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關於心智技能階段論有好幾個,往往考區分性的選擇題、判斷題等區分性的客觀題,很多同學學習過程中覺得容易混淆,現在中公教育資深輔導教師楊鵬丹就容易考察的兩個階段論:國外加裡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和我國的心智技能階段論進行舉例解釋和關鍵詞區分。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認知技能,它是一種藉助於內部力量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如心算,珠心算,閱讀,寫作等。
一、加裡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
對心智技能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是前蘇聯心理學家加裡培林,他於1959年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
加裡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活動的定向階段(準備階段),主要任務:使學生預先熟悉活動任務,了解活動對象,知道將做什麼和怎麼做,構建關於認知活動本身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對它們的定向。
【例】教師在黑板上進行心算的運算步驟演示,以便學生更好掌握心算技能。
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物質活動是藉助實物進行活動,物質化活動是指藉助實物的模型、圖片、樣本等代替物進行活動。主要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從事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掌握活動的真實內容。
【例】學生藉助小棒來幫助自己進行運算。
3.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特點:心智活動不直接依賴物質或物質化的客體,而是藉助出聲言語的形式來完成的。
【例】學生念念有詞的進行口頭運算
4.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特點:從出聲的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維成分。
【例】學生在心理默算。
5.內部言語活動階段。特點:心智活動完全藉助內部言語完成,高度簡要、自動化,是很少發生錯誤的熟練階段。在這一階段,心智活動以抽象思維為其主要成分。
【例】學生一看題目便能得出答案。
二、我國關於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
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通過教學實驗,在加裡培林和安德森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動作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如何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原型定向的階段也就是使主體掌握操作性知識(即程序性知識)的階段。這一階段相當於加裡培林的「活動的定向階段」。
2.原型操作
原型操作就是依據智力技能的實踐模式,把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這在加裡培林理論中稱之為「物質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3.原型內化
所謂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實踐方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在的、簡縮形式的過程。原型內化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級階段。相當於加裡培林的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內部言語階段。
兩者的關係和對應關鍵詞如圖:
以上介紹了快速區分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