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姑跟我一件讓她頗感挫敗的事情,小姑的女兒小米粒兒三年級了,從私立學校轉到公立學校後,成績那叫一落千丈。小姑專門辭職回家盯娃的學習,沒想到學習時間保證了,但是成績也沒啥大變化。又要到期末考試了,看看隔壁家同一個班的學霸陳曦悅,興趣班上著,遊樂場去著,上個學期還聽說媽媽帶她請假去旅行。就是這樣,還是比小米粒靠前二十個名次。
「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小姑唉聲嘆氣的說。
為什麼有的孩子每天挑燈夜戰,努力完成作業成績卻只能在中遊徘徊;有的孩子看起來很輕鬆,兼顧興趣愛好還能取得好成績呢?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力差別其實非常細微,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最終靠的也是自律和方法,而不是智力優勢。
一份調查顯示,差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可能是自律或者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學習。而優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則在於是否擅長學習,也就是是否具有很強的「元認知」。
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他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
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指孩子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寫作業是為了完成當天的任務,他們自己也以做完為目標。
但是卻很少回過頭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想,為什麼我會這樣解題?現在我的思維方式是正向還是逆向?在記憶的時候,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會讓我記得更牢固。
那些關於思維和學習的認知,就是元認知。而元認知能夠幫助孩子「有意識的」學習。從而變得更加自覺,更加高效。
元認知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
同樣是坐在桌前學習,元認知水平低的孩子,是跟著老師教學任務和進度跳舞的傀儡,而元認知水平高的孩子,則是將老師納入了自己的學習支持系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什麼。那麼在學習上,較高的「自覺」會帶來哪些優勢呢?
首先,要評估任務難度,制定計劃。輔導作業的家長,一定都經歷過這樣絕望的瞬間,孩子帶回來的作業多的讓人頭疼。但他自己好像全無感覺,還是磨磨蹭蹭,效率低下。最後熬到很晚,終於困得要死,要麼隨便寫寫,要麼乾脆不完成。其實如果我們向孩子提問,你對你的作業有什麼規劃。他一定一臉問號。但是元認知高的學霸們,會對學習任務的難度進行評估,制定一段時間內的學習計劃,這樣其實在他休息和娛樂時,也能更加投入,不至於焦慮。學習時效率也非常高,並且完成後帶來的成就感,又能進行良性循環。
其次,客觀了解自己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元認知是對自己大腦的一種客觀了解,思考並總結自己的思維特點,興趣特點。例如:我的注意力能集中多久?哪類型的學科會讓我興奮?在某一項學科我的表現如何?
曾經的高中同桌是一個典型的學霸,英語一科,他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是閱讀理解還需要加強,而且是什麼樣的句式類型需要練習。比起渾渾噩噩的複習和學習,他的效率自然要高很多。
最後,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並進行調整。學習有很多方式,同樣是記憶公式和課文,有的人適合大聲朗讀,而有的人憑抄寫記憶。老師只會教會我們大家普遍適用的學習方式,但未必適合自己。
提升元認知能力,就是對自己的記憶規律,學習方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找到更高效,更適合自己的那個。
利用「學習九問」,提升孩子的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是關於大腦和思維的一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就像鍛鍊身體後,曾經的新人也可以完成馬拉松。元認知能力也是能夠通過練習加強的。
如果在學習中,家長能有意識的幫孩子鍛鍊「元認知」能力,無疑就是為他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讓孩子掌握方法中的方法,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
訓練其實很簡單,一位博士在自媒體中分享,其實只要在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多問自己(問孩子)這幾個問題,日積月累就能讓元認知能力得到鍛鍊。
★、學習前
作業當前,先拿出一張紙,簡要羅列一下今天的作業內容。對他們進行分類,日常抄寫(反覆練習的)、根據新知識點的習題(知識運用的)、預習內容。然後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①這跟之前做過的哪些任務相似?
②我希望達到什麼學習目的?
③我首先應該做些什麼?
尋找相似任務的意義是建立思維模型,同類的任務用同類的思維方式。回答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心裡有數,多思考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對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很有幫助。首先做什麼則是對自己興趣點和任務難易程度的一種評估。
★、學習中
輔導表弟小米粒寫作業時,我也發現了他不是那麼有「元認知意識」,比如遇到難題,他會停下來,但是並不會求助,而是盯著題摳手指。我問小米粒是不是遇到了困難,他點點頭。我問怎麼了,他說不會做。
在孩子思維卡殼的時候,不妨問問他這三個問題:
①我的方向對嗎?
②我可以做哪些不同的嘗試?
③我可以向誰尋求幫助?
題目不會的原因,讀不懂題?不知道該用什麼公式?知道怎麼用但是忘記了?計算錯?在語文中,是因為不理解,還是因為難表達?要讓孩子對自己的困難有清醒的認知。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一再犯怵。
★、學習後
孩子做完作業就迫不及待的出門玩耍,或者打開自己的玩具箱,要麼就是拖到很晚,寫完就收拾東西馬上睡覺。其實這樣做,都很難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意識。合理的安排應該是完成學習後,用十分鐘來思考一下,今天的學習過程,是否有所收益,對一天的學習進行復盤。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幾個問題,幫助他開動腦筋思考「學習本身」。
①哪些點進行得很好?
②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
③我可以把這套方法用在別的學習中嗎?
經過思考,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功課,到底有什麼意義,而自己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有哪些可以應用到生活中。這些思考都是在鍛鍊他的「元認知」能力,為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小辮子媽有話說: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往大了說孩子面臨的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終身學習幾乎是他們鐵定的宿命。往小了說,我們越來越發現,學習再也不是對時間投入的比拼,而是方法之間的對決。所以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有點像是中醫療法,從根源入手,見效並不一定很快,但是假以時日孩子就能擁有強大的自學能力。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帶娃也要有規劃,2020回答這六個問題,手把手教你做育兒計劃
男孩成長關鍵期,爸爸的影響更重要,男孩成長爸爸該如何帶路?
孩子犯錯誤到底能不能吼叫?兩種「懲罰」方式,後者往往更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