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2021-01-14 諮詢民工

【前言】本文來自明茨伯格的經典巨著《戰略歷程》,在管理學江湖上,如果說德魯克是一代宗師張三丰,厚重磅礴,開創現代管理學先河;那明茨伯格就是東邪黃藥師,離經叛道狂放不羈,文章中透露著無比犀利的洞見,本書系統總結戰略領域各門派的武功招式與內功心法,簡直江湖百曉生,強力推薦深讀!

我們對戰略形成的認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沒有人具有審視整個大象的眼光,每個人都只是緊緊抓住戰略形成過程的一個局部,而對其他難以觸及的部分一無所知。

每個學派的獨特觀點只是聚焦於戰略形成的某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每一種觀點都是片面且誇張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們又都是非常有趣且深刻的


「登比小姐,請把我的玫瑰色眼鏡拿來,我不喜歡這份計劃書的外觀。」

1、認知學派的起源

認知學派的工作是借鑑人類認知學科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戰略形成過程的本質。

從形式上看,認知學派不像一個嚴密系統的思想學派,而更像一些零散的研究集合。儘管如此,它還是發展成了一個學派。

戰略家大多是自學成才的,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過程主要在獲取直接經驗的過程中形成。經驗決定了他們的知識,而知識又反過來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行為進而又決定了後來的經驗。這種映像與行為的交互在認知學派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導致該學派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分支。

2、認知學派的兩個分支

認知學派的第一個分支傾向於實證主義,它將知識的處理和構建看作一種試圖勾畫客觀世界的結果。該分支認為,戰略家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機,它觀察這個世界,並按照戰略家的意願放大或縮小這個世界,但是,即使是這個學派的學者也承認這部照相機拍下的照片有一定程度的失真。

認知學派的第二個分支則認為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主觀的,戰略是對世界的某種解釋。這裡,戰略家的眼睛轉向內心深處,它所觀察的是,對於外界事件、標誌和顧客行為等事物,思維是如何做出反應的。因此,第一個分支認為認知就像對世界的再創造,而這一分支則正好相反,它認為認知創造了世界。

3、將認知看作無序的

西蒙認為,世界大而複雜,相比之下,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就非常有限,因此,那些試圖使決策變得更加理性的分析過程,其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偏見對戰略制定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表6-1)我們生活在這樣一種文化中:我們接受了那些自認為是真實的論斷,儘管它們可能並非如此。例如,我們相信,獲得的信息量越大,做出的決策就會越準確。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更多的信息僅僅增強了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信心,並不一定會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在實際情況中,發現的信息通常是過剩的,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表6-1:決策制定中的偏見 

此外,比喻和暗喻既可以拓展思路,又可能因為過於簡化問題,縮小了解決方案的可選範圍而產生相反的作用,下面是多種信息失真是如何影響決策制定的:

比喻推理。例如,「管理當局把併購中的備選收購對象看作可以支撐企業獲得高回報率的『凳子的第三條腿』。這種比喻是指某些公司的經理人試圖進入與現有業務相關性不大的產業……」

控制錯覺。「決策者可能高估了他們個人對併購後果的控制程度,並認定自己會使購入的企業成功,因此產生了問題。」這種想法可以減少決策帶來的焦慮,但是也會導致問題的產生。

承諾升級。承諾升級是指「在經營業績不佳或業績持續下滑時,繼續追加投資。」例如美國政府在越戰持續失敗的情況下承諾升級的行為,使得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考慮單一結果。「一些證據表明,一旦考慮要放棄一個失敗的經營單位,很快它就會變成唯一的可選方案……這個過程可以使決策者對於在不同方案中進行選擇所引起的令人不愉快的價值平衡視而不見,並且可以極大地緩解決策失誤帶來的壓力。」

決策者往往面臨太多不同的偏見,決策時幾乎不可能不受到幹擾。決策者可以有意識地中和那些與特定的戰略形成有關的各種偏見,從而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那些採用理性和系統決策過程的管理者,應意識到他們很有可能被錯覺所控制。相反,當管理者習慣於非結構化的決策過程時,他們也應該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已經傾向於單向思維了,即他們在制定決策時不但很可能忽視了對其他選擇的探索,而且還可能忽視了對各種結果發生概率的關注。

