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學習不如擅長學習,學霸的「元認知能力」,幫孩子學習事半功倍

2021-01-08 小辮子媽媽

最近小姑跟我一件讓她頗感挫敗的事情,小姑的女兒小米粒兒三年級了,從私立學校轉到公立學校後,成績那叫一落千丈。小姑專門辭職回家盯娃的學習,沒想到學習時間保證了,但是成績也沒啥大變化。又要到期末考試了,看看隔壁家同一個班的學霸陳曦悅,興趣班上著,遊樂場去著,上個學期還聽說媽媽帶她請假去旅行。就是這樣,還是比小米粒靠前二十個名次。

「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小姑唉聲嘆氣的說。

為什麼有的孩子每天挑燈夜戰,努力完成作業成績卻只能在中遊徘徊;有的孩子看起來很輕鬆,兼顧興趣愛好還能取得好成績呢?我們都知道,人的智力差別其實非常細微,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最終靠的也是自律和方法,而不是智力優勢。

一份調查顯示,差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可能是自律或者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學習。而優等生和中等生的差別,則在於是否擅長學習,也就是是否具有很強的「元認知」。

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John Flavell,他用這個概念來描述:人們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

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就是指孩子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大部分的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寫作業是為了完成當天的任務,他們自己也以做完為目標。

但是卻很少回過頭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想,為什麼我會這樣解題?現在我的思維方式是正向還是逆向?在記憶的時候,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會讓我記得更牢固。

那些關於思維和學習的認知,就是元認知。而元認知能夠幫助孩子「有意識的」學習。從而變得更加自覺,更加高效。

元認知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

同樣是坐在桌前學習,元認知水平低的孩子,是跟著老師教學任務和進度跳舞的傀儡,而元認知水平高的孩子,則是將老師納入了自己的學習支持系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究竟在幹什麼。那麼在學習上,較高的「自覺」會帶來哪些優勢呢?

首先,要評估任務難度,制定計劃。輔導作業的家長,一定都經歷過這樣絕望的瞬間,孩子帶回來的作業多的讓人頭疼。但他自己好像全無感覺,還是磨磨蹭蹭,效率低下。最後熬到很晚,終於困得要死,要麼隨便寫寫,要麼乾脆不完成。其實如果我們向孩子提問,你對你的作業有什麼規劃。他一定一臉問號。但是元認知高的學霸們,會對學習任務的難度進行評估,制定一段時間內的學習計劃,這樣其實在他休息和娛樂時,也能更加投入,不至於焦慮。學習時效率也非常高,並且完成後帶來的成就感,又能進行良性循環。

其次,客觀了解自己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元認知是對自己大腦的一種客觀了解,思考並總結自己的思維特點,興趣特點。例如:我的注意力能集中多久?哪類型的學科會讓我興奮?在某一項學科我的表現如何?

曾經的高中同桌是一個典型的學霸,英語一科,他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是閱讀理解還需要加強,而且是什麼樣的句式類型需要練習。比起渾渾噩噩的複習和學習,他的效率自然要高很多。

最後,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並進行調整。學習有很多方式,同樣是記憶公式和課文,有的人適合大聲朗讀,而有的人憑抄寫記憶。老師只會教會我們大家普遍適用的學習方式,但未必適合自己。

提升元認知能力,就是對自己的記憶規律,學習方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找到更高效,更適合自己的那個。

利用「學習九問」,提升孩子的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是關於大腦和思維的一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就像鍛鍊身體後,曾經的新人也可以完成馬拉松。元認知能力也是能夠通過練習加強的。

如果在學習中,家長能有意識的幫孩子鍛鍊「元認知」能力,無疑就是為他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讓孩子掌握方法中的方法,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

訓練其實很簡單,一位博士在自媒體中分享,其實只要在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多問自己(問孩子)這幾個問題,日積月累就能讓元認知能力得到鍛鍊。

★、學習前

作業當前,先拿出一張紙,簡要羅列一下今天的作業內容。對他們進行分類,日常抄寫(反覆練習的)、根據新知識點的習題(知識運用的)、預習內容。然後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①這跟之前做過的哪些任務相似?

②我希望達到什麼學習目的?

③我首先應該做些什麼?

