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商業顧問。潤米諮詢是一家戰略諮詢公司。所以,我常被問:到底什麼是戰略?
戰略,是個很重要,但卻很難理解的話題。
講淺了,說不明白。講深了,聽不明白。
怎麼辦?
想了想,不如換種方式,請「戰略」本人,介紹他自己。
—0 —
開場白
某天,戰略作為神秘嘉賓,參加了一個以戰略為主題的論壇。
當臺下觀眾正在熱議著各種戰略時,主持人突然宣布,本場最重量級的嘉賓——戰略本人即將登場。
話音未落,會場歡呼雀躍,眾人起立熱烈鼓掌,歡迎戰略的到場。
在眾人期待和激動的目光中,戰略開始他的演講。
大家好!我就是傳說中的戰略本人,非常高興受邀參加「劉潤公眾號」舉辦的戰略論壇,給大家做分享。
很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我也知道自己讓人又愛又恨。
商業世界,有些概念,是每個人都在提及,但要麼找不到定義,要麼能找到幾千個定義的。比如「領導力」,比如「企業文化」……
比如「戰略」。
關於我也有很多說法:
戰略,不是選擇做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
戰略,是目標與能力的匹配。
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我似乎也有很多不同的樣子:
藍海戰略、平臺戰略、差異化戰略、爆品戰略……
人們對我最大的感慨是,天啊!太複雜了!我也經常被問到,在思想藥店的市場裡,到底應該買哪一種戰略服用?
難道就沒有可以選擇戰略的方法論嗎?難道就沒有「選擇戰略的戰略」嗎?
當然有。
很多人為了找到我,讓我能更好幫助企業經營,吵得不可開交。
他們對我有獨到的見解,甚至還專門為我分成了十大學派:
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企業家學派、認知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文化學派、環境學派、結構學派。
所以今天請允許我為你介紹這十大學派。相信你聽完後,可以變成自己企業的醫生,能更好地找到我,對症下藥。
—1 —
設計學派
首先,是設計學派。他們對我的看法很有意思。
設計學派認為,戰略是一個孕育的過程。
我就像小雞一樣,慢慢被孵化出來。
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可是一名戰略大師,錢德勒。
這位老兄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戰略決定組織,組織緊隨戰略。
也就是先定戰略,後搭班子。先決定如何做,然後組織跟上去。
他們為了能找到我,有非常非常多的工具。大家可能非常熟悉的:
比如SWOT分析。分析內部的強項和弱項,分析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發現優勢優勢匹配,找到戰略。
比如PEST分析。分析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找到位置和打法。
為了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找到我,他們經常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能不能用少於35個字,來描述你們公司的戰略?
比如:
鐵路公司:我們是一家運輸公司。
煉油廠:我們是一家能源企業。
雞肉廠:我們是一家「提供能量」的公司。
垃圾場:我們是一家「美化環境」的公司。
第二個問題,是公司有沒有5年計劃?
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回答出來,說明真的找到了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盒馬鮮生的侯毅,也說過一句這樣的話:
所有偉大的生意,都是源自頂層設計。
所有,設計學派對我的看法,是公司只有一個戰略家,就是CEO。
CEO必須想得很清楚,有長遠規劃,充滿遠見和洞察。
而且一旦找到我了,接下來就是堅決地執行。
—2 —
計劃學派
第二個是計劃學派。
他們認為,戰略是程序化的過程。我是一步一步被計算計劃出來的。
為了找到我,每家公司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部門,比如集團戰略部、參謀部、研究院……
然後,這些公司可厲害了,要花很多心思研發自己制定戰略的模型,而且都特別複雜。
不信?我拿幾個給你看看:
這些模型,都需要各種各樣的數據輸入,按照模型中確定的流程,一步一步計劃推出需要的戰略。
計劃學派的做法,好處是可以釋放老闆的時間,讓一整個部門的人尋找信息,幫忙找到我。
但是,但是,這也是他們的問題。很多集團戰略部,往往沒有能力產生真正有效的戰略。
為什麼呢?
