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學習?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和智力三元理論,助孩子愛上學習

2021-01-08 木蓮媽媽

在大多數人的讀書記憶中,班裡都會有一個文科特別好,理科特別差的人,以及一個理科特別好,文科非常一般的人,嫣然就是前者。

嫣然在班裡成績不錯,但永遠排不到前十,文科常常接近滿分的她,總是被不擅長的數理化拖後腿。好在高中分了文理科,嫣然頓時感覺自己解放了,一下子衝上了第二名,唯一一個數學拖了後腿,沒能得第一。

然而,小學時的嫣然偏科並沒有如此嚴重,經常是語文100分,數學80分徘徊。但在媽媽眼裡,數學的80分格外刺眼,時常以此責備女兒不好好學習,並認為女兒語文考好是碰運氣,強迫給嫣然買成堆的數學習題,並定時定點檢查。

後來,嫣然習題做了,該打的基礎打了,成績有所上升,可媽媽依然不滿意,繼續施壓,甚至懲罰嫣然不許在休息時間和朋友們玩耍,只能在家做作業。

終於,嫣然開始恨數學。習題照做,上課照聽,可成績紋絲不動,換來的自然是媽媽的責罵。大概正是因為這種對立,嫣然對語文的興趣越發濃厚,以後的學習更是只往文科靠,在吃了中考的虧後,高中直接放棄學習理科。

儘管嫣然的文科成績很不錯,可在媽媽眼裡,似乎真的只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直到孩子放棄理科前夕,嫣然的媽媽依舊試圖說服女兒選理科,偏執到可怕。

顯而易見,嫣然小時候並沒有像後來那麼討厭理科,80分的數學,其實並不算特別差,但在媽媽錯誤的逼迫下,嫣然走向了極端。

也許父母真的需要反思,孩子成績差,不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還可能有其他原因。

人類生來就樂意模仿

國內幾所著名的師範大學曾有研究人員曾組織108名兒童參與實驗。

實驗過程中,他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站立的小人,和兩塊大小相同的白色硬紙板,但將其中一塊紙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分別放置了一面開口的粉色立方體。

實驗過程主要是由成人將小人按照一定程序放到指定的位置,然後由兒童模仿進行,總共進行八次測試,八次不同的程序,旁邊由助手進行積分,以便統計。

然後,實驗人員分成兩個大組,一組在實驗中與孩子有眼神交流,有語言交流,如詢問年齡、正常對話等等,而另一組則只有一句:「現在該你來玩了。」

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大多數孩子也都很配合實驗,但兩組成年人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明顯對孩子造成了影響。

實驗的結果表明,與孩子們有眼神交流以及正常的語言交流後,孩子們模仿成年人的演示行為有明顯提高。

顯然,每一個孩子都會下意識的進行模仿,但不同的引導方式,決定了孩子模仿和學習的程度。

人類生來就樂意模仿,換句話說,人類生來就是樂意學習的。正因如此,我們從牙牙學語的嬰兒,成長為會跑會跳、會說話、會寫字以及工作的成年人,都與各方面的學習離不開。

但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可能像方形西瓜一樣套在一個模子裡成長,所以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全才,其實是不實際的,我們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來針對孩子的特性進行培養。

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研究腦部受創病人時,察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了解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並將此理論成為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在《心智的構架》一書中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七個範疇,後來又根據研究增加至九個,分別為:語言、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機、內省、自然探索、存在。

但看這九個名字,許多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等九年義務的教育科目。沒錯,在目前的教育政策上,多元智能理論的確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九大範疇,有人可以綜合,有人可以專一,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天才,只是方向不一致。如今的九年義務教育的的確確存在一些弊病,但也的的確確是在為孩子們提供最佳的學習方向,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偏科,請不要隨意指責孩子。

在引導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指責只能事倍功半

加德納認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會有某一、兩個方面尤其突出,但當他們其他地方的學習不能追上大多數人的進度時,妄加責罰,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負累。

在國家有更好的篩選人才方式之前,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指責孩子偏科、不愛學習,而是想辦法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並由此出發,考慮能夠激發孩子學習興致的辦法。

1985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智力三元理論,即智力的成分、經驗、情境三部分。

在多元智能的基礎上,結合智力三元理論引導孩子,可以更好的幫孩子愛上學習。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可以幫助父母們針對九個方向尋找孩子的長處,而斯滕伯格的三元智能理論,則是具象化操作。

多元智能理論

如果說三元智能理論是強化,那麼多元智能理論則是奠基。父母們最先要做的,就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找到孩子的特長所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找到特長,不代表要抓著特長不放,更不是以此貶低其他方面,強調其中的差異性。而是以特長為引,拔高孩子的其他方面,調動孩子對其他方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智力成分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智力有三種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以及知識獲得成分。其中,元成分決定人們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則負責執行,知識獲得成分則負責接收、判斷、以及存儲等。

