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讀書記憶中,班裡都會有一個文科特別好,理科特別差的人,以及一個理科特別好,文科非常一般的人,嫣然就是前者。
嫣然在班裡成績不錯,但永遠排不到前十,文科常常接近滿分的她,總是被不擅長的數理化拖後腿。好在高中分了文理科,嫣然頓時感覺自己解放了,一下子衝上了第二名,唯一一個數學拖了後腿,沒能得第一。
然而,小學時的嫣然偏科並沒有如此嚴重,經常是語文100分,數學80分徘徊。但在媽媽眼裡,數學的80分格外刺眼,時常以此責備女兒不好好學習,並認為女兒語文考好是碰運氣,強迫給嫣然買成堆的數學習題,並定時定點檢查。
後來,嫣然習題做了,該打的基礎打了,成績有所上升,可媽媽依然不滿意,繼續施壓,甚至懲罰嫣然不許在休息時間和朋友們玩耍,只能在家做作業。
終於,嫣然開始恨數學。習題照做,上課照聽,可成績紋絲不動,換來的自然是媽媽的責罵。大概正是因為這種對立,嫣然對語文的興趣越發濃厚,以後的學習更是只往文科靠,在吃了中考的虧後,高中直接放棄學習理科。
儘管嫣然的文科成績很不錯,可在媽媽眼裡,似乎真的只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直到孩子放棄理科前夕,嫣然的媽媽依舊試圖說服女兒選理科,偏執到可怕。
顯而易見,嫣然小時候並沒有像後來那麼討厭理科,80分的數學,其實並不算特別差,但在媽媽錯誤的逼迫下,嫣然走向了極端。
也許父母真的需要反思,孩子成績差,不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還可能有其他原因。
人類生來就樂意模仿
國內幾所著名的師範大學曾有研究人員曾組織108名兒童參與實驗。
實驗過程中,他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站立的小人,和兩塊大小相同的白色硬紙板,但將其中一塊紙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分別放置了一面開口的粉色立方體。
實驗過程主要是由成人將小人按照一定程序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後由兒童模仿進行,總共進行八次測試,八次不同的程序,旁邊由助手進行積分,以便統計。
然後,實驗人員分成兩個大組,一組在實驗中與孩子有眼神交流,有語言交流,如詢問年齡、正常對話等等,而另一組則只有一句:「現在該你來玩了。」
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大多數孩子也都很配合實驗,但兩組成年人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明顯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實驗的結果表明,與孩子們有眼神交流以及正常的語言交流後,孩子們模仿成年人的演示行為有明顯提高。
顯然,每一個孩子都會下意識的進行模仿,但不同的引導方式,決定了孩子模仿和學習的程度。
人類生來就樂意模仿,換句話說,人類生來就是樂意學習的。正因如此,我們從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會跑會跳、會說話、會寫字以及工作的成年人,都與各方面的學習離不開。
但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可能像方形西瓜一樣套在一個模子裡成長,所以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全才,其實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來針對孩子的特性進行培養。
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研究腦部受創病人時,察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了解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並將此理論成為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在《心智的構架》一書中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範疇,後來又根據研究增加至九個,分別為: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機、內省、自然探索、存在。
但看這九個名字,許多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等九年義務的教育科目。沒錯,在目前的教育政策上,多元智能理論的確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九大範疇,有人可以綜合,有人可以專一,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天才,只是方向不一致。如今的九年義務教育的的確確存在一些弊病,但也的的確確是在為孩子們提供最佳的學習方向,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偏科,請不要隨意指責孩子。
在引導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指責只能事倍功半
加德納認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會有某一、兩個方面尤其突出,但當他們其他地方的學習不能追上大多數人的進度時,妄加責罰,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負累。
在國家有更好的篩選人才方式之前,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指責孩子偏科、不愛學習,而是想辦法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並由此出發,考慮能夠激發孩子學習興致的辦法。
1985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論,即智力的成分、經驗、情境三部分。
在多元智能的基礎上,結合智力三元理論引導孩子,可以更好的幫孩子愛上學習。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幫助父母們針對九個方向尋找孩子的長處,而斯滕伯格的三元智能理論,則是具象化操作。
多元智能理論
如果說三元智能理論是強化,那麼多元智能理論則是奠基。父母們最先要做的,就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找到孩子的特長所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找到特長,不代表要抓著特長不放,更不是以此貶低其他方面,強調其中的差異性。而是以特長為引,拔高孩子的其他方面,調動孩子對其他方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智力成分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智力有三種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以及知識獲得成分。其中,元成分決定人們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則負責執行,知識獲得成分則負責接收、判斷、以及存儲等。
智力經驗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個體具有應對新異性能力,結合自動化能力完成複雜任務,而在多次的接觸、實踐過程中,就是智力經驗累積的過程,當遇到新的問題時,智力經驗就能很自然的調動經驗並結合自動化能力作用於新問題上。
智力情境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人的智力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對環境有目的的適應、塑造以及選擇,這些就是情境智力能力。
人常常處在適應和改變環境的過程中,無法適應,人會希望換一個環境,重新選擇,當選擇無法進行後,就會嘗試塑造環境。
基於這幾大理論,可以針對孩子的特性來找方向:
假設孩子正處在學習文言文的困難期,一篇又一篇需要背誦的文言文讓孩子直呼頭大。這個時候,父母們不要上來就是責罵孩子不好好背課文,而是了解孩子的興趣,然後根據興趣制定計劃。
例如孩子喜歡音樂,網絡上就有很多編成曲的文言文。
例如孩子喜歡數學,多找一些文言文的數學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弄懂題目意思,然後解答,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起對文言文的語感,並擴充文言文詞彙,再去讀文言文就不會那麼晦澀。
再假設孩子正處在數學學習的困難期,但孩子喜歡的是英語,那麼我們可以幫孩子找一找數學定理的英文翻譯,給孩子自己去理解,去翻譯,從英語方面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可以當著同學的面翻譯數學定理,自然會得到同學的欣賞,而這一定理,則以英文的方式記錄在了孩子的腦海中。
孩子們的學習並不都是興致缺缺,如果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向,在鼓勵與激勵下引導孩子努力,才能真正的促進孩子學習,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