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老師常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在第一次遇到學習障礙時特別容易 「放棄」。老師經常會聽到「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你沒有教過這些」,「我沒法做」或「我太笨了,做不了」之類的。
會表達個人想法的學生,能讓老師試著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然而一般情況是,學生學習上受挫,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來,或是坐在那裡不說話,或是什麼也不做。學生往往缺乏元認知發展帶來的學術彈性(即開發個人的元認知,增強學術彈性,以提高學習效率)。
元認知是對自己的思維過程的洞察和理解(即人本身對認知過程的認知)。這種洞察和理解,能夠讓人們解讀自己的思維,從而產生諸如「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以及「我做不了」之類的表述(或者判斷)。元認知能讓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利用所擁有的知識和技巧,更好地操作自己的學習過程。通常,如果我們問學生,你知道怎麼做嗎?你知道要用到什麼技巧嗎?他們要是都知道,就會開始關注手頭的任務了。
不過,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學生在新的學習嘗試中受挫,比如成績不理想時,會感覺很「糟糕」,並且產生「依舊那麼糟」的焦灼感,然後覺得還不如什麼都不做呢。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未達(Not Yet)」概念,幫助許多教育家對評分排名的考評制度,以及評分這個概念是「好」還是「壞」進行了反思。
「未達(Not Yet)」概念的力量能夠讓學生連續不斷地實現「優」(學習上的)而沒有「糟糕」(我又失敗了)的感覺。學習這個概念,可以教學生發展元認知。德韋克認為,我們要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激勵行為來開發學生的元認知,而不是單純地複製成功的學習經驗。
那麼,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傳授元認知呢?答案有很多。但是一般只需要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進行一些調整,而不是徹底改變什麼。
比如,許多教師在課程結束時會使用課堂反饋條( exit tickets,在國外,教師會利用課堂反饋條對課堂效果進行調查,以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簡單地調整之後,就變成了:讓學生向老師提問,在提問之前讓學生組成小組,將要向老師提問的問題先對小組成員進行提問,小組成員利用課堂所學進行回答。
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去討論其中的思維過程,共同努力提高個人思維能力,並幫助學生獲得「優」的良好感覺,同時還能讓他們了解自己將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新情況的能力。
教師也得建立自己的元認知策略模板。元認知策略模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用來控制認知活動,確保認知目標(例如理解這篇文章)的實現,這些過程有助於管控和監督學習,包括計劃和監控認知活動,同時檢查活動的成果。
如何為「大膽思考活動」或一個數學問題作準備?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或開始一個項目時,該怎麼辦?分享我們自己的元認知策略,有助於他人發展自己的策略。
許多學校也在開展正念教學。正念是,創造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精神狀態,並承認自己的感覺、想法和身體感覺。因此,如果我們在學習的同時意識到當下的狀態,學生們就能夠發現自己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以及什麼能對他們產生意義。
肯特州立大學的心理科學博士克里斯多福·沃茲(Chris Was)提供了一些讓正念和元認知相互作用的策略(詳見《A Mindfulness Perspective on Metacognition》一文)。奧克蘭大學的學術顧問凱蒂·喬斯託克(Katie Jostock)和教授勞倫·林克(Lauren Rinke)提供了通過提高自我意識和專注力來教授元認知的策略。讓學生識別自己的學習風格是第一步,這是教師了解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源頭。
附奧克蘭大學研究:
https://pan.baidu.com/s/1oKZgud4YGXoVGCbh8O-_1Q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去行動。鼓勵學生對自己學習的想法、感受和判斷有所了解,從而展開對話。應該消除質疑(你上次的作業做得很好)、不斷肯定(你感到壓力很大是有道理的,因為你沒做過類似的事情),並要求他們從工具箱中找出一個「工具(元認知策略)」,這樣做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同時再次凝聚他們的專注力(正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拓展內在的元認知策略,提高學術彈性,並最大限度地進行學習。
來源:Getting Smart作者:Margy Jones-Carey智能觀 編譯
—完—
聲明:編譯文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行業新思想、新觀點及新動態,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智能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