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收藏」認知心理學家,帶你掌握學習的終極規律

2021-01-08 夢小璨讀書專欄

關注我:一周一本好書

You are never late to do the right thing.

本周書單:《認知天性》

大家好,歡迎訂閱烏合之眾。這裡是1周1本好書的烏合讀書欄目,本周推薦的書是《認知天性》。

這本書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花費10年的科研心血,首次揭露了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聯繫,透徹解讀了人類的學習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本書案例豐富,論點權威,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認知科普讀物。

讀完這本書,你將收穫: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掌握學習領域的終極規律:

本書的3位作者:

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作家,擅長科普寫作,文字練達嚴謹。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國心理科學學會主席,人類學習和記憶領域專家。他因在錯誤記憶心理方面的工作而聲名鵲起。馬克麥克丹尼爾(Mark A. McDaniel),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學教授,整合認知學習教育中心主任。他有兩個主要研究興趣:前瞻記憶和教育,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研究導致記憶和學習失敗的因素和過程。豆瓣

快速導讀:

學習本質:人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

人性的懶惰天性,導致我們的大腦不愛進行深度思考(延伸閱讀:《蜥蜴腦法則》)。所以本質上可以認為:學習是為了打造心智模型(即把知識深深地嵌入大腦中,變成一種條件反射)。

發展心智模型的過程有三步:編碼、鞏固和檢索。

編碼:大腦會把感官獲得的東西轉化成有意義的信息。鞏固:通過有時間間隔的回顧和複習,強化這些短期記憶,把它們變成長期記憶。檢索:從記憶中把學到的知識提取出來,用它們來解決實際問題。認知天性

幾個錯誤的學習方式:

1,填鴨式學習會損害一個人的元認知 (Metacognition )。

元認知是判斷我們到底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的能力。一旦元認知被損害,我們就不知道到底該把精力放到哪裡,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如,市場裡有很多短期的培訓課程,這種方式讓很多人都收益顯著的錯覺——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鞏固和檢索的過程,在遇到真正的問題時,很多人就陷入了「知道做不到」的陷阱。

2,單純重複本身並不能帶來長久的記憶。

很多人都喜歡密集訓練,一遍一遍的背誦去學習。但科學家們發現,只是單純的重複重點,並不能讓你牢牢記住知識。通常考試後2天,記住的知識就會被遺忘。

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記憶鏈條有一條遺忘曲線。如果想中斷遺忘,必須給大腦打上記憶結,就好像把珠子串起來後一定要打個結,才能把珠子都留在線上。鞏固和檢索就是打造這個「記憶結」的過程。

乾貨:高效學習的四種方法總結

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在上篇已為大家介紹過,學習的本質是為了打造心智模型。把學到的知識變成一種條件反射,讓我們可以不加思索地應用。

檢索式學習法可以幫我們加強記憶,建立心智模型。我們平時最常用的一種檢索練習就是考試,作者也提供其他檢索式學習法:

如課後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不同科目和技能的穿插練習等。

檢索式學習法要想達到最佳效果,還需要注意以下三個關鍵:

(1)重複多次檢索比一次檢索效果好。

(2)檢索之間最好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對於間隔時長,作者建議是,兩次練習至少間隔一天,讓睡眠幫你遺忘一部分東西。

(3)練習內容要多樣化。比如,在練習中穿插不同的主題或技能。

「良性幹擾」 提升學習效果: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的難易程度和學習效果成反比,你在學習某件事物的時候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得就越紮實。學習越輕鬆,效果反而越不好。

所以增加「良性幹擾」,提高學習難度。即能夠觸發大腦編碼和檢索過程,從而對學習產生正面價值的困難。

建立客觀高效的學習機制:

想要進步,你還要學會判斷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才能在進步的同時不斷調整自己。但是這種判斷經常被各種認知偏見幹擾,讓我們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客觀標準的學習反饋機制。

如果無法找到能夠客觀衡量能力的工具,就需要老師或者同伴的評估和反饋,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反饋機制應該是動態的,也就是要經常使用測驗與檢索,來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彌補。所以也有一個終身學習心態,去督促自己建立這種客觀高效的學習反饋機制!

