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總總;來源:糖總總(ID:clairetangmedia)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納吉迪芙洛等三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貧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這次獎項結果和歷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時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還是首次。而且,許多人其實持有有不同的意見,因為班納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學一樣注重數學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隨機田野試驗。
幾位科學家用了近20年的時間,深入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5大洲18個國家),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深入貧困本質。
不過這也說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多讀科學有營養的嚴肅內容。
班納吉與迪弗洛有一本關於貧困經濟學的代表作品:《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已經被看做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其實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過最近熱了起來。書不厚,讀起來也沒有經濟學的各種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讀完,值得反思。
書裡研究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卻還要看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窮人不注意健康和鍛鍊?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說明一下,書中對窮人的定義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結論背後的洞察對自己生活的啟發,而不是陷入無謂的生活水平之爭。
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貧困陷阱」,主要是看資本的作用對於人們生產能力和貧困程度的影響,這裡資本包括人們存的錢,獲得的資助等等。
上圖的橫坐標是今天的收入,縱坐標是明天的收入。對角線是一條均衡線,上面的每個點代表今天的收入等於明天的收入。
班納吉認為,實際的收入變化情況可能呈現出是另一條S形的線:
如果你有更多的資本,就可以採購原料、僱傭工人,擴大生產,明天就會比今天更有錢;即最初處於B1點,未來比現在收入更高,就會移動到B2、B3點,最終到達Q點的富裕均衡點。
而如果一個人很貧窮,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沒有錢進行生產勞動,明天就會比今天更窮。最初處於A1點,未來比現在收入更低,就會移動到A2、A3點,最終到達N點的貧窮均衡點。
這樣,圖中淺色「貧窮陷阱」範圍內的人最終會變得越來越窮,深色「貧窮陷阱」範圍的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富。
這樣看,似乎只要給窮人資金去擴大生產就能解決問題。但是很明顯,現實中各國政府的大規模補助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窮人還是很窮。
果殼的研究提出,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心中更符合實際情況模型,是這樣的:
兩個模型的區別是,模型的後半段都是一樣的,爭議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個模型,最窮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開銷和生產成本後,也應該會變得越來越有錢,直到邊際收益最終放緩而停止增長為止。
可是窮人為什麼還是沒有投入生產盈餘來賺更多的錢?
幾位學者在經過大量的隨機田野試驗(RCT)後,認為:
「貧窮陷阱」的根本原因在於窮人沒有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該被用作未來發展的資本開支被浪費了,因此最終陷入了貧窮之中。
圖源果殼(sheldon)
三位學者發現了不少浪費資源和無端開銷的現象:
比如,非洲的農民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沒錢去投入再生產,而是把很多積蓄用在購買電視機和葬禮上;要不就是因為不願意給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後不得不花更多的錢治療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關鍵是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即使賺到錢或者拿到錢都沒有用,根本沒有把獲得的資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發展上,最終無法擺脫螺旋下滑的「貧窮陷阱」。
富裕能增加人的耐心
而貧窮讓人喪失耐心
書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相當多的窮人雖然窮,相對而言在消費方面的支出並不比富人低,甚至還會更高。
這點我最近關於破產和存錢的文章都有提到,相信每個人自己都有浪費錢的體會。
現在信貸如此容易,說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
關鍵是很多人貸款之後並沒有用於生產,而是去購買奢侈品:一部蘋果手機、一個LV的包、或者辦一場豪華的婚禮,一不小心被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一步步難以脫身。
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窮人為什麼會對奢侈品有這麼大的渴望呢?
《貧窮的本質》中提到,他們有一次去貧困的村子考察,發現許多兒童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況,但是許多家裡都有電視機。
村子裡的人說,他們會攢很久的錢,買一部電視機。
電視機並不能改善他們的經濟情況,但是吃得更健康卻可以幫他們提高生產力。為什麼寧可把錢用來買電視機,卻不願意花錢改善自己的營養狀況呢?
