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
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不過這本書是我讀過最囉嗦的一本,洋洋灑灑500多頁,很多章節一直都在重複和強調重複學習和檢索式學習不同,然後搭配各種案例進行論證,讀一篇的時候我都暈乎乎的,第二篇有了自己思路才變得清晰起來。
今天按照自己思路也是我認為最主要的觀點提煉出來分享給大家。
我的思維導圖主要是三點:
1.學渣和學霸學習方法效果區別和實驗依據
2.學霸的具體學習方法和實踐運用
3.在哪幾種情況下我們記憶會混亂
千言萬語總結一句就是: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第一種學渣學習方法:重複學習,集中練習
方法特點:
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
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進行集中練習意味著我們在機械地、快速地重複一些東西,想把它們烙在自己的記憶中,也就是「熟能生巧」。
效果:
效率低,浪費時間,產生的是短期記憶。
原因:
學習輕鬆,不費腦,對大腦沒挑戰
產生錯覺:
因為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容易高估了自己對學習的掌握程度。實際上這個是錯覺,因為沒經過測試,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換言之,他們沒有去想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
案例1:
一個例子就是考試前的「填鴨」。雖然填鴨式學習能讓你在馬上進行的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但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果會很快消退,考完試時間稍微長一些,基本就遺忘了。
案例2:
《紐約時報》報導過一項科學研究:讓學生閱讀課本裡的一段文字,然後選一部分人進行考試,讓他們回憶閱讀過的內容。一周之後再考察他們的記憶情況,結果發現接受考試的學生比沒接受考試的學生多記住了50%的信息。
案例3:
在伊利諾州哥倫比亞市的一所中學裡,他們安排八年級的學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測驗(同時安排反饋),內容是科學課上的部分知識點,小測驗成績只佔3個學分。另一部分知識點不會出現在小測驗中,但是會安排學生複習3遍。在一個月後的大考時,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在考查小測驗涉及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查那些僅做複習但未做小測驗的知識點時,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
第二種學霸學習方法:檢索式學習
方法特點:
1.自測
在閱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後,自己出幾道相關問題考考自己。
2.互測
和同學或一同學習的朋友出題互相考對方。
3.考試
積極參加各種測試和考試。
效果:
能產生長期記憶
原因:
大腦一直要「重構」,大腦被迫在工作,學習比較吃力。
這個時候你要記住,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多,你學到的東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這種不斷檢索,提問,考試,思考,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哪裡不足了。所以這種方法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產生錯覺:
短期內效果不明顯,學習吃力
總結: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有兩大顯著的好處:一是這能告訴你什麼是你知道的,什麼是你不知道的,然後你就可以判斷以後要把精力放在哪個薄弱的環節上,加以改進;二是回想已經學過的東西會讓大腦重新鞏固記憶,強化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繫,方便你在今後進行回憶。檢索,也就是考試,可以有效地中止遺忘。
案例1:
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的讀書經驗:我是個特別喜歡考試的人,如果平時沒有考試,就和同學們一起出題互考。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學霸的檢索式學習方法具體有哪些?
1.測試檢索學習
我們在閱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後,只需用幾道簡單的小問題考考自己,就可以鞏固所學、強化記憶,而且效果要比重讀課本或複習筆記好得多。因為這個方法能準確判斷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也就是判斷我們對知識掌握情況。這對於我們做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2.嘗試自己先解決問題
在別人教給你答案前,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效果會更好,哪怕在嘗試中會犯下一些錯誤。
犯錯是學習中有建設性意義的一部分,它並不代表失敗,而是代表努力。
失敗絕不是人們想要的,但有時只有經歷過失敗,人們在面臨風險時才能不屈不撓地做出努力,發現什麼合適,什麼不合適。嘗試解決一個難題比坐等解決方案對我們更有幫助,哪怕最初的嘗試並沒有找到答案。
3.聯想學習法
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繫起來。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知關聯起來,越是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於記憶。比如抱著一杯熱可可就可以暖手,這是熱傳導;冬日的陽光把房間曬得暖暖的,這是熱輻射。
4.拓展學習法
把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有助於學習。舉個例子,你知道的歷史故事越多、越詳細,你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再具體點:比如你要記住春秋五霸是誰,可以在網上找相關資料查下這五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這種花費的時間不需要多少,但是能讓你的記憶牢固起來,比單純一直在苦背效果好太多。
所以在你閱讀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把課本中的要點轉化成一系列問題,並且在之後的學習中試著解答這些問題?有沒有至少在閱讀時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要點?有沒有試著把新知識和已知聯繫起來?有沒有找找課本外的例子?