因為計劃學派為了找到我,往往有三個步驟:
1.收集數據
2.做出決策
3.監督執行
戰略部應該做,和能做的,只有1和3。而最重要的2,決策必須是CEO做。
所以計劃學派想要真正找到我,最終拍板決策那一下,還是要CEO來,需要他的責任和洞察力。
因此,計劃學派的特點,是戰略應該由受過良好教育的計劃人員來制定,CEO批准和決策。
真正能發現我的,應該是一個可控的、自覺的正式規划過程。
而且,戰略應該會被細化為各種各樣的目標、預算、程序和經營計劃。
—3 —
定位學派
第三個是定位學派。這個定位,可不是說你的面膜,應該把「補水」作為定位的定位。
定位學派對我的看法,是指應該從無限選擇中,確定幾個可以通用的戰略。
什麼意思呢?
比如醫生看病,100個病人,應該開出100張不同的方子才對。
但是定位學派的醫生說,世界上大多數企業的常見病,就這三種,所以我只要有三張不同的藥方就可以了。
定位學派,就是把無限的戰略,簡化為有限的選擇。
他們的代表,也是一位名人,麥可·波特。
根據波特醫生的說法,產品一般有三種基本的打法:注重功能、注重體驗、注重個性化。
所以相對應的,就是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細分市場戰略。
你知道嗎,就連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都和定位學派的人們有差不多的觀點。《孫子兵法》上有這樣一句話: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打仗怎麼打?兵法說了六種可能性。把無限的問答題,變成有限的選擇題。
但是,這也是定位學派的問題。
如果敵人是4.5倍,怎麼辦呢...兵法上沒說啊...
定位學派認為CEO主要是戰略家,設計人員是分析家。
他們的聚焦競爭限制了視野,也束縛了戰略的創造性。
為了找到我,他們的做法很簡單,但有時候也過於簡單了。
—4 —
企業家學派
前面三個學派的共同點,都是把找到我的前提建立在確定性的基礎上。
但是世界在不停變化,怎麼辦?其他學派還在繼續為我爭吵。
接下來第四個,是企業家學派。這應該是讓我覺得最有魅力和感召力的學派。
他們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構築願景的過程。
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但是手上可能根本沒有地圖,怎麼辦?
衝。一直衝。
遇山開山,遇水架橋,世界上本沒有路,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所以,企業家學派們認為,必須有能力讓大家都認同那個目標,感召大家一路向前。
比如微軟:讓每個人的桌面上都有一臺電腦。
比如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比如小米: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這些願景和目標,聽上去就熱血沸騰,充滿激情。
企業家們就是樹立起高高的燈塔,指引著人們前進。當公司變得很複雜,或者環境變化讓人難以捉摸時,大家都還有堅定的方向。
所以,什麼是企業家?
企業家,是一個有著「輕度躁狂」的人,帶領眾人實現願景。
他們頗具感召力和說服力,充滿活力,熱愛工作,可能覺還睡得少,下班後待在辦公室不回家,願意將自身所有聰明才智和雄心壯志投入畢生所愛中,並發自內心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
這是企業家學派。
—5 —
認知學派
第五個是認知學派。他們要直接向前面所有學派開戰。
他們說,你們都太自負了!你們居然認為自己能看得清世界?認為自己能看清目標?
戰略,是一個心智過程。戰略,是企業家的認知水平決定的,認知水平,又受限於人和環境的不確定性。
你們連這些都認知不到,還談什麼戰略?
認知學派,有兩個代表人物。
第一個代表,是丹尼爾 · 卡尼曼。就是提出前景理論,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那個老兄。
這位老兄說,人是很難理性認知世界的,如果能克服非理性,我們才能比其他人擁有更加優秀的決策能力。
有哪些非理性呢?