掌握幾個適合自己記憶的技巧:

事半功倍的記憶技巧,要圍繞著鞏固&檢索環節建立。如學習後,進行一定時間的可以練習,有助於鞏固知識。

科學實驗數據表明:學習後自測一次,一周後回憶率就可以從 28% 躍遷為 39%。

其次,知識是平面的,但複合型知識是立體的。將新學到的知識和舊知識建立聯繫,建立記憶線索,有助於提取記憶。

-- END --

【關注我,每周一本好書】

相關焦點

  •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nbsp&nbsp&nbsp&nbsp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nbsp&nbsp&nbsp&nbsp你是分析型、創新型,還是實踐型思維?
  • 愛學習不如擅長學習,學霸的「元認知能力」,幫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他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指孩子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寫作業是為了完成當天的任務,他們自己也以做完為目標。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多終身學習者常用大腦,卻不懂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學用腦,告訴你大腦的三大規律,並提出學習建議:1)學會對付偷懶的大腦;2)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3)成為學徒。事業有成的「聰明人」幾乎都是終身學習者,但想成為 21 世紀的終身學習者,面臨兩個困境: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答案是在認知科學指導下學習。
  • 「初哆咪育兒」孩子,你的「特殊」讓我看到存在的意義!
    如果,你生了一個所謂「特殊」的孩子,你會如何看待他的不一樣?你是否能承受眾人的眼光與評價?小名是我在長照心理服務一個重度自閉症外加重度智能障礙的小二生,無口語的他,不是發出一一啊啊聲音地抓著媽媽的手討吃的,就是流著口水看著手機傻笑,或不斷的自我刺激,咬東西,捏掐他人….生活似乎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的讓自己無所事事的長大。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案例
    本人是個費曼迷,發現費曼不是因為他的費曼學習法,而且因為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他的教學方式讓我著迷,然後突然間發現原來到處都流傳著的這個「費曼學習法」,多翻研究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就在踐行這個學習法。本人也是一個書蟲,一直有讀書的習慣,因為我堅信知識能改變人生,但我有個強烈的意識,就是讀書的方法論是學習的重中之重,所以探求一個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貫穿我的整個學習生涯。我從來沒有今天這麼肯定,自己已經找到一個核武器,就是「費曼學習法」,這毫不誇張,說他是世界公認最好的學習方法,一點都不為過。前些天寫了一篇介紹這個方法的原理《「費曼學習法」的精髓在哪?》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ACM 將本屆圖靈獎頒給了深度學習領域,並且讚譽三位獲獎人為「深度學習之父」。他們分別是:Yoshua Bengio,蒙特婁大學教授,人工智慧孵化器 Element AI 聯合創始人;Geoffrey Hinton,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Google Brain 高級研究員;Yann LeCun,紐約大學教授,Facebook 首席 AI 科學家。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躲貓貓、捉迷藏學習藏和找的認知過程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在小寶寶剛出生不久,他們是沒有「找」和「藏」的概念。玩躲貓貓的過程,則是小朋友提升認知的一個過程,他們在學習「客體永久性」。因而,小朋友躲貓貓、捉迷藏,正是他們通過「找」與「藏」獲得「客體永久性」的過程,也是認知發展的過程。
  • [語言開發(7)]:如何教語言遲緩孩子,認知顏色、形狀、等詞彙
    3.提問提問是非常好的一種學習方式,語言遲緩的孩子,通常不願意說話,那麼提問,首先就是在引導孩子說話,其次,提問的過程中也是在加深孩子的認知理解,同時,通過提問也在檢測孩子對學習內容是否已經熟練掌握。以顏色、形狀為例:顏色、形狀不要同時教,對於語言遲緩的孩子認知理解較慢,所以,當孩子徹底認識了顏色後,再教形狀。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2.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三、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他反對刺激—反應聯結等基於動物行為學習提出的理論。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發現知識。
