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教育,最難的部分是在元認知層面,元認知是無法假手於他人!

2021-01-12 認知框架

自己無法把自已的心智訓練假手於他人,那只能剩下了一條路,成為自己的心智訓練師,這條路難走,但卻是不得不去攀爬的一條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隱形的珠穆朗瑪峰,這種攀登不是用腳力,而是用觀念以及各種認知來攀登的。

心智為什麼難改變呢,因為自己會不自覺地認為心智裡的信念、觀念是真的、是對的。這些視角、看法不一定是【真】 【對】,但我們的內心卻抱著的態度是認為它們是【真】、是【對】。心智裡形成的模式是內化在我們心中的外部世界。

最終在自己大腦裡呈現出來的是一些信念、觀念、規定。這些就是溼潤潤的認知。 從一個人的認知說起,看圖:

想法是幕前,而觀念是在幕後,觀念隱藏在多變想法的幕後,我們可以意識到幕前多變的想法,但卻很難意識到幕後的觀念、信條,這些觀念、信念、信條是我們心智中持有的模式,很難被動搖,也很難被自己觀察到。

我們通常藉由無意識的觀念、信條來生成多變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停留在想法的層次,並沒有再回溯一步,退回到大腦裡持有的觀念、信條。

相關焦點

  • 元認知在社會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人與人在互動中關係的和諧以及合作的成功離不開對自己以及他人思想的理解與掌握,而元認知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Flavell)於1976年最早提出元認知概念。元認知一般指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反思(監測),並利用反思獲得的知識來調節認知過程(控制);後來,元認知也指我們考慮他人的心理狀態(監測),並利用這些信息來預測他人的行為(控制),這時我們稱之為「心智化」或「心理理論」。  倫敦大學心理學教授弗裡斯(Frith)通過「反應時任務」總結出元認知似乎存在隱式和顯式兩種形式。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我們對戰略形成的認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沒有人具有審視整個大象的眼光,每個人都只是緊緊抓住戰略形成過程的一個局部,而對其他難以觸及的部分一無所知。每個學派的獨特觀點只是聚焦於戰略形成的某一方面。這裡,因果認知地圖詳細描述了供給、需求、價格和時機等各方面的關係。經驗豐富的經理們腦海裡都充滿了各種因果地圖,有時也被稱為心智模式。它們對於行為的影響十分深遠。6、將認知看作概念獲取過程當然,管理者既是地圖制定者也是地圖使用者。他們如何創造認知地圖是我們理解戰略形成過程的關鍵。
  • 動物越來越聰明 老鼠也有元認知
    但是現在老鼠可以聲稱它們有一項更高級的才能:自我認知。這不是認知論,但是發表在3月8日出版的《現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一些第一手的證據,可以證明老鼠知道它們自己知識的限度——這是一種過去一直被認為只有最聰明的動物才有的能力。 元認知即自我認知。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個體對思維活動的自我體驗、自我觀察、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
  • 培養「元認知」能力,史丹福大學開發了哪些學習工具?
    Stanford 開發了哪些「元認知」工具?本文將做深度解讀。一、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是對自己思維的反省和思考,即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什麼是認知?認知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元認知與認知的區別如下:
  • 《認知覺醒》:整天忙碌卻依舊平庸?那是因為你不會運用元認知
    以前我會把這一切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夠吃苦,直到最近讀了一本叫《認知覺醒》的書,才發現這是因為自己不會運用元認知這雙「翅膀」,而那些做事高效、成績突出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藉助了這雙「翅膀」。那麼,如果想改變現狀,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從「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能力如何影響我們」,「如何利用元認知能力改變自己」三個方面來分享我的看法。
  • 元認知+正念,老師必須用好
    學生往往缺乏元認知發展帶來的學術彈性(即開發個人的元認知,增強學術彈性,以提高學習效率)。元認知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的洞察和理解(即人本身對認知過程的認知)。這種洞察和理解,能夠讓人們解讀自己的思維,從而產生諸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以及「我做不了」之類的表述(或者判斷)。元認知能讓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利用所擁有的知識和技巧,更好地操作自己的學習過程。
  • 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提升億萬青少年心智健康
    我國有2億多兒童青少年,其心智健康發展關係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以及我國未來的國民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解析兒童青少年腦發育的規律與學習能力發展的機制,是有效促進和提升兒童青少年心智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家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傳統優勢。
  • 「為孩子收藏」認知心理學家,帶你掌握學習的終極規律