智力經驗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個體具有應對新異性能力,結合自動化能力完成複雜任務,而在多次的接觸、實踐過程中,就是智力經驗累積的過程,當遇到新的問題時,智力經驗就能很自然的調動經驗並結合自動化能力作用於新問題上。

智力情境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人的智力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對環境有目的的適應、塑造以及選擇,這些就是情境智力能力。

人常常處在適應和改變環境的過程中,無法適應,人會希望換一個環境,重新選擇,當選擇無法進行後,就會嘗試塑造環境。

基於這幾大理論,可以針對孩子的特性來找方向:

假設孩子正處在學習文言文的困難期,一篇又一篇需要背誦的文言文讓孩子直呼頭大。這個時候,父母們不要上來就是責罵孩子不好好背課文,而是了解孩子的興趣,然後根據興趣制定計劃。

例如孩子喜歡音樂,網絡上就有很多編成曲的文言文。

例如孩子喜歡數學,多找一些文言文的數學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弄懂題目意思,然後解答,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起對文言文的語感,並擴充文言文詞彙,再去讀文言文就不會那麼晦澀。

再假設孩子正處在數學學習的困難期,但孩子喜歡的是英語,那麼我們可以幫孩子找一找數學定理的英文翻譯,給孩子自己去理解,去翻譯,從英語方面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可以當著同學的面翻譯數學定理,自然會得到同學的欣賞,而這一定理,則以英文的方式記錄在了孩子的腦海中。

孩子們的學習並不都是興致缺缺,如果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向,在鼓勵與激勵下引導孩子努力,才能真正的促進孩子學習,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相關焦點