組織看待事物的方式一成不變會導致其做事方式一成不變。隨著組織環境發生變化,組織便會走向衰落,「信則成真」可以作為認知學派最好的座右銘。事實上,人們的做事方式也會影響他們看待事情的態度。與那些不討論自己行為的人相比,能夠清晰地說明問題解決方案的人往往更傾向堅持自己的決策。換而言之,制定明確的戰略會讓人們在心理上拒絕改變戰略。即使是「有利於組織的變化也經常會受到那些忠誠的、真心希望組織變得更好的組織成員的抵制」。

當然,不同的戰略家,其認知風格也各不相同,研究戰略家的個人風格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戰略制定的不同方法。

4、將認知看作信息處理過程

與個人認知偏見相比,組織內信息處理系統工作的失真度更嚴重。管理者都是信息工人。高級經理由於時間有限而不能監督大量的活動。因此,他們得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匯總信息,從而使本已失真的信息更加失真。毫無疑問,許多高級經理都成了組織中信息處理系統的俘虜。

在「平行處理」模型中,個體和組織本質上都是根據相同的原則運作。信息處理始於關注,繼而編碼化,然後是儲存和修復,終於選擇,同時通過評估結果得出結論。如圖6-1所示,下面我們將詳細描述信息處理的幾個過程。

圖6-1:戰略決策的平行處理模型

4.1關注

關注決定了主體處理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

4.2編碼化

編碼化的過程就是通過和已有的信息分類標準相比較來解釋信息,分類標準通常會忽視細微差別的存在,而這經常是偏見產生的源泉。這種把所有獲得的信息都按已有的標準進行分類的做法,會使自己面臨落入思想桎梏的風險。

4.3儲存/修復

認知始於記憶。就個人而言,記憶是不同信息條目相互聯結所組成的網絡;就組織而言,這些聯結根植於組織的形態、規則、程序、傳統和技術中。社會化則將個人和組織聯繫在一起:組織使個人接受已有的慣例,然後這些慣例成為個人記憶的一部分,從而使個人認知和組織協調起來。

4.4決策

所謂組織決策是指嵌入認知過程中的一系列選擇。在絕大多數組織中,戰略選擇是一種集體意識:組織不同層次都參與並施加影響,如通過對某些問題直接關注或者獲取預先編碼化信息等方式。認知過程並不產生「決策」,但經常會產生或強化對解決問題的需求。當決定以「決策」的形式出現,人們總偏向於認為這是理性分析後的最終結果,而事實上這個過程只是湧現的。注意,對「決策」的明確分類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開展行動,並且獲取更多的信息,但這些分類同樣不能被看作孤立事件。(詳見專欄6-1。)

專欄6-1:決策是攔路虎嗎

關於決策制定的大多數研究起初並不是始於研究決策,而是始於研究行為,例如關於購買計算機或收購企業的決策制定。然後人們假定進行決策,這裡的決策是指發生在行動之前就做出承諾的某種時刻,這一時刻是可以識別的。換而言之,如果一個組織開展了某項活動,那麼在這之前它必須做出一項決定來開展這個活動。

首先,行動可能在沒有對其做出承諾的情況下發生。正如醫生敲你的膝蓋,它會自動膝跳。但是,即使沒有明顯的一致性,組織也可以行動。

綜上所述,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決策和組織理論中的許多其他概念一樣,某些時候就是把承諾付諸實踐的人造概念和心理名詞。對於個人和組織而言,行動之前不需要承諾,或者更常見的就是,行動之前的承諾是模糊不清、令人困惑的。

4.5輸出

輸出預示著反饋過程的開始。個人和組織理解他們的選擇,並將這種理解加入到正在進行的信息處理過程中,即返回到關注、編碼化、儲存/修復。但這個過程有時會被過去陳舊的知識所阻礙。專欄6-2中羅列了一些戰略來「逆向學習」現有的信仰和方法。

