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智技能的形成過程,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動按階段形成的理論,他認為心智活動的形成包括五個相繼的階段:①活動的定向階段;②物質與物質化活動階段;③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④不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⑤內部言語活動階段。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在長達30年的結構定向教學研究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驗,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這一理論,目前對我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下面我們介紹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
1.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內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和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動作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如何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原型定向的階段,也就是使主體掌握操作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階段,這一階段相當於加裡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
(2)原型定向階段對教師教學的要求
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①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
②要使學生了解各個動作要素、動作執行順序和動作執行方式的各種規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③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④教師的示範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
2.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內涵
原型操作就是依據智力技能的實踐模式,把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踐,這在加裡培林理論中稱之為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2)原型操作階段對教師教學的要求
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順利形成,給教師提出了以下教學要求:
①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已展開的方式呈現。
②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並選擇恰當的時機向下一階段轉化。
③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於活動的正確的表象。
④為了使活動順利向順利下內化階段轉化,應注意動作與言語的相結合
3.原型內化
(1)原型內化內涵
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實踐方式向頭腦內部的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為觀念的、內在的、簡縮形式的過程。原型內化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級階段。
原型內化過程包含了加裡培林理論的三個小階段,即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和內部言語階段。
(2)原型內化階段對教師教學的要求
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的內化成心智技能,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動作的執行應遵循由出聲的外部言語到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再到內部言語的順序不能顛倒。
②在開始階段,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即用出聲的和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過程(此時沒有實際操作),然後,再逐漸縮減。
③在這一階段也要注意變化動作對象,使活動方式得以進一步概括,以便廣泛適用於同類課題。
④在進行由出聲到不出聲,由展開到壓縮的轉化過程中,也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不能過早轉化,也不宜過遲,而應適時。
以上便是在教師招聘考試備考過程中,關於馮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階段的考點,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