  • 別總說孩子腦子笨,了解「智力三元」理論,正確激發孩子的潛能
    但是影響孩子智力的因素有很多種,父母與其責怪孩子笨,還不如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教導孩子。了解「智力三元理論」能夠幫助家長更好的理解孩子智力的構成,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激發潛能、開發智力。01.什麼是「智力三元」理論?智力三元論理論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斯騰伯格提出來的。
  • 六大維度組成的多元智力理論,孩子到底該怎麼培養,才能開發大腦
    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學習好,而學習好又得智力發育好,所以在好多家長看來,首先得給孩子充足的營養,才能促進大腦發育。不過,孩子的大腦不是靠吃出來的,而是講究個「開發」二字。傳統理論下,語言和邏輯就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不過發展到後來就又有專家對這種理論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智力發育是與很多因素相關的的,不過又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多元」的智力理論國外有個叫做加德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認為智力是多元的,又是獨立的,並且人的智力又包含了六種維度。
  • 聰明孩子如何養成?智力PASS模型理論:不在智商而在「認知力」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特別頑皮不聽的時候,那可以怪是這些孩子不聰明嗎?又或者是這些孩子不聽話嗎?還是懷疑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呢?其實,孩子種種的不聽話是由於孩子還小,認知力尚不完善,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和約束力就顯得比較低了。一個重要的智力PASS模型理論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不僅可以讓孩子變得更乖巧,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哦。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
  • 黑龍江省教師招聘:智力理論
    (3)作用: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也為我國新課改「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例題】以下哪些屬於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A.語言智力 B.邏輯—數學智力C.視覺—空間智力 D.身體—動覺智力【答案】ABCD。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孩子愛玩不學習?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這讓朋友很著急,所以來和我們商量到底怎麼辦,是把孩子送到技校裡邊還是讓孩子再復讀一年。朋友說:當時我真的不是不想和你們分享經驗,而是我們夫妻兩個人確實沒有管過老大,但是人家就知道一回家就學習,平時成績也每次都名列前茅。你說奇不奇怪。這時候,另外一個同事說:可能是你家老大的學習動機比較強吧,不需要別人的監督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及教育意義
    關於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在我們教師招聘考試中更多是考察智力分類。但是有些時候也可能會遇見一些考察其相應教育意義的試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至少九種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聽覺——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進行組合,從而使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各不一樣。基於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對我們教育由幫助的知識。
  • 智力理論
    智力理論智力理論在以往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常見的考試形式主要是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法比較常規,難度不大,但是需要我們掌握知識才能保證此部分不失分。因此,特作出此部分的總結。一、二因素論此理論由斯皮爾曼提出。
  • 一本可以玩的遊戲書,讓孩子從此愛上閱讀|多元智能&情景認知
    所以,想要孩子更配合你的期許,我們可以在教育方式上多下些功夫。比如說,我最近剛剛發現的一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這套書籍特別適合2~6歲的孩子。雖說還是學齡前兒童,但他們好奇心強,探索欲高,很想動一動手,精力旺盛, 學習欲望也強,但適合他們學習的知識類書籍,又或高深或淺顯,總是不能完全對了孩子的胃口。
  • 多元智能理論
    繼時性信息加工功能訓練,主要訓練方式順倒背數有利於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技能的提高,特別是對於英語的學習更是有直接的益處,言語的學習是一種線性的過程。除去言語機能以外,數學機能和思維活動,在相當程度上都有賴於人的繼時性加工能力。因此,繼時性信息加工功能訓練對語言/言語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都具有較大意義。同時對於提高人的短時記憶存儲容量有直接的作用。
  • 孩子記憶力差?「記憶回漲」結合金字塔理論,提升孩子學習保持率
    4.記憶不精確孩子記憶的精確性也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的。年幼的兒童通常不能對事物進行精確的記憶,容易記憶不完善、互相混淆、容易受暗示等方面,這時候記憶會經常和其他事情混在一起,這就是記憶不精確的原因。那麼為什麼幼兒記憶力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所以說,不只是你家的孩子不喜歡學習,這是「通病」啊,最典型的就是要麼作業做不對,要麼做作業拖拖拉拉,一會碰碰這個、一會弄弄那個,毫無學習動力可言,簡直氣的家長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學習呢?會導致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的這幾點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 讀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後,我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豁然開朗了
    事實上,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興趣,說難也難,但是說簡單也簡單,就在於父母有沒有認識到什麼因素激發人的主動性,並將此利用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要解決什麼可以導致人的主動性,我們就不得不學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 2019福建教師招聘備考:智力理論
    他認為,人類智力包括著兩種因素:一般因素(簡稱G因素)和特殊因素(簡稱S因素)。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結構的關鍵和基礎。人們在完成任何一種任務時,都有G因素和S因素的參與。二、三元智力理論此理論由斯騰伯格提出。該理論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
  • 中公講師教你如何記憶智力理論中的人物
    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的考試中,智力理論一直是一個常考點,其中較為重點的是智力理論中的人物,讓大家很不好識記,但是這些人物總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在考生備考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壓力,大家都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好,但是對於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巧妙的使用一些記憶術。現就智力理論的人物和大家分享一些記憶方法。
  • 心理學常考點: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該理論包括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斯滕伯格認為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內在成分(成分水平),智力成分與環境間的關係(情景水平),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經驗水平),這三方面構成了智力,這三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境亞理論和智力經驗亞理論:1.組合性智力/成分性智力:闡明個體智力與其內在活動的關係,主要處理個體內部的心理關係,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或符號的內部表徵進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過程
  • 腦科學研究,一生有2個智力「黃金期」,家有學齡前孩子不要錯過
    是說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都有賴於他們和情境間的作用關係。通俗點說,孩子只有通過操作、觀察的場景實踐活動,才能促進左右腦發展,將知識內化,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有此困惑的父母,不妨帶著孩子玩一玩這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這本書就是通過5個「醜萌」的小動物,在18個主題認知場景中的100多種互動,讓孩子能夠身臨其境,就能了解到關於動物、生活、職業、昆蟲、食物、服飾、運動用品和學習工具等的通識知識。
  • 孩子專注力缺失?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我們都懂一個道理,就是「貪多嚼不爛」,如果真的喜歡一個職業就應該「一個猛子紮下去」就要有不幹出點成績來絕不回頭的覺悟。用理論來說也就是「路徑依賴理論」。我和她是朋友,有一天約好周末到她家聚會,周六早上8點我到了她家裡,這個她和女兒已經準備完畢,正要送女兒去學習畫畫,將女兒送到了畫室以後,我提議去逛街,沒想到她神秘一笑,原來畫畫課只有一個小時,九點半還需要送孩子去參加音樂課,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去了音樂課,我剛想說話,沒想到她又接著說,上完音樂課還需要上一堂鋼琴課。
  • 能動英語:點燃學習引擎,讓孩子徹底愛上英語
    進一步探究原因,我們發現,造成兩極分化的關鍵因素,往往不是語言天賦或智力差異,而在於學習方法的科學與否,以及學習興趣能否長久保持!因此,想要提升孩子英語水平,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趁早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並將其牢牢鎖住,持久保鮮!
  • 教師招聘備考之智力的相關理論
    二、卡特爾的智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等人主張智力由兩種成分構成,一種是流體智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他認為流體智力是人的一種潛在智力,主要和神經生理的結構和功能有關,很少受社會教育影響,它與個體通過遺傳獲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聯繫。例如,瞬時記憶、思維敏捷性、反應速度、知覺的整合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