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覺醒》: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源於人類這四個天性

2021-01-09 裡小丹

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這極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係,而承受痛苦則只需陷在那裡不動。」—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

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上班,最好是一種清閒養老式的狀態,得空的時候刷刷抖音看看微博,下班了三五好友一聚,回到家敷個面膜躺床上看看韓劇繼續刷抖音看朋友圈至深夜,這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一種生活狀態,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也是屬於人類天性的部分。

沒有壓力不用學習,一眼望得見未來,安全又舒適。只不過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當看見身邊的人升官了發財了又購置資產了就開始慌了,開始羨慕嫉妒埋怨抱怨。

為什麼別人可以一躍千裡而我們卻止步不前呢?

1、長時間呆在舒適區

記得上學時候數學成績很差,實名學渣一枚,雖然每天也很勤奮跟學霸們一樣在刷題,但只做自己喜歡做的題型並且成就感滿滿,等要到考試的時候才發現太多題目不會做,後來舔著臉向後座學霸請教。

不曾想人家的學習方法的確比自己的高明很多,有錯題集做錯的題目反覆做直到清楚掌握這種題型,一步步挑戰不熟悉的題型逐步攻堅克難。

相比於學霸的學習模式身為學渣的我,就是畏懼去挑戰自己不熟悉的,稍微有點困難就繞道而行,久而久之就落後很多。

是不是很多人都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狀態,不願繼續學習進步總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打轉?或者忽然一個時刻清醒進行打雞血模式,給自己報了很多班,每天打卡學習,好像勝利就在眼前,結果卻感覺痛苦,把自己整的太累沒有太多的精力生活上也很糟糕。

《認知覺醒》一書中提到:舒適區、拉伸區和困難區。舒適區就是我們的安全範圍,拉伸區即舒適區的邊緣,困難區是我們目前還不能掌握的,而需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適區到達拉伸區,也是我們的學習區。

在這個區域,可以先給自己一個小目標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然後一步步進階式提升。對於運動、閱讀、學習工作這個方法都很實用,不需要一上來就對自己太狠,這樣更會讓我們喪失動力。

2、做事急於求成即時滿足

人類天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即時滿足。

我一歲多的女兒經常因為要一樣東西,沒有立即給她而大哭大鬧,之前以為她脾氣差,有次看育兒書才知道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能力才會慢慢具備。

很多的成年人延遲滿足能力依然不足,投資股票想立馬就有收益,於是放棄長線投資,接二連三的騷操作結果口袋裡的錢不僅沒有增多反而虧損交了「學費」。

還有在學習、工作當中也是如此,投入一點立馬就想有收穫,沒有收穫又想著放棄,忽略了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被愛因斯坦稱為人類第八大奇蹟的複利效應就是收益與時間成正比的同時,前期收益增長緩慢,積累到一定拐點之後飛速增長。

只不過如果想獲得這種力量,我們需要冷靜面對前期緩慢的增長並堅持到拐點。想有所成就,必須保持耐心,延遲滿足。

3、三分鐘熱度之後是無盡的惰性

受當下社會審美標準的驅動,女孩們天天叫喚著要減肥。減肥從運動開始,買好跑步裝備蓄勢待發或者辦了健身卡準備健身,幾天後一套成百上千的跑步裝備閒置,健身卡掛在閒魚上待賣狀態。

我們都知道,減肥從節食開始,每天開始攝入低卡低脂食物,晚飯不吃,過不多久看到必勝客牛排折扣,翻翻大眾點評又發現網紅餐廳要去打卡。春去秋來減肥之路始終徘徊在在啟動與重啟之間。

而且現在還特流行各種打卡,今天學習英語背了幾個單詞朋友圈打卡一下還有運動、讀書,統統安排上打卡制度,自己堅持不算還得大眾監督,久而久之那些打卡後面也不了了之,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後來堅持不下去,惰性使然索性放棄。

每次開始時總是信心滿滿,最後都堅持不了。雖然說堅持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堅持只靠三分鐘熱度肯定成功不了。

《刻意練習》中就指出,高手都是練出來的,找到明確的目標保持學習改變的原動力,運用正確的方法再加之大量的練習,持之以恆的堅持才能有所收穫。

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4、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個村一家人家靠種天麻發了大財,附近鄰居看見了就都統統效仿每家都種,最後市場飽和天麻價格驟降,後續村民們不僅沒賺錢還賠了錢。

這種狀態不難見到,看到別人做什麼賺錢就都趕去做,看到別人報什麼學習班就也去報,看到別人買哪個股票就去買哪個,結果別人賺錢了自己沒賺到,別人報的班也不適合自己,別人買的股票自己操作不好虧損了,同樣看到別人舒適的玩著手機享受著娛樂也跟著一起……

