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曾說: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是說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都有賴於他們和情境間的作用關係。
通俗點說,孩子只有通過操作、觀察的場景實踐活動,才能促進左右腦發展,將知識內化,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比如孩子們喜歡玩的「過家家」,其實就是通過角色扮演的場景模仿和再現,模擬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為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大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2個重要的智力發育階段。6歲之前和青春期階段。
而處於2-6歲腦細胞發育關鍵期的孩子,如果能在父母引導下培養認知能力,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孩子沒辦法觀察每一個生活場景,更談不上去探索、去學習。
有此困惑的父母,不妨帶著孩子玩一玩這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
這本書就是通過5個「醜萌」的小動物,在18個主題認知場景中的100多種互動,讓孩子能夠身臨其境,就能了解到關於動物、生活、職業、昆蟲、食物、服飾、運動用品和學習工具等的通識知識。
讓孩子更直觀、更準確的了解科普知識,在「學中玩」。
培養觀察力、專注力
觀察力和關注力是一切認知能力的基礎。觀察力強,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會比別人高出一大截,做任何事都會得心應手。
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就有著很強的觀察力和關注力,這與他的老師文豪福樓拜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在莫泊桑拜師之初,福樓拜就要求他到馬車站觀察馬匹,並用簡練的一句話,描述某匹馬和其他馬的不同。
時間長了,莫泊桑的觀察力「入木三分」,文字描繪的人物也栩栩如生,讓人讀來充滿畫面感。
並非每個孩子,都能碰到福樓拜這樣的名師。所以家長真得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關注力。
《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中,就無時無刻不在訓練孩子觀察力和專注力。
比如讓孩子補齊空白處狗狗的身體,或是左右對比,畫出缺失的小皮球。
本來枯燥的觀察力養成過程,因為有了小動物和具體場景,可以有效激發孩子的興趣,完成各項練習。
培養數感
記得小時候上學,就經常有老師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雖然現在隨著國家對「大語文」的重視不斷加深,這個說法很少有人提起。但是不可否認,一個數學學得好的孩子,肯定具有超強的歸納驗算能力和空間想像力,這在智能時代是不可忽視的優勢。
知名華裔數學家羅博深教授層表示:
「想讓孩子學好數學,就要給他做好數學啟蒙。」
根據蒙臺梭利的兒童敏感期理論,2-6歲正好是兒童的數學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幼兒,會對數學產生強烈的興趣。家長正確引導,肯定會對他們未來的求學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但是有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其實對數學啟蒙是一竅不通的。
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數學啟蒙?孩子會從1數到100,就能學好數學嗎?
別慌,這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也考慮到了這一點,而且訓練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比如讓孩子圈出兩棵樹上不同的8隻蟲蟲,孩子如果答對了,就會提升難度到15隻……
也許你會說,這也太小兒科了,就這樣跟著做,就能提高數學成績嗎?
這樣想就太狹隘了。
培養學齡前孩子數感的目的,不是真的為了做題而做題,而是要讓他們愛上數學,有強烈的意願去學習數學。
畢竟,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寫在最後:
市面上林林總總培養認知能力的書,不在少數。但是這本《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是它的「用心」。
作者阿爾諾·布託,是英國作家、插畫家和動畫師,曾在法國高等實用美術與工藝學院、戈布蘭動畫學院學習多媒體和平面設計。所以他的筆下,沒有大人所謂的高高在上的說教育灌輸,而是用平等的態度,給孩子描繪一個個豐富多彩的場景。
不僅如此,這本書還配套了專門的「多元智能情景認知遊戲手冊」,包含中英雙語的規範表達,掌握不同場景的核心詞彙,為幼升小的孩子學會「看圖說話」,流利說英語,都打下了先天優勢。
美國當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整個人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為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
這本書的出現,就是讓2-6歲的孩子,全情投入學習活動,讓他們收穫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家有學齡前孩子的你,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