5.有間隔地進行測驗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他把自己研究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所以儘管我們在讀完書或上完課後,已經對自己進行過考試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遺忘速度雖然比重複學習方法遺忘速度慢,但是依然還需要隔開一段時間進行自測。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多次檢索練習的效果一般都要好於只檢索一次,尤其是有間隔地進行測驗。重複檢索能把知識和技能深嵌在頭腦中,使其成為條件反射,也就是大腦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應。
推遲的後續檢索練習要比立即練習更能強化記憶,因為延遲後再檢索需要花更大力氣。復檢索不僅能讓記憶更持久,還能讓知識在更多變的環境中更容易被檢索,而且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有個學習方法就是:自測後,3天再測第二次,然後到7天,再到15天,再到30天,到半年,再到一年,之後這些知識已經完全融化到你大腦裡面了,隨時可以提取出來運用了。這個可以根據個人考試需求和進行規劃。
因為每當一段記憶被提取,我們都是在強化意識中到這段記憶的路徑,而且這種強化、拓展及修改記憶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拓展已知信息和已知解決方案之間的聯繫。
6.穿插練習法(學習遷移)
有間隔的練習,穿插安排其他的學習內容,加上多樣化的練習,會讓你把學到的東西掌握得更牢固,記憶得更長久,而且更為實用。但這些好處是有代價的:當練習有間隔、與其他內容有穿插且多樣化的時候,你花費的努力也就越多。
比如學語文45分鐘後,休息15分鐘後,就開始學數學45分鐘,再休息15分鐘,然後繼續學英語。這樣子更有利於我們的學習。
實驗案例:
在體育課上,一組8歲大的孩子練習將沙包投進籃子。半數孩子在距離籃子3英尺遠的地方投,其餘的孩子從2英尺遠和4英尺遠的地方投。12周過後,讓這些孩子接受測驗,把籃子擺在距離他們3英尺遠的地方。投籃最準的孩子出現在2英尺和4英尺練習組,他們從沒練習過在3英尺遠的地方投籃。
這裡的核心概念是,多樣化練習——在不同的距離上把沙包扔進籃子裡就是一個例子——能提高活學活用的能力,能把在一種情景下學到的東西,成功地應用到其他情景中。因為相比之下,多樣化、難度更高的練習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被大腦編成更靈活的表徵,適用範圍也會更廣。
與集中練習相比,穿插練習與多樣化練習的一個顯著優點是,它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如何評估背景,以及辨識問題間的差異,從一系列可選的答案中選擇並應用正確的解決方法。
記憶錯覺產生幾種情況?