比如迷戀小概率事件。
花2塊錢買彩票,想賺到2個億,萬一呢,萬一呢。
大多數人總以為自己創業的成功率更高,這種「迷之自信」,是很多人失敗的原因。
比如損失規避。
股票跌破了止損線就是不賣。萬一呢,萬一呢,萬一漲回來呢,結果就被套牢了。
公司已經快要倒閉了,還一邊安慰自己,說再堅持一會,熬到彈盡糧絕。
理性的創業者,是微笑接受死亡,然後好好準備,再來一遍。
第二個代表,是赫伯特 · 西蒙,這位老兄更是一位神人,拿過9個博士學位,也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提出「滿意決策理論」,說很多決策是很難基於完全信息做出來的,不用做完美的決策,滿意的就行。
假如你要做一個決定,20年後看,你可能後悔,也可能慶幸,可是你20年後覺得不對或者對,是因為你有更多的信息。但當下,你不可能掌握的,怎麼辦?
必須選一個。不用完美。滿意就好。坦然選擇,享受好處,接受壞處。
所以認知學派的看法,是把認知當成一種方法論。
相對於前四個學派,也更加主觀。
他們對於我的看法,認為戰略就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根據認知水平做出的決策。
所以,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一個企業家的視野,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格局。
—6 —
學習學派
第六個是學習學派。對於前面五個學派的觀點,是一萬個不同意。
他們說,哪裡有什麼戰略。戰略不過是你們這些已經成功的人,對過去路徑的總結和美化而已。
認知能力、外部環境都在變化,怎麼能制定戰略?走一步看一步,就是戰略。
所以他們對我的看法是,戰略是一個湧現的過程。
不信?
如果你是領導,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想法:要是下面這群笨蛋能理解我這完美的戰略就好了。
如果你是下屬,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既然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規劃出我們這群笨蛋也能執行的戰略呢?
所以這都說明,戰略是沒辦法計劃出來的。
學習學派的人,還經常舉一個例子:蜜蜂和蒼蠅。
在玻璃瓶裡面有一群蜜蜂和蒼蠅,為了自由,他們都想要飛出這個瓶子。
問題來了,你覺得是蜜蜂還是蒼蠅更容易飛出來呢?
答案是蒼蠅。
為什麼?
因為蜜蜂總體上是朝著太陽的方向飛,所以飛出去的概率很小。
但是蒼蠅是沒有方向的,無頭蒼蠅們更有可能飛出玻璃瓶。
然後有一天,記者採訪這隻蒼蠅,請問您是怎麼飛出來的?
這隻蒼蠅可能會說,我是這麼飛這麼飛,滑翔飛貼地飛,還要斜著身子45°飛,才能飛出來。甚至還總結出了「蒼蠅飛出玻璃瓶的7大姿勢」。
但其實這隻蒼蠅就是瞎飛的。
學習學派說,你看你看,這還不是對過去路徑的美化和總結?
所以,他們說想要找到我,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好每一步。
當下做到極致,美好自然發生。
關鍵不是預想戰略,而是識別戰略。然後不斷反思,拔除有害的種子,讓好的種子湧現、繁衍、蔓延。
亂七八糟的生機勃勃,也好過井井有條的死氣沉沉。
—7 —
權力學派
第七個是權力學派。他們說前面學派關於戰略的看法,都不對。
因為都忘了一件事,沒有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關係,沒有考慮與競爭對手、合作夥伴的關係。
不能光想自己要怎麼幹,還要想別人會怎麼幹。
他們對於我的看法是,戰略形成是一個協商過程。
這個世界上沒有甲方乙方,掌握稀缺資源的一方,就是優勢的一方。
誰在競爭格局裡面佔據核心位置,就才有戰略主動權。
比如都是賣冰箱的,一開始產品為王,供不應求,大家要買冰箱甚至都要批條子。
後來渠道為王,供應商最厲害,誰有最多的門店和代理商誰就有主動。
後來營銷為王,到了新媒體時代,誰更注重傳播和品牌,誰就可能佔據主動。
所以權力學派非常看重博弈的過程。
他們也常常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部署ATM機。
早年銀行業為了發展業務,需要在全國大量部署ATM機。
但是ATM成本高,效益又有限,還笨重,大家都想著讓別人去弄,然後籤個合作協議,能從你家銀行的ATM裡面取我家銀行的錢不就行了嗎。
結果都不願意,怎麼辦?