尋找相似任務的意義是建立思維模型,同類的任務用同類的思維方式。回答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心裡有數,多思考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對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很有幫助。首先做什麼則是對自己興趣點和任務難易程度的一種評估。

★、學習中

輔導表弟小米粒寫作業時,我也發現了他不是那麼有「元認知意識」,比如遇到難題,他會停下來,但是並不會求助,而是盯著題摳手指。我問小米粒是不是遇到了困難,他點點頭。我問怎麼了,他說不會做。

在孩子思維卡殼的時候,不妨問問他這三個問題:

①我的方向對嗎?

②我可以做哪些不同的嘗試?

③我可以向誰尋求幫助?

題目不會的原因,讀不懂題?不知道該用什麼公式?知道怎麼用但是忘記了?計算錯?在語文中,是因為不理解,還是因為難表達?要讓孩子對自己的困難有清醒的認知。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一再犯怵。

★、學習後

孩子做完作業就迫不及待的出門玩耍,或者打開自己的玩具箱,要麼就是拖到很晚,寫完就收拾東西馬上睡覺。其實這樣做,都很難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意識。合理的安排應該是完成學習後,用十分鐘來思考一下,今天的學習過程,是否有所收益,對一天的學習進行復盤。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幾個問題,幫助他開動腦筋思考「學習本身」。

①哪些點進行得很好?

②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

③我可以把這套方法用在別的學習中嗎?

經過思考,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功課,到底有什麼意義,而自己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有哪些可以應用到生活中。這些思考都是在鍛鍊他的「元認知」能力,為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小辮子媽有話說: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往大了說孩子面臨的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終身學習幾乎是他們鐵定的宿命。往小了說,我們越來越發現,學習再也不是對時間投入的比拼,而是方法之間的對決。所以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有點像是中醫療法,從根源入手,見效並不一定很快,但是假以時日孩子就能擁有強大的自學能力。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帶娃也要有規劃,2020回答這六個問題,手把手教你做育兒計劃

男孩成長關鍵期,爸爸的影響更重要,男孩成長爸爸該如何帶路?