村子裡的人說:「因為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班納吉認為,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
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因此,他們更需要頻繁地釋放壓力。
而生存環境註定他們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壓方式,因此只能在即時滿足上去尋求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比如吃一頓豐盛的晚餐、買一臺電視機等等。
還有許多地區的窮人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愛面子。
比如為死去的親人辦特別豪華的葬禮,就能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點額外的錢,他們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一點,重要的場合更有面子一點。
這樣,窮人更不容易延時滿足,那些需要延遲回報的事物對窮人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儲蓄,比如教育和學習,從認知和行動上對於窮人家庭來說都是很難去作出選擇的。
也因此容易掉入一個幾代貧困的死循環。
可是,每一個人要存錢,就是需要不停的和自己的欲望鬥爭: 強制儲蓄、戒菸、戒酒、戒糖,放棄一頓又一頓美食的誘惑,也要忍住不買電視機、手機、奢侈品等。
這樣的狀態下,窮人每天也面臨比富人更很大的考驗,因為過於稀缺,或者覺得自己過於稀缺,所以面臨的誘惑其實更多,更容易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去應付眼前。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必須警惕一種難以跳脫的「稀缺心態」:因為稀缺是一種讓人越陷越深的泥潭,無暇思考未來,更無力為未來布局,每天都在忙於眼前的窘迫。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
三位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總結,關於導致窮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數個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正是: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保險套以避免愛滋病……
輸入的垃圾,輸出的只能是垃圾,無論一個人多努力。信息貧富和經濟貧富是正相關的關係。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況遠遠好過窮人,這是因為窮人沒有錢做體檢,沒有時間健身,也不覺得鍛鍊身體有什麼用。
每年,全球有500萬人在5歲之前就會夭折,絕大多數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窮人。
比如,許多家長對教育的觀念不正確。他們認為供孩子讀書就像買彩票,成績好特別難,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資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數據顯示,教育反而是一種穩健的長期投資,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資就會提高8%。
這才是為什麼喬治·歐威爾說:貧窮的本質是消滅一個人的未來。
大家發現沒有?一個人關於錢的問題,背後是輸入質量的問題,最終又都是人性的問題。
富人浪費錢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聞上掛失信被執行人的名人案例數不勝數。說明憑運氣賺的錢,都能憑本事輸光,貧困陷阱的曲線永遠是動態的。
稍微有點理財常識都應該知道,個人現金流管理的核心在於這兩點:
對風險的把控。
對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錢,是主要是為了抵抗風險。沒有這兩點,一切生產、教育、和發展都無從談起。
這個世界就是充滿兇險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會掉入貧困陷阱,可惜學校不教給我們,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給我們,需要自己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而強制儲蓄,千萬不要理解為降低生活質量。
用阿爾法書院學習顧問Ion Buravcenco的話來說,降低生活質量反而容易讓想要做的改變難以為繼。正確的是應該尋找讓自己又開心又能夠堅持下去的方法。
花錢的前提是思考是否對自己長期真的有意義。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歡一件物品,適當地獎勵自己無可厚非。
但試想,如果頻繁地花錢為了得到某類物品,它對你而言是變得讓人麻木了,還是讓你幸福了呢?忍不住反覆要去即時滿足,不正是在花錢玩老虎機嗎?
我真的需要買這件東西嗎?
是即時滿足還是延時滿足?
我的這筆開銷 ,是在讓我往富裕均衡點去挪動,還是往貧窮均衡點挪動?
我是在給自己的未來投資,還是有因為單純愛面子導致的消費?
從今天開始,每一筆開銷,都要認真問自己。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
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
學者們最後得出的脫貧解決方法,最重要的一點聽起來很雞湯:
要改變人的信念。
可「信念」這個詞實在是太大,很難讓人馬上開始行動。
心理的貧瘠,往往更難脫去。
但我們要往前走,就必須找到方法。
具體如何做?還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這裡我再推薦另一本書,張彤禾的《Factory Girls》,大家可以結合《貧窮的本質》來讀。
大家可以看到東莞這個城市如何成為中國快速發展城市的縮影。
如何因為現代中國製造業幾千萬的十幾歲打工者而成為全球化的心臟,我國如何因為全球人民每天在用的蘋果手機和 LV 包包,大家每天在點的快遞拿的外賣,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鄉流動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400塊、每天工作16個小時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動對抗自己的處境的。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她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丈夫彼得·海斯勒(何偉)同樣以描寫當代中國的非虛構作品而聞名。
張彤禾說過,剛開始去東莞採訪的第一年,其實覺得心理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和這些工人有什麼可以聊的呢?結果她發現自己想錯了。
這些女孩子給張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無比希望得到教育機會: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自很窮的背景,父母也都沒有文化。
這些年輕的小女孩非常聰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錢去上英語課,上計算機課,為了找更好的工作。她們教會了我很多,關於工廠,關於中國,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這些女孩當然有很多理由去沉迷貧困陷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畢竟,有太多外部環境因素讓她們找藉口了。
放棄和墮落,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這些打工女孩,她們窮嗎?我覺得一點都不。
真正窮,窮是的鬥志。
去拼,也不指花光口袋裡的錢去賭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100%的鬥志,遠離那些對自己未來不重要的幹擾。
這裡我不是想用這些女孩子的故事來激勵大家。
而是想說明,在選擇自己的路並且勇敢走下去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樣。
不能讓別人,消滅自己的未來。
不能讓別人,成為自己不走下去的藉口。
離開自己原來的環境,就是離開自己的出廠設置。
還好之後如何設置,我們都可以自己決定。
*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糖總總,ID:clairetangmedia,糖總總是前央視媒體人、品牌和傳播專家,連續內容和網際網路教育創業者。她提倡這個時代的信息素養提升,每個人都應持續積累自己的注意力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