最後只能合作,大家一起集中部署ATM機,把點鋪開。
這就是一個博弈和協商的過程。
第二個例子,是中國的戰略性外包。
以前很多外企想進入中國市場,政府提了要求,必須「用技術換市場」。
於是當時成立了很多合資公司,共享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很多中國公司才有機會大力發展自己的科技。
這也是博弈和協商過程。
所以權力學派,對我有很特別的看法:
對於微觀權力,把戰略看做政治博弈。
對於宏觀權力,把戰略看做合作聯盟。
—8 —
文化學派
第八個是文化學派。在其他學派為我激烈爭吵的時候,他們是最安靜的。
他們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集體思維的過程,只要企業有一個好的文化,戰略會自然而然生發出來。
他們常常說一句話:
文化,會把戰略當作點心一樣吃掉。
這句話不全對,其實應該是:
戰略是早餐,技術是午餐,產品是晚餐。文化會把所有東西都吃掉。
因為文化有巨大的力量,會影響到企業的方方面面,文化不對,什麼都不對。
在生活中,我們講道德,講法律。
在企業中,我們講價值觀,講制度流程,這些就是企業文化。
如果文化出問題,那戰略肯定就要變形。
文化學派最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阿米巴。
很多公司趨之若鶩地學習阿米巴。可是一學就變,一變就死。
為什麼?文化不對。
日本,有獨特的企業文化: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內部工會制。
終身僱傭制,是企業招聘一個員工時,期待這個員工一輩子為企業服務。企業保障不裁人,即使虧錢也不裁人,企業給員工再培訓後轉崗也不會裁員。
年功序列制,是工資不是按照員工的貢獻來發放,而是按照在企業工作的年限來發放。也就是說,按照資歷發放工資。
內部工會制,是把工會放在公司裡面,和西方工會不同,日本的工會和企業不是對立關係,員工和企業更像朋友關係、家人關係。
而阿米巴,是把公司拆成一個個獨立財務核算的經營體,這樣公司就從原來的部門合作關係變成了交易關係。
這是內部市場化的邏輯,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對於企業貢獻的大小。
那麼自然而然人們就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收入應該和我的貢獻值掛鈎。
但是這和年功序列制衝突了。
怎麼辦?
稻盛和夫選擇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辦法:敬天愛人。
敬天愛人的意思是說,我們創造的價值、我們的貢獻是為集體貢獻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創造的價值多,貢獻高,那麼我們就在精神上給你獎勵,一起吃飯,表揚你,承認你的貢獻。
你要問我,給錢嗎?
對不起,不給錢。因為給錢這事是根據年功序列制發放的。我們敬天愛人。
而且,老闆也這樣做。
1984年,在京瓷25周年紀念的時候,稻盛和夫把自己所有的股票都送給了員工。
也就意味著稻盛和夫是不持有京瓷股份的,後來稻盛和夫主掌日航的時候,更是0薪水。
所以稻盛和夫是真的相信敬天愛人,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如果一定要學習阿米巴,那你應該首先要學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
你要問你自己,你會把所有股份都給員工嗎?
你能接受這樣的文化嗎?
否則,是學不會阿米巴的。
所以文化學派認為,很多戰略和制度,是以文化和價值觀為背景的。
一個無法被複製和難以被理解的組織文化,恰恰是該組織戰略優勢的最佳保護者。
—9 —
環境學派
第九個學派是環境學派,他們是所有學派中最尊重我的。
他們會對所有學派說,你們這些無知的人類。你總以為是自己選擇了戰略,其實戰略選擇了你。
他們認為,戰略形成是適應性的過程。
什麼意思?