1.記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們靠自己對世界的了解來理解一件事情,定下從未出現過的規則,好讓一件事情更符合邏輯。記憶是重構出來的。我們沒法記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只記住其中對自己的情感影響最大的元素,剩餘的空白部分則由自己用細節來填補。雖然這些細節與我們的敘事內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錯誤的。
2.暗示的東西才會被人們記住,而明確表述的東西則不然。文學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一段關於殘疾女孩海倫·凱勒的文字,很多人在閱讀之後都錯誤地認為「聾、啞、瞎」這三個字出現過。
3.想像膨脹也會導致記憶扭曲,先讓人想像一件事情的具體樣子,若是稍後再問起此事,他們有時會傾向於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過。
案例:問成年人「你有沒有用手打破過窗戶」,他們很有可能說這件事真的在生活中發生過。似乎是這個問題本身先讓他們產生了想像,而後想像這個行為帶來了一種效果,讓他們更傾向於相信這件事的確發生過(在另一組事先沒有想像過這件事發生,但也被問及同樣問題的人中,這種傾向就要弱得多)。
4.經過生動想像的虛構事件,可以和真實事件一樣牢牢地留在記憶當中。這個我個人深有體會,有次我特別想去拜訪我一個大學老師,一直想像去到她家的時候各種情形。結果因為各種原因沒去成,偶爾老是想起她家來,但是實際上我根本沒去過啊。而且也分析了很久,我確實畢業後就沒見過她了。每次想起這個事情都被自己分析出來告訴自己是假的。現在看了這本書才知道自己沒精神錯亂,哈哈。
5.另一類記憶錯覺是由暗示引起的,單單一個小問題就有可能導致人們出現這類錯覺。
一個案例是讓人觀看一段視頻:一輛汽車駛過十字路口的停車標誌,與另一輛正在通過的車相撞。過後讓一部分人判斷車輛互相「接觸」時的速度,他們給出的平均估測是每小時32英裡。再叫另外一組人做同樣的判斷,只不過在發問時把「接觸」這個詞改為「撞擊」,這組人給出的估測均值則是每小時41英裡。如果說限速是每小時30英裡,那麼用第二種而不是第一種方式發問,得到的答案可就能指控肇事司機超速了。
6.來自其他事件的幹擾也可以歪曲記憶。
例子1:假設有警察在罪案發生後沒多久就詢問了一位證人,給他看了若干嫌疑人的照片。一段日子過後,警察最終逮捕了一名嫌疑人,而此人的照片又被證人看過。如果此時讓證人指認,他就可能會錯誤地認為照片上那個人曾在犯罪現場出現。
例子2:雪梨一個女子在午間看電視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她開門後便被打倒,遭到強姦,不省人事。她在甦醒之後報了警,警察從她那裡拿到了一份有關攻擊者的描述,並展開了搜索。警察在街上看到了散步的湯姆森,發現他符合描述,於是立刻逮捕了他。結果湯姆森有確鑿的不在場證明——在強姦發生的時候,他正在接受電視臺的採訪。警方卻不相信。然而事情正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那名遭攻擊的女子在聽到敲門聲時,看的正好是湯姆森的節目。她給警方提供的描述,明顯是電視中的湯姆森,而不是強姦犯。
7.心理學家所說的「知識詛咒」,是指在別人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或是從事我們所熟悉的工作時,我們會傾向於錯估他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8.那些聽起來很耳熟的描述會讓人產生知曉感,也會讓人把它們和真實情況混淆。
這就是為什麼政客與廣告雖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諾,但不斷重複自己說的話卻能讓大眾信以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發情感共鳴的承諾。
曾經聽一件事一次,等再聽一次的時候,我們就會有種熟悉的感覺,和記憶混在一起。一件本來是一知半解的事情卻很容易被人相信。在政治宣傳中,這被稱作「大假話」伎倆——即便是大假話,重複之後也會被人當成真理接受。
9.傾向於把流暢閱讀文字誤認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內容,就會導致流暢錯覺。
舉例來說,一個特別難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你在看到這一概念的時候,就會覺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甚至會以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就像先前討論過的那樣,通過反覆閱讀課本學習的學生,會把經由反覆閱讀獲得的流暢感,當成自己學會了這一科目中的知識的表現,而且他們會因此過高估計自己在測驗中的成績。
10.我們的記憶還被社會影響所左右,而且會與周圍人的記憶趨同。
假如你和一群人一起回憶過去的事情,有人記錯了其中的一個細節,你就有可能將這個細節填補到自己的記憶中,以後回憶的時候也會記住這個錯誤。這個過程被稱作「從眾記憶」,或者是「記憶社會傳染」:一個人的錯誤可以「感染」其他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