    本周書單:《認知天性》大家好,歡迎訂閱烏合之眾。這裡是1周1本好書的烏合讀書欄目,本周推薦的書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首次揭露了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聯繫,透徹解讀了人類的學習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本書案例豐富,論點權威,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認知科普讀物。
  • 元分析:雙語者存在認知優勢嗎?
    本次推薦的這篇文章在線發表於Psychological Bulletin期刊,探討的是雙語者是否存在認知優勢,及其這種認知優勢的調節變量。Psychological Bulletin期刊的元分析文章質量是非常高的,在元分析論文寫作中可以參考該期刊的一些方法或者操作。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
  • 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四大匯聚中最具交叉性的學科是研究人類心智本質的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這是一個由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人工智慧、人類學幾大學科構成的,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科學範式的多學科集群。
  • 元認知訓練營系列專題(7)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所有認知養成中最為重要的認知之一,所以我用兩個章節來講,其實還遠遠不夠。讓我們再讀一遍「墨菲定律」的原意: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錯誤的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 神經與認知科學家:從大腦層面看,人的每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
    如果我們要依靠人工智慧來為我們做出重要決策,我們最好要搞清楚它們是如何思考的,而理解事物如何思考的技能正是屬於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範疇。人們經常混淆大腦(brain)和心智(mind)的區別,大腦是你顱骨內的東西,那些黏糊糊的器官組織,而心智則是你個人體驗的現象。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認知神經科學,定位為「心智的生物基礎」,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調用各層次上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區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了解認知神經科學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取向,對理解人類大腦—心智—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人的想法從何而來,精神層面的問題從生理上是否能夠找到原因?「人類大腦只有3斤半,卻有將近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平均和7000個神經元連接,構成了宇宙中最複雜的單個個體,而且大腦表現出了巨大的個體差異。這就使得心理學和人類智能的研究面對巨大的挑戰。」劉嘉表示,「認知神經科學發展到現在,只用心理學的方法已經不能完全解決最新的研究主題了,需要生物學、計算技術和數據挖掘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學科交叉對科學研究和進步是非常關鍵的。」
  •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14湖北大學前,14畫北簡,16天津簡,17肯島大學篇,1夏ら皮大學簡,18閩南論1.提供活動為了增進學生的活動經驗,教師要為他們提供大量的、豐富的、2.創設最佳的難度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不平衡來促進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製造些使學生產生認知不平衡的問題,以促使他們的認知發展。
  •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人生終究是孤獨的,成功也許需要他人的幫助,而成長只能依靠自己。最近看了一本重構心智底層邏輯的書《心智突圍》,自序第一行「成長,就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讓人心中一顫。我們也許可以和喬伊一樣回到「生之來處」,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並獨自進入人生主題研討,實現成長與重塑。
  • 愛學習不如擅長學習,學霸的「元認知能力」,幫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而優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則在於是否擅長學習,也就是是否具有很強的「元認知」。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他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指孩子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
  • 反向塑造: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認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獨善其身,一不小心就就會被「反向塑造」。比如你是一個尖子生,但被放進了平庸的人群中後,過了段時間自己的言談,行為舉止就會和他們相似。也許一開始是不願意的,但是「當你覺得沒關係」的時候,「反向塑造」就會開始了,它的力量很強大,如果自己心智不夠堅定,則會陷入其中。
  • 社群、心智解讀與社會關係建構
    在這個群體內,也存在按照親疏關係細分的更小群體,比如3-5人組成的關係最親密的小圈子,更大的圈子包括10人小團體,以及30人的較大的圈子。鄧巴提出了群體遵循3倍擴大的規律,即5人,15人(覓食小組),50人(營居群),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