不能抵制誘惑,也是我們天性,一味的效仿別人的成功,掌握不了成功方法往往又不適合自己,眼睛只盯著別人看不見自己。

聰明的人總能發現自己的特長,並且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大化的發揮自己的優勢。

尼採說「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我們擁有貪圖舒適、沒有耐心、即時滿足、三分鐘熱度、渾渾噩噩隨波逐流這些性格並不可恥,因為這是我們全人類的天性,當我們一味慣著我們的這些天性,只能被他們支配左右,只有通過有效的方法不斷戰勝它們,才會迎來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窮人都有這些「特徵」,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的「窮」
    財大者氣粗,現如今買車的人越來越多,但我發現,保養是個難題,有錢人去「4S」店,窮人就得找個在汽修店工作的親戚,不為別的,就為了省錢。窮,表現在細微之處,同樣都有車,價錢是不一樣的,有人開一百萬的豪車,有人只能買一輛四五萬的小破車。
  • 窮人定律:越窮的人,越喜歡讓子女從事這3種工作,結果越來越窮
    窮人定律:越窮的人,越喜歡讓子女從事這3種工作,結果越來越窮黑棗中富含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他們把戀人寵到無可救藥。他們都是在劇場裡出生的師兄師妹。出現比較明顯的肝炎症狀。雖說都是農家土菜。進入體內形成溼氣邪滯留。多年的腦梗塞、腦血栓、血管阻塞全部治癒血栓指的是一小塊堵塞血管、阻止血液流動的小塊。不養地。表現為手指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狀膨大。
  • 稻盛和夫: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
    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反而越來越多,而反觀那些富有的家庭卻並沒有很大的購買慾望,他說「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其實稻盛和夫的意思並不只是局限與購買東西上,而是引申出窮富的思維的區別所在,所謂的窮人思維就是無法正確地看待金錢。
  • 窮人定律:越是窮人,越是有四種窮人心態,不克服,可能窮一輩子
    窮人定律:越是窮人,越是有四種窮人心態,不克服,可能窮一輩子;窮人越來越窮,為什麼?這四種窮人心態最致命,有一種,也是壞事。窮人心態一:消極窮人遇事往往容易想到壞的一面,心態很消極,他們不能積極地去爭取,所以,在收穫上自然也是很少的。
  • 出軌現象越來越普遍的原因在於,這是人類的天性
    總體來說,越來越多的人,會逐漸厭倦目前的伴侶關係。不管是因為價值觀不合,還是為了尋求新鮮的刺激,人們出軌的現象似乎越來越普遍。 人類的天性 據統計,95%哺乳動物都愛「出軌」。
  • 窮人式思維,真的只能使人越來越窮嗎?其中緣由很多人不懂
    在日本北海道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對螞蟻的行為進行觀察,在勤勞的螞蟻身上有一個突破性的發現,螞蟻群體行為思維方式和人極為相似,他們把這個行為套用在了人類身上,總結出了導致你變「窮」的秘密。你可能擁有「思想的惰性」,大部分窮人都會犯一種病,惰性,叫思想的懶惰,病態呈現為:不愛動腦,不愛思考,大部分總想著用體力上的勤快去彌補思想上的懶惰,這個50年代那會兒可能還行,現在呢?你再不思考,連機器人都會嫌棄你的!
  • 為什麼窮人更愛買奢侈品?20年的諾貝爾獎發現:越窮越擅長浪費
    不過這也說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多讀科學有營養的嚴肅內容。這樣,圖中淺色「貧窮陷阱」範圍內的人最終會變得越來越窮,深色「貧窮陷阱」範圍的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富。這樣看,似乎只要給窮人資金去擴大生產就能解決問題。但是很明顯,現實中各國政府的大規模補助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窮人還是很窮。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將上述兩方面因素考慮在內,本文發現中國的貧富差距依然嚴峻,這種嚴峻性主要表現為三個特點。第一,由於「隱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而且財產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貧富差距依然高企。第二,中國貧富差距的核心特徵快速地由窮人太窮轉變為富人太富。第三,貧富差距開始呈現出代際固化的特徵,富裕人群的子女通過繼承父輩的財富依然保持富裕,而貧窮人群子女則因為教育不公平等因素而依然處於社會底層。
  • 為什麼窮人更愛買奢侈品?耗費近20年的諾貝爾獎發現:越窮越擅長浪費
    幾位科學家用了近20年的時間,深入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5大洲18個國家),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深入貧困本質。不過這也說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多讀科學有營養的嚴肅內容。而如果一個人很貧窮,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沒有錢進行生產勞動,明天就會比今天更窮。最初處於A1點,未來比現在收入更低,就會移動到A2、A3點,最終到達N點的貧窮均衡點。這樣,圖中淺色「貧窮陷阱」範圍內的人最終會變得越來越窮,深色「貧窮陷阱」範圍的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富。這樣看,似乎只要給窮人資金去擴大生產就能解決問題。
  • 為什麼窮人更愛買奢侈品?耗費近20年的諾貝爾獎發現:越窮越擅長浪費