專欄6-2:逆向學習

逆向學習的必要條件就是質疑,任何對現有信仰和方法的質疑都能成為逆向學習的觸發因素。能幫助人們將事件和信息轉為逆向學習的觸發因素至少有八種。

「這還不夠好」

「這只是一個試驗」

「對驚喜應該帶個問號」

「所有異議和警告都有一定合理性」

「合作者的各執己見都是對的」

「陌生人哪裡想法奇怪了?」

「所有的因果箭頭都是雙向的」

「每個競爭性命題都是正確的」

5、將認知看作繪圖過程

對於戰略認知而言,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就是,組織知識中必須存在心智結構。儘管過去多年來使用了包括計劃、概念、草案、計劃、心智模式和地圖等多種名稱,但是心智結構其實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框架」。

地圖是頗為流行的一種說法,這很可能是因為它所隱含的意義。它意味著運用一些典型的模型做導航,以穿越複雜的地形。錯誤的心理反應比根本沒有反應要好得多,至少,它會給你勇氣,從而激勵你採取行動。

地圖在手,無論它多麼粗糙,人們都儘可能把眼前看到的事物看成地圖上的標誌物。地圖預示了他們的知覺,他們看到了所希望看到的。但是隨著差異的加劇,他們更加看重切身經驗,從經驗中尋找解決辦法,而不再關注地圖了,手中的地圖則變得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為最初的地圖提供了前進的方向,人們才會製造出更多新地圖。換而言之,猶如在複雜地形中持有一張地圖一樣,在戰略定位和戰略模式中,內容和過程同樣重要。

當然,在管理學中存在各種地圖,就像在地理學中一樣,每種地圖都有它的用處。認知學派區分了幫助管理者識別出重要因素(如主要競爭者的概況)的認知地圖和說明這些不同因素之間的關係(如主要競爭者會採取產品降價來應對我們的削價行為)的認知地圖。

第一類地圖通常指計劃。計劃促使人們利用基本數據來描繪完整的圖畫,填補認知空白。換而言之,決策者的獨特計劃均伴隨著某種期望。他們的閱歷能夠讓這些期望變得更加具體,並給決策者帶來一些新問題。注意,這些問題幾乎完全是從計劃中自動顯現出來的,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正是這種計劃使這些問題非常有用。

不過,這也意味著與計劃不一致的證據會被人們忽略。當然,形成計劃只是第一步。你還需要決定是否採取行動。進行規劃是一回事,決定是否行動又是另一回事。這裡,因果認知地圖詳細描述了供給、需求、價格和時機等各方面的關係。經驗豐富的經理們腦海裡都充滿了各種因果地圖,有時也被稱為心智模式。它們對於行為的影響十分深遠。

6、將認知看作概念獲取過程

當然,管理者既是地圖制定者也是地圖使用者。他們如何創造認知地圖是我們理解戰略形成過程的關鍵。事實上,制定地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戰略形成的過程。戰略其實是一種概念,因此,沿用認知心理學的一個老術語,戰略決策就是「概念獲取」。

西蒙證明直覺的本質在於組織知識以便快速識別機遇(通過一系列容易識別的知識塊將知識排列起來),而不在於描述知識以獲得有靈感的設想。

領悟力是一種「直覺式的感覺」,是一種「迅速領會新信息整體結構的能力」。這種感覺能夠「使目前為止還僅僅是累積的、不同相關信息的記憶碎片連貫起來」。當決策者能超出既定事實之外深入理解問題的含義時,領悟力似乎就會降臨到他的身上。許多組織的行為……是由那些偶然獲得的領悟力決定的,這些領悟力對思想進行了重構。

因此,我們需要理解戰略家是如何將大量的信息綜合成新觀點的。可能這不需要過多的對「文字」和其他「可以識別的知識塊」的研究,而需要更多對形象的了解。認知心理學家一直在出色的文字草案中尋找心智行為的線索,而答案其實就迷失在直覺和領悟力的黑洞中。

7、將認知看作構建過程

認知學派還有另外一面,它在將認知看作構建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戰略就是做出解釋的觀點。