孩子犯錯誤到底能不能吼叫?兩種「懲罰」方式,後者往往更奏效

相關焦點

  • 10大高效學習法則,幫你提升對於學習的認知
    學習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對於人們的作用越發重要,隨著社會進步速度的不斷加快對於我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斷的追求高效而有趣的學習技巧和方法,但是其中的大多數還是以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方法為主,一般人對於學習的認知還停留在枯燥、乏味、辛苦的一種勞作。
  • 「為孩子收藏」認知心理學家,帶你掌握學習的終極規律
    讀完這本書,你將收穫: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掌握學習領域的終極規律:本書的3位作者: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作家,擅長科普寫作,文字練達嚴謹。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國心理科學學會主席,人類學習和記憶領域專家。他因在錯誤記憶心理方面的工作而聲名鵲起。
  • 《智慧學習方程式》:「學霸」筆記真的有用嗎?
    讓孩子成為「學霸」是大部分家長的期待,即使孩子還不是「學霸」,也要向「學霸」看齊。每年期末考試結束後,隨著「學霸」被關注熱議的同時,「學霸」筆記也非常搶手。家長們往往爭先恐後地幫孩子買「學霸」筆記本,希望孩子也能從中取得「學霸」的「真經」,提升成績。
  • 記憶力最好的三個時間段,家長監督孩子好好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記憶力的時間段是這三個,如果家長順應它,監督孩子好好學習,孩子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早上6:00-7:00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的時間非常珍貴,此言非虛。若是家長抓住機會,監督孩子背誦、記憶一些需要精準記憶的讀背內容,如語文、英語等內容,孩子的大腦更容易儲備知識,學習也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午8:00-10:00家長應該也能感受到一件事情,上午的時候,人頭腦更清醒,做事效率更高。
  •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聰明的父母,不會逼孩子學習
    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狠狠的撂下一句話:這孩子真笨,沒救了。孩子是真的沒救了嗎?未必,這其中的原因還得從情緒說起。情緒其實能夠影響到人的一個認知能力,而認知可以分為系統認知和啟發式認知。系統認知指的是對信息完整的分析,啟發式認知指的是憑著直接來回答問題。
  • 被「我愛學習」刷屏了?怎樣才能真的愛學習?
    最近,朋友圈裡的朋友們好像都變成了學霸,畫風大致如下↓學霸學習激活了獎賞中心,而學渣則沒有。原因或許在於,學霸學習是享受,是主動的行為;而學渣學習是為了不掛科,是被迫的行為。知道了這一點,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習真正變成自己的興趣呢?也就是說,怎樣讓學習激活我的獎賞迴路呢?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並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被稱作「獎賞效應」。
  • 培養「元認知」能力,史丹福大學開發了哪些學習工具?
    培養「元認知」能力,史丹福大學開發了哪些學習工具?二、為什麼要培養「元認知」能力1、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元認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元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於提高跨學科知識、技能,性格品質等自我學習能力。它能增強面對未來真實世界,處理問題的能力。即使在學科劃分的狀況下,元認知的思考方法和原則也同樣適用。
  • 學生學習重天賦還是努力,深入分析學霸的學習構成元素
    面對孩子成績比不上別人的時候,家長會怎麼做補習班會告訴你答案。其實家長忽略的是: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差的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量嗎?多數家長其實自己也明白差的可不是那麼一丁點,卻因為不知曉學霸的「組成部分」而導致自己因為無知而亂投醫。畢竟課本上的知識是自己能看見的,學習不好就先補課這麼做真的對嗎?
  • 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也許父母真的需要反思,孩子成績差,不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還可能有其他原因。人類生來就樂意模仿國內幾所著名的師範大學曾有研究人員曾組織108名兒童參與實驗。實驗過程中,他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站立的小人,和兩塊大小相同的白色硬紙板,但將其中一塊紙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分別放置了一面開口的粉色立方體。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聰明父母都會這樣做
    家長與其糾結於孩子對於具體知識的掌握,不如激起孩子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探索。霍金認為他在幼兒園階段培養了「學習要多思考」、「仔細觀察大自然」等好的學習習慣。正如《論語》中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工具,而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 給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秘籍,漫畫解讀,輕鬆獲得「學霸」思維!重磅新書...
    同樣,在日本,也有一位善於總結「規律和方法」的人,他是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深諳教育學、心理學,他在深入研究全世界名人的學習背景之後,在包羅萬象的方法中,為孩子萃取了全世界名人的成功法則,專門為青少年梳理了一套「學霸致勝」寶典。當然這也和他自己,從「學渣」到「學霸」的進階過程密不可分,學習是有技巧的,找對方法,事半功倍。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科學》: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先前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但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研究人員眼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腦內海馬狀突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 謀變學習方法創新精銳在線新招湧現,學霸七招助你行穩致遠
    此次發布會上,精銳創始人張熙指出,眾所周知,對於學生來說優質的教學內容與資深的專業老師至關重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基礎上適當的學習方法更是讓學生事半功倍的一劑良藥。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進而培育全方位學習習慣的養成,精銳在線創新性推出「學霸七招」,將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庸武俠衍變成助力學生提升成績的學習法寶,真正實現寓教於樂。
  • 憑什麼比我能力強?4個學習思維與建模,讓人豁然開朗
    學校裡的學霸、職場上的高手、行業中的標兵,無處不在的讓我們反襯了他(她)們的與眾不同。也讓我們在某個時候,曾產生過深深的自卑感。 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好與差、強與弱、優秀與平凡,這兩者之間只是隔了一層窗戶紙:科學學習的方式方法。
  • 學霸的星辰大海:遊戲大神型學渣,變成只愛學習不愛遊戲的學霸?
    HELLO,小夥伴,我是小燴,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國產漫畫《學霸的星辰大海》。在大家的印象中愛打遊戲的同學學習成績大多都是怎樣的?是學習很渣,遊戲打得也很渣?是學習很渣,但遊戲打得很好?是學習一般,但遊戲打得很好?還是學習很好,遊戲也打得很好?這部漫畫的男主是遊戲大神型的學渣。
  • 想要練就超強記憶能力?幾個學習方法,能讓你成為學霸級別的人物
    我們發現身邊有很多特別人在學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實力。我們發現在自己身邊一直有一些刻苦努力學習的人,他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卻沒能取得實際的效果,既無法改變自己現在所生活的現狀,也沒有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 學霸不是努力就可以了,還要找到優勢學習管道
    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個孩子如果成績不能優異,不能乖巧聽話、不能多才多藝、不能人見人愛,通常都會被認為是教育的失敗品。而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它獨特的生命氣質,即使是同卵雙胞胎,性格和能力也可能迥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父母看不到這一點,就會迷失方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優勢,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根據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 李玫瑾: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長大
    對此李玫瑾教授解釋道:「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難道選擇美術、音樂的孩子就沒有美好的出路了嗎?」李玫瑾教授說,其實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幼兒園就能看出來,不用等到長大了、上學再看。如果孩子入園後,有這3種表現,將來多半是潛在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