    而如果一個人很貧窮,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沒有錢進行生產勞動,明天就會比今天更窮。最初處於A1點,未來比現在收入更低,就會移動到A2、A3點,最終到達N點的貧窮均衡點。這樣,圖中淺色「貧窮陷阱」範圍內的人最終會變得越來越窮,深色「貧窮陷阱」範圍的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富。這樣看,似乎只要給窮人資金去擴大生產就能解決問題。
  • 窮人為什麼窮是因為窮人思維嗎?2019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為你揭曉
    文/UC資訊 生活財經 作者:白狐財商他們想從窮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弄明白貧窮真正的根源,也就是所謂的窮人現象。貧窮是個道德問題,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窮人為什麼窮?有人說因為窮人信用差,懶惰也有人說,因為窮人思維,還有人說社會註定有窮有富很正常,不值得奇怪。富人,是不是更多的堅持運動和體檢,購買一大堆保險,相反窮人總是重視治療輕預防,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後亂花大錢,往往是當你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你才有時間去思考一些別的事。
  • 《寄生蟲》太震撼:窮人活得像蟑螂不可怕,可怕的是窮得毫無尊嚴
    就這樣,一家四口通過非「常規」手段成功打入富豪家,貪婪地享受著不屬於他們的「財富」。然而,矛盾就在富人和窮人的日常相處中達到高峰,窮人與窮人之間相互掙食、內鬥,窮人與富人之間相互不理解、嫌隙,最終導致相互殘殺的悲劇。
  • 懶不是窮的原因!2019諾貝爾獎得主說出貧困真相,這3點幫你逆襲
    所以人們似乎找到了自己還沒有成功的原因:是自己的「懶惰」導致的嗎?但一位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懶惰不是貧困的根源。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發現,窮人在理性、欲望和弱點方面與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貧困的根本原因不是懶惰,而是一種限制窮人獲取信息的貧困狀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窮人更窮。
  • 為何窮人會一直窮下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秘3點核心原因
    所以貧困的陷阱並不是我們認知上的貧困,這種貧困來自於我們的一直以來的慣性思維,我們對於貧窮的定義過於狹隘,只是從簡單的事情和簡單的事物取分析貧困並沒有從深層的內涵去挖掘造成貧困的原因。而Banerjee夫婦則很好的用發展經濟學的知識和理論以及對於現實社會窮人的關注和生活角度去挖掘和分析,對此作出了詳細的指導和規劃。窮人對於自己的健康就不重視嗎?
  • 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值得一讀)
    在如今,社會差距越來越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而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在抱怨,很多人都在訴苦,可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這裡所說的「窮」與「富」,不僅僅是片面的指金錢上的窮與富。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思維。有一句話說,思維決定行為,而行為決定結果。所以,要想改變結果,歸根到底還是得改變思維。
  • 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忌口,人類不吃食肉動物,根本原因在於天性
    當初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殘酷的環境,選擇朝著雜食方向發展。現如今我們基本上已經不會為食物發愁,但是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依然保留了原始的天性。餐桌上的植物種類繁多,肉類看起來也比較豐富。但人類卻幾乎很少吃食肉動物,平常我們所吃的雞、鴨、鵝、牛、羊肉,這些基本上都是雜食動物或者食草動物。
  • 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窮人長嘆:怎麼不早說?
    有一次稻盛和夫在公開演講的時候,他說了一個題外話,提到了窮富家庭的區別,說一個家庭越窮,買的東西反而越多,然而富裕的家庭卻見他們多少東西。稻盛和夫的話將社會的現實毫無保留地揭露,確實,越窮的家庭,家裡往往堆滿了物品,而富人家裡卻井井有條。
  • 俗語「窮莫信4事,富不交2人」,啥意思?人到中年不妨看看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都是真實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仔細想想,人生來平等,我們的起點也許會有不同,但是只要奮鬥我們獲得成功的機會是一樣的。人生風雲際會,變幻莫測,誰又能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呢?面對神秘莫測的的命運,我們又該如何在命運的浪潮中抓住機會呢?今天要說的"窮莫信四事"就是先人留下的智慧結晶,讓我們規避這些人生道路上的風險。
  • 掌控人的天性,做最好的自己
    人類進化的起源最近讀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它讓我學到了更多未知領域的知識點,並重構了個人認知。根據作者提的觀點,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寫下這個主題,希望對在讀的你有所啟發。人為什麼焦慮?最為直接的原因:欲望大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