對於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而言,「外部」的世界不能簡單地驅動「內心」的行動。解釋學派或稱為構建學派認為心智將一些解釋強加於環境,它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心智是自己的主人——它被自身的認知動力所推動。或者,我們最好說它們在演進,因為這裡也存在著集思廣益的過程——人們互相影響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計劃取決於個體所看到和所相信的事實,與之相反,框架則取決於群體動力——即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對於群體來說,所見與所信之間的區別可能是武斷的。如果個體相信別人所說的話,就會「看到」與他人一樣的事實。這取決於他們是否共享同樣的計劃。當然,這可能導致我們先前討論過的群體思維:依賴於對事實的解釋,並且抵制反面證據。

由此,可以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為了避免群體思維的發生,管理者需要一個豐富的「框架庫」——能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以避免自己受到任何框架的束縛。獲取管理領悟力的關鍵是願意運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思考問題。

當然,這個問題還在於管理實踐需要聚焦,某些時候至需要偏執。將事物的幾個方面反覆掂量並不利於人們果斷地採取行動,但是,換個角度看,用開放的視角看問題對於有效的管理還是非常重要的。

7.1環境是構建的嗎

社會構成主義觀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就是,在組織內部,沒有任何成員可以「看見」環境。事實上,是組織用豐富但模糊的信息構建了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甚至連「內部」和「外部」這種基本的範疇都是非常模糊的。他們認為,環境是在組織內構成的,所以它們只是管理信條的產物。SWOT圖表中框圖的位置說明了圖中隱藏的其實是管理者的信仰。

按照社會構成主義者的觀點,戰略形成過程將煥然一新。暗喻、象徵性行為和溝通變得很重要,它們都是基於管理者全部的人生經驗。此外,願景不僅僅是一種指導員工的工具,它也是領導者對於世界的解釋,而這個世界同時是一種群體現實。

專欄6-3:運用構建主義者的方法

拋棄組織應該適應環境的觀念。行業內的管理者們不應簡單地置身事外、適應潮流,他們的行動本身就是潮流。因此,如果所有的企業都爭先恐後地利用機遇,機遇也就不復存在了。

重新思考制約、威脅和機遇。管理者總是面臨大量的情境、事件、壓力和不確定性……(因此他們)必須首先關注自身、自己採取的行動和沒有採取的行動,而不是在「環境」中為自己的處境找藉口。

重新看待戰略管理者的作用。解釋派的觀點……認為戰略家的任務是想像、創造,它是一門藝術……戰略管理者最好的工作是激發更加豐富的想像。

管理分析。一個人自己的行動和他人的行動共同組成了一個「組織」以及這個「組織」所處的「環境」。基於這一先後次序,管理分析比環境分析重要得多。管理分析意味著挑戰管理者行動時所依據的前提假設,並提高管理者自我反思的能力。

創造適用環境。我們是誰?什麼對我們重要?我們該做什麼?我們不該做什麼?回答這樣的問題為戰略形成提供了平臺。

鼓勵多樣的事實。成功的戰略家經常思考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實,但是從這些事實中,他們卻產生了令人驚訝的靈感……戰略家對這些平凡的事實進行了全新的解釋,並形成了有趣的規定。

檢查和試驗。每個行業都有一長串「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清單。應該周期性檢查這些制約條件……組織智慧的形成可能需要持續地反學習。

7.2競爭和認知

競爭對認知學派提出了有趣的挑戰。有些學者認為只有在回憶時,對競爭者在做什麼的解讀才是客觀的。當你處於競爭中時,對競爭者將要做什麼存在大量的模糊性。不僅僅因為你缺乏信息,還因為你所獲得的信息是複雜甚至矛盾的。為了理解這些信息,你必須通過複雜的過程去解釋它,在這個過程中,想像和證據缺一不可。

但這些學者還提出,在解釋信息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傾向性,這使得競爭變得客觀。有經驗的管理者們擅長將模糊不清的信息轉化為清晰的心智圖像。但這更與穩定性相關,而非客觀性。在許多行業,競爭具有相對可預見性。可以說有一定的「遊戲規則」。當管理者們對他們的業務漸漸熟悉,他們就會了解這些規則,並把規則視為競爭環境中的客觀存在。當每個人都按他們的信仰行動,就形成了規則,但規則反映的是企業要生存所遵循的客觀現實,這離信仰還有一點距離。