環境學派,特別推崇一個人,達爾文。他們相信物競天擇。
企業真的知道什麼是戰略嗎?成功真的是因為找對戰略了嗎?不一定吧。
這些活下來的企業,可能就是運氣好。螞蟻雄兵,總有能活下來的。
成功可能是因為遠見,但更可能只是運氣。
是你們這些企業在「物競」,是戰略最終在「天擇」。
我很感謝環境學派這麼尊重我,但是他們對我的看法,也是有前提的。
什麼前提?
當環境高速變化,甚至是發生顛覆性變化時,用「物競天擇」的方法可能更合適。
具體的做法,就是生兒育女。
比如海爾的轉型。
海爾推行「小微企業」制度,把7萬人的龐大組織,去掉1-2萬人的肥肉後,分解成2000多個小的生命體。每個小微企業,都有自己獨立的三張財務報表,開始為自己創業。
然後,海爾通過創業平臺「海創匯」給這些小微企業澆水施肥。海創匯有價值幾千萬的3D列印設備,幫助小微企業設計模具;有創客學院提供管理、融資等培訓;還有13億的資金,投資好的苗子;好的苗子,還能進入加速器,加速成長。
有脫穎而出的小微企業,如果和海爾整體規劃不是很相關的,海爾佔小股,收穫投資收益;和海爾整體方向一致的,海爾佔大股,收穫公司未來。
小微企業的模式,讓海爾收穫了雷神筆記本電腦、iSee迷你投影機、咕咚手持洗衣機等一系列項目。
有一天張瑞敏可能會唏噓不已:當初,我怎麼都沒想到,居然會是「他」!但不管這個「他」是誰,他的成功,都是海爾的成功。
海爾的做法,就是環境學派推崇的方式。
所以,環境學派的觀點,是把環境看做一類「外在的」模糊力量。看不清怎麼決策,就自生自滅,物競天擇。
—10 —
結構學派
最後,是結構學派。他們總是在爭吵裡居中調停,認為大家說得都有道理。
結構學派對我的看法,認為戰略形成是一個變革過程。
在每一個不同時間點,都應該有不同的戰略,把時間軸加入思考當中。
沒有先進的戰略,只有合適的戰略。
最後的話
以上,就是為我吵得不可開交的十大學派。
人們都說,戰略是一頭大象。為了找到我,大家費了很多心思,花了很多努力走進森林,想要找到我這頭大象。
1,人們看見了設計學派的蜘蛛。蜘蛛正在專心編織自己的網,等待著飛蟲落下來。
2,繼續往前走,看見了計劃學派的松鼠。松鼠在樹間跑來跑去,收集資源為未來的日子做打算。
3,然後,人們又看見了定位學派的水牛。水牛穩穩躺在水裡,它在森林這麼多選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4,還沒有找到大象,繼續往前走,接著發現樹叢中藏著企業家學派的狼群。狼群死死盯著目標,絕不放棄。
5,人們一抬頭,又看見樹上蹲著一隻認知學派的貓頭鷹。貓頭鷹把一切看在眼裡,說你們這些無知的動物,受認知和眼界所限,你們看到的都是幻象。
6,人們繼續往前走,發現一群學習學派的猴子。猴子們嬉戲玩鬧,模仿學習對方的動作,一步一步成長。
大象在哪裡?
7,繼續往前走,看見幾頭權力學派的獅子。獅子們正在想,等會抓到的獵物,應該怎麼分呢?
8,而在獅子的不遠處,是文化學派的孔雀。孔雀與世無爭,從未轉移過焦點,只關心自己是不是漂亮。
9,再往前走,人們發現了環境學派的鴕鳥。鴕鳥的心態,是相信世界會選擇最合適的動物活下來。
10,最後,人們看見了一隻結構學派的變色龍。變色龍善於變化,能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人們穿越了森林,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卻沒有找到我,沒有找到那頭戰略的大象?
大象在哪裡?
森林裡面,沒有大象。整片森林,就是戰略的大象。
每一種動物,每一個學派,都是一種戰略的方向。
希望你能成為自己企業的醫生,找到最合適的戰略,讓我能更好地為你服務。
今天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