  • 愛因斯坦:世界公認的最好學習法——費曼學習法,2步教你掌握它
    他被稱為「老師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給學生知識,而費曼卻教會學生們如何學習。費曼不僅在物理上有所成就,在教育方面也有卓越的成績,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費曼學習法。認真了解下面的內容,2步教你掌握費曼學習法!什麼是費曼學習法?
  • 26張圖掌握英語16種時態,英語老師說:難得的好資料,為孩子收藏
    26張圖掌握英語16種時態,英語老師說:難得的好資料,為孩子收藏學習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為單詞和語法,對於單詞這就不說了,很多孩子都掌握得到,但是對於語法知識這塊的一個學習就很難了,很多孩子反映自己在語法這塊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怎麼去學好,尤其是上了初中階段以後
  • 日語中的音便現象,2條規律助你輕鬆記憶
    大家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會遇到音便的現象,指的是假名在單詞中或在單詞詞尾的時候,會改變它自己原有的發音規律,如果它出現在詞的開頭,一般不會變音。日語學習初期,學好音便的規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單詞,也可以幫我們說一口流利的日語。那麼音便會有什麼規律呢?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認知深度和臨界知識什麼是認知深度?
  • 魔鬼數學 | 意外有趣的故事合集,一本書改變你對「數學」的認知
    讓你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解釋這個世界,就好像給你的思維加上了 X 光一樣,讓你能從紛繁複雜的日常世界中看到規律。」「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還是蠻有道理的,但是太抽象了,你能給我舉個例子嗎?」好,我這裡舉個例子,是亞伯拉罕 · 瓦爾德(Abraham Wald)的故事。
  • 好好學習:掌握「臨界知識」,助你學海無涯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也就是說,上述兩條信息是不是能夠定義為知識,取決於了解它的人能否實用這些信息改變自己的行為,產生新的結果。作為一名教師,經常有家長對我說,我們家的孩子上網成癮,這可怎麼辦,每次談話說的好好的,他也答應了,沒有一次能做到,表面上看,是這個孩子又有網癮又說話不算話,但是,事實上,是這個孩子缺乏自制力,只是顯現在這些事情上而已。我們只需要解決自制力的問題就好,如果每個問題都能找到它的本質原因,掌握解決本質問題的知識。
  • 蕃茄田藝術獨創創造力思維系統 皮亞傑理論為重要基石
    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是知識增長的方式,與學習系統的運作模式,是所有兒童教育的基底。談及認知能力發展,必須認識尚・皮亞傑(JeanPiaget,1896-1980)。他的理論是蕃茄田藝術獨創「創造力思維系統」的重要基石。
  • 四語媽媽怎麼給孩子英語啟蒙?免費sight words學習資源送給大家
    但我發現,國內許多培訓機構最大的問題就是,拿Phonics「自然拼讀」當噱頭,甚至開專科課程,但卻對孩子更需要的、更基礎的Sight words「高頻詞彙」隻字不提,一點兒計劃都沒有——可見老師自己都不懂英語的學習規律。
  • 斯坦福教授:你以為的天賦和努力,在「學習習慣」面前不值一提
    我們對學習規律的洞察力越強,認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隱蔽的習慣來源,在我們的認知中天賦和習慣的分界線也就越靠左; 反之,你的認知越膚淺,能夠解釋的就越少,然後把那堆自己解釋不了的因素籠統地歸因為「天賦」,這條分界線也就越靠右
  • 深度強化學習走入「死胡同」,繼續死磕電子遊戲還是另闢蹊徑?
    有無數的報告記錄了深度強化學習模型做出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動作。強化學習通常被劃分為除監督機器學習和無監督機器學習以外的第三類,但在我看來,它其實就是監督學習。當前的強化學習實現步驟是這樣的:你開始訓練模型,然後你看著它失敗然後「死掉」,接著你花費大量的時間一次又一次調整獎勵函數,直到你「有可能」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但僅僅是「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