但是這種管理者對競爭的理解模式越來越受到一些研究者質疑。研究者認為當競爭演變為理察·達文尼提出的「超級競爭」時,管理認知也就發生了改變。在超級競爭中,競爭者表現得很激進,沒有限制或不遵守規則;超級競爭以「緊張而快速的競爭行動為特徵,競爭雙方必須快速建立競爭優勢並破壞對手的競爭優勢」。在這個情況下尋找持續的競爭優勢是不可能的。戰略的主要目的在於「破壞現狀,通過建立一系列短暫的優勢來獲得主動權」。

當技術革新連續且快速時,管理者們往往「很少用重大戰略程序,反而採用一些小而簡單的規則。在超級競爭的壓力下,管理者們會放棄解讀競爭者的競爭行為,轉而專注於改進戰略決策的過程。他們越來越關心「如何制定戰略」,而不是「制定什麼戰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轉變還催生了行業層面的「群體思維」。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企業會模仿競爭者的戰略決策方法。因此反過來,企業無意識地升級了行業不穩定性:「管理者們為建立戰略框架所採取的任何有遠見的行為都最終變成了整個行業的信條,這又加劇了競爭動蕩,從而使超級競爭有效地制度化。」

8、認知學派的前提假設

認知學派是一個思考戰略形成的學派,它仍在不斷地發展中。我們從有關文獻中歸納出該學派的前提假設,並對其研究成果進行評論總結:

戰略形成是一種發生在戰略家思想中的認知過程。

戰略表現為不同的認知視角——包括概念、地圖、計劃和框架,它們決定了人們如何處理環境中的輸入信息。

這些輸入信息(按照認知學派中客觀派的觀點)在認知地圖解碼之前要經過各種過濾器的調整,或者(按照認知學派中主觀派的觀點)它只是對人們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解釋。換而言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可以被塑造,可以被設計,也可以被構建。

作為概念,戰略在初始形成時比較困難,當實際形成後又與理想中的相差很遠,當戰略不再可行時,也很難被改變。

9、認知學派的不足、貢獻和適用條件

認知學派的核心思想是正確的——戰略形成過程是一種基本的認知過程,尤其是將戰略作為一種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戰略管理,在實踐中而不是理論上,已經充分利用了認知心理學的知識。

了解心智如何歪曲事實,以及心智如何整合複雜的輸入信息,這對於研究戰略形成都非常有用。儘管研究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失真可能很有趣,但如果我們忽略了經驗智慧、富有創造性的領悟力和直覺綜合的作用,我們的理解力本身也存在被扭曲的風險。

戰略形成也是一個心理過程,在戰略形成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出現。它還進一步提醒我們,戰略家的認知風格是不同的,這會對他們所偏好的戰略產生重大影響。

至於說到適用條件,認知學派中客觀派的研究似乎多將戰略形成看作個體過程而不是群體過程。我們並不是說認知和群體環境無關,只是研究不同認知之間的交互關係非常困難,它不屬於一個大多研究個體認知的學術群體範圍內。當然,解釋學派更加注重社會過程,可能是因為它的程序更加清晰——它致力於研究認知中較淺的層面。

認知學派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戰略形成,最好同時了解人類的心理和大腦。認知學派其實是將認知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並對其進行了很好的應用,但要說戰略管理研究能借鑑多少認知學派的成果,它的價值還遠遠不夠。

