大地位,讓創新科技無路可走。
因此,當你進入一個行業或品類,必須速度為王,必須要抓緊時間搶佔一個有利於長遠發展的認知,並牢牢佔領它。如果你在「老大的打劫」前已經佔領了一個認知,大品牌再也搶不走了。舉個例子:京東已經佔領了「送貨快」這個好認知,天貓的體量比京東大很多,但能搶得動京東這個認知嗎?不可能!
優化,是搶佔的孿生兄弟。必須與「搶佔」這個戰略舉措一起使用。
優化什麼?實際上就是用你產品和服務的迭代來自我升級,自己打自己。只有你自己打自己,不斷超越自我的時候,你的認知才能穩固的佔領顧客的心智,成為顧客的首選。
金龍魚用「1:1:1更健康」這個概念一舉拿下中國調和油市場的老大地位。這些年來,很多品牌挑戰它都沒有成功。那麼,對於金龍魚來講,它該如何進一步鞏固它的地位呢?無疑是不斷地優化自己。
金龍魚最近推出「非轉基因」調和油,就是一種自我優化。因為,以崔永元為代表的不少知名人士揭露「轉基因」食品的危害,「非轉基因」已經成為健康食品新坐標。這個時候,金龍魚自己打自己,主動推出非轉基因的食用油是明智的舉措。
所以,當你搶佔了一個好的認知之後,必須要用「優化」的手段,快速迭代自己,升級自己,超越自己。這樣,你才能在市場上長期處於不敗之地。
如果說前四個戰略舉措是偏向於徵服顧客的左腦,那麼從「區隔」開始,傾向於徵服顧客的右腦。
這裡,我們所講的「區隔」,就是品牌個性的區隔。也就是說,你的品牌個性必須與你的對手做出不同。
因為,在顧客的左腦裡一般有三個答案:選擇、猶豫和放棄;而顧客的右腦裡只有兩個答案:選擇或放棄。這就意味著,你在功能、品質和價格等理性因素上與對手接近,顧客還可以容忍,在選擇和放棄之間還可以猶豫一下。但是,如果你在風格、調性方面與對手接近,被放棄的可能就很大了。因為,右腦裡,不是選擇就是放棄。
顧客的右腦,對模仿和跟進的排斥,遠遠超過左腦。而且,右腦裡的感覺往往幹擾左腦,甚至改變左腦裡的決策。所以,如果你在品牌個性上的區隔沒有做到位,被顧客拋棄的可能是非常大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可口可樂是紅色的時候百事可樂只能是藍色的原因,當勞力士華麗的時候雷達表只能是簡約的原因,當百威啤酒跟著足球跑的時候科羅納啤酒只能在酒吧的原因。
維護,是區隔的孿生兄弟,兩者也必須一起用。
維護什麼呢?就是維護認知。通過日常的維護,讓品牌時刻保持一致而良好的認知。當認知扭曲或跌落的時候,必須通過一些營銷手段把它再恢復過來。
我在我的《品牌實戰首席課》的第一季裡談到「認知管理」的時候就提出過四大引導措施。這四大引導措施就是典型的維護行為。
在認知的維護上,近期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寶馬5系GT改為6系GT。
寶馬5系GT是寶馬公司開創的一個豪華旅行車,GT就是拉丁文「Gran Turismo」的縮寫。這個車是用寶馬標準軸距的底盤打造的,從檔次和駕駛感受上,相當於7系的兩廂版。
然而,寶馬卻曾經把這個車型放到5系裡,讓購買者很是為難。因為,多數買GT的人不希望自己的愛車被列到5系裡,因為沒有人願意花7系的錢開5系的車。所以,5系GT的銷量一直很平庸。
寶馬公司發現這個問題後,這次換代時,把5系GT改為6系GT,列到6系裡去了,而且把535i升級為640i。目的就是維護這個車型的認知,提高這個車型的吸引力。值得稱讚!
體驗,是涉及到一個品牌活力指數的戰略舉措。尤其在大互聯時代,離開顧客的參與和體驗的品牌,基本上是沒有生存餘地的。
現在大家非常重視「消費場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就是要精準捕捉顧客與品牌的觸點,以良好的體驗徵服顧客的心智,實現顧客與品牌之間的有效連接。
我在我的第二部個人專著《品牌入侵》裡,曾經把一個品牌與顧客發生聯繫的觸點分為四大體驗:認知體驗、購買體驗、使用體驗和價值體驗。在這四大體驗環節,企業可以設計無數個場景,與顧客發生關係,從而把品牌的定位和個性植入顧客的心智中。
認知體驗、購買體驗和使用體驗,不難理解。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的就是價值體驗。這裡,我舉個例子。
假如在一個城市發生大規模的喝牛奶導致的中毒事件,你作為一個牛奶品牌,並確定你的品牌與此事無關,你該怎麼做?A、第一時間發出聲明,表明自己的品牌與此事無關,並強調自己的品牌很安全,呼籲顧客購買你的品牌;B、幫助醫療機構,對中毒人群進行急救,並贊助醫療費。
我相信,真的發生這種事情,多數企業選擇A,因為大家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抓住時機趕緊擴大銷量。
作為一個需要盈利的商業機構,這麼做倒無可厚非,不能說是錯誤的。但是,更高明的企業應該會選擇B。
因為,如果你是牛奶的消費者,無論你是否中毒,當你看到這兩種行為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呢?其他的不敢說,但是在你的心目中的分量:選擇A的企業60分,而選擇B的企業90分。這就是價值體驗。因為,道理很簡單:選擇A是利己行為,選擇B則是利他行為。
所以,做品牌,不是一味地做產品、功能、性價比,不是一味地賺錢、賺錢、再賺錢。更高層次的做法是與顧客的精神世界對話,成為他們精神伴侶,甚至成為精神寄託。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品牌還擔心做不大嗎?
不過,做到這一點,你光喊口號是沒用的,必須把你的理念變為行動,讓顧客感受到才行。這就是第七大戰略舉措「體驗」的必要性!
按照本文邏輯,重複,就是體驗的孿生兄弟,這兩個最好一起使用,效果才達到最佳。
大家都說,謊言傳百遍也能變成真理。什麼意思呢?重複很重要。品牌傳播的真諦在於重複一個定位、重複一個個性、重複一個情感,甚至重複一切該重複的營銷要素,最後佔領它們。
「怕上火喝王老吉」,被重複到極致,加多寶想搶走沒那麼容易;
極致簡約的個性,被蘋果重複到極致,全球手機廠商紛紛效仿也效果不大;
挑戰極限的運動精神,被耐克重複到極致,阿迪達斯、彪馬只能望塵莫及;
江小白的小情緒,被重複到極致,紅星和牛欄山統統沒電……
這就是重複的魅力!
如果你有機會跟顧客說10句話,英明的做法不是說10句不同的話,而是把一句話重複10遍。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品牌實戰首席課》裡,開場第一句話必須是「重構正宗的品牌作戰體系」的原因所在。因為,重複是戰略行為,不是你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的選擇。
那麼,當一個極致的體驗被重複到極致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其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你距離一個強大的品牌就不遠了。
總的來講,一個品牌的強弱、兇吉,就取決於它的陰陽平衡,取決於這八大戰略舉措。做好了,大吉大利;做不好,兇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