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活動相對於操作技能而言雖有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因而不同於外部的實踐活動,但它又來源於實踐活動,是實踐活動的反映。心智活動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內化」而實現的。據此,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動形成的五階段理論。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加裡培林學派所劃分的階段,有的可以合併,名稱也可以簡化,並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這一理論目前已對我國的大中小學的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是原型定向階段,要了解原型定向的含義,首先必須了解原型的含義。原型也叫「原樣」,通常指那些被模擬的某種自然現象或過程。由於心智活動具有觀念性、內潛性與簡縮性的特點,因而人們對心智活動的認識不能像自然現象那樣直接,這就導致了這一概念在心理科學中用法的不一致。事實上,由於心智活動非常複雜,很難完全認識清楚,因而心智活動的原型只能是對一些敢典型的心智活動樣例的設想。其實,我們可以把原型定義為心智活動的「原樣」,即外化了的實踐模式,「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包括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和動作的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原型定向階段也就是使主體掌握操作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的階段。這一階段相當於加裡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但為了突出本階段「原型」的特殊重要性,我們認為用「原型定向」較為恰當。
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階段。首先,心智技能是一種合法則的活動方式,要求主體能獨立作出。主體要能獨立作出這種活動方式,首先要在頭腦中建立起有關這種活動方式的定向映象,從而才能調節自己的活動、作出相應的動作。其次,心智動作是一種內化了的動作,是實踐活動的反映。因此,心智活動的定向,必須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形式使這種活動「外化」為原型(即實踐模式)才能進行。由於心智活動的定向需要藉助其原型進行,所以稱這一階段為「原型定向階段」。原型定向階段的主要任務在於建立起進行活動的初步的自我調節機制,為進行實際操作提供內部控制條件。
在原型定向階段,主體的主要學習任務可以歸結為兩點:首先要確定所學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操作活動程序),其次要使這種實踐模式的動作結構在頭腦中得到清晰的反映。為完成這些任務,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在學習綜合素質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寫作,這個在整個卷面分值中佔到了50分,在整個寫作的教學過程中就體現了心智技能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三個步驟: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在原型定向階段,作為一名教師,要使學生了解寫作的結構是什麼樣的,怎樣進行寫作的布局,即了解構成寫作的各個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這樣,學生對於寫作才能有一個完整的映象,才能為以後的練習奠定基礎;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寫作的各個部分的各種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再次,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雖然寫作這個部分,學生在之前都有接觸過,但是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效果是不會好的,因為現在的新課改提倡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這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寫作這個部分之所以會劃分為標題、開頭、主體、結尾的原因,從而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最後,教師的示範要正確,講解要確切。也就是教師應該在給學生展示範文之前需要把這篇範文是怎麼得來的這個過程給講清楚。講完之後,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法來檢查原型定向的學習成效,看一下學生對於寫作這個部分的各個部分的掌握程度。
第二個階段是原型操作階段。所謂原型操作,即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執行。
在這一階段,活動的執行是在物質與物質化水平上進行的,因而在加裡培林及其學派的著作中稱之為「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其實,活動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物質化的。在物質的活動形式中,動作的客體是實際事物,是對象本身。在物質化的活動形式中,動作的客體不再是對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但不論哪種情況,都是對原型的操作,因而我們稱此階段為「原型操作」階段。原型操作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過程中的又一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動作的對象是具有一定物質形式的客體,動作本身是通過一定的機體運動來實現的,對象在動作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變化也是以外顯的形式來實現的。這樣,主體在原型操作過程中,不僅僅是依據原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應的動作,而且同時可以使作出的動作在頭腦中得以反映,從而在感性上獲得完備的動覺映象。這種完備的感性的動覺映象是心智技能開始形成及內化的基礎。因而原型操作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