相關焦點

  • 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心理十大學派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時代精神: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
  • 拾壹 認知學派的分析思路(一)
    20世紀認知科學興起:計算機問世;功能主義的心智哲學;背叛「刺激-反應」行為主義哲學的認知革命(皮亞傑、喬姆斯基)  基本假設:語言是認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標:對語言的種種現象從認知角度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確立為獨立學科的標誌:1989年召開第一次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認知語言學》雜誌出版發行基本觀點:語言是人腦心智和人的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的基本功能是象徵(語言結構被賦予認知內容的手段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格式塔學派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格式塔學派,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格式塔學派指創立和繼承格式塔理論的一個心理學學派。1912年,由韋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在德國創立,後來得到廣泛傳播和繼續發展。「格式塔」一詞是德國Gestalt的譯音,原意是構成整體。
  • 一文講透「十大戰略」模型|7000字長文
    —4 —企業家學派前面三個學派的共同點,都是把找到我的前提建立在確定性的基礎上。但是世界在不停變化,怎麼辦?其他學派還在繼續為我爭吵。接下來第四個,是企業家學派。這應該是讓我覺得最有魅力和感召力的學派。他們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構築願景的過程。
  • 思想實驗 | 中文房間:機器能否具有心智?
    圖靈測試被認為是實現強人工智慧的有效標準,製造出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也成為強人工智慧學派專家所努力的方向。而這個沒有心智(mental state)存在的機器仍然能夠有能力通過圖靈測試,標誌著圖靈測試作為人工智慧標準的失敗。也就是說,塞爾通過構造一個新的模型說明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不需要擁有智能或者心智。
  • 心智教育,最難的部分是在元認知層面,元認知是無法假手於他人!
    自己無法把自已的心智訓練假手於他人,那只能剩下了一條路,成為自己的心智訓練師,這條路難走,但卻是不得不去攀爬的一條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隱形的珠穆朗瑪峰,這種攀登不是用腳力,而是用觀念以及各種認知來攀登的。
  • 「定位理論」及其「一詞佔領心智」
    (詳見第22章「定位的遊戲規則」的第一節「必須理解文字」)繼而,在第二節「必須理解人」中再次提及:大多數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們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通用語義學家解釋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圖使現實世界適應自己心智中想法的人。……語言是心智的等價物。人們用詞語思考,選擇了正確的詞語,就能影響思維過程本身。
  • 心智技能的形成對寫作的啟示
    心智活動相對於操作技能而言雖有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因而不同於外部的實踐活動,但它又來源於實踐活動,是實踐活動的反映。心智活動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內化」而實現的。據此,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動形成的五階段理論。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加裡培林學派所劃分的階段,有的可以合併,名稱也可以簡化,並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 認知地圖:決定你兇吉的八大戰略舉措
    我曾經提出「認知地圖」的概念,提煉出決定一個品牌強弱的四大指標:身份、價值、感覺、活力。目的就是讓大家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品牌到底處在什麼水平。不過,這四大指標還是在認識層面,而在方法論層面並沒有提醒大家該做什麼。今天就把這一課給大家補上吧。
  •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我們也許可以和喬伊一樣回到「生之來處」,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並獨自進入人生主題研討,實現成長與重塑。《心智突圍》中提到了自我設限的三種心智模式:沒有希望、無能為力、沒有價值。靈魂22號顯然中了所有設限,既然是「自我設限」,再大咖位的導師都幫不了,她需要的是自我救贖。結局很完美,靈魂22號最終找到了「火花」,完成了靈魂完整塑造。那麼從哪一刻開始突破了自我設限呢?是品嘗披薩?感受散熱口暖風?享受地鐵晃動?看樹葉飄零?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筆記 丨認知學派的分析思路
    10.1 認知學派的基本觀點和研究領域認知科學:20世紀興起的一門新的學科門類,其目的和任務在於探索人腦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皮亞傑認知學派的學前教育思想
    同時他又提出,認知衝突原理在教學中的運用,必須符合適度新奇的原則,不能太難或過易。     (2)重視兒童之間交往的教育意義            兒童間的交往有利於促進兒童認知的發展。如兒童只有與另一兒童交流時,才能知道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並非唯一的見解,也才能認識到別人不一定要採取與自己一致的立場。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提升億萬青少年心智健康
    我國有2億多兒童青少年,其心智健康發展關係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以及我國未來的國民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發育的規律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是有效促進和提升兒童青少年心智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家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傳統優勢。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智能模擬培訓理論要點6:心智技能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前蘇聯心理學家對心智技能進行了非常系統的研究,其中以加裡培林為代表的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從事心智(又稱智力動作)動作形成的研究,並於1959年正式系統總結了有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由於心智技能是由一系統的心智動作構成的,所以心智動作的形成過程與心智技能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心智動作的形成階段也可用來說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 心理十大學派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意識,認為心理學應該探索行為規律,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