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自己所在的城市公布平均工資的時候,發現自己總是那個拖後腿的!
然而,大部分的打工人,月入5000才是常態,相比平均數,中位數更能反映真實情況。(中位數是統計學中的概念,是指按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於中間的那個。)
2020年,深圳的工資中位數為5199元,上海是6378元,北京是6906元,而新一線城市的工資中位數都沒上6千。
城鎮打工人今年的平均月薪是2205元,如果工資超過這個數,就意味著超過了50%城裡人!
這組數據意味著,絕大多數打工人,依然生活在貧窮的邊緣,甚至舉債度日,更有甚者,以債養債。
另一個扎心的實事是,網際網路進一步拉開了貧富差距:全球最富有的26個人,擁有1.4萬億美元的財富,這相當於全球38億貧困人口的總和,佔全球人口的一半。
貧窮,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嗎?是因為懶惰、情商低下嗎?是因為我們沒有富人思維嗎?
很多人的命運,在出生的剎那就已經決定了!
田北辰是香港的一名富豪,曾經想用富人思維從底層翻身,專門體驗了一把窮人的生活,結果啪啪打臉,他說:「光是為了生活我已經用盡了全力,每天筋疲力盡地應付工作,哪有時間規劃未來、思考長遠?所謂的富人思維,其實只是有錢人成功之後的廢話。」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窮人無法從底層翻身呢?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的著作《貧窮的本質》一書中,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爹媽貧窮
很多人一生下來,就已經輸了。——聯合國秘書長古雷斯特。
《貧窮的本質》的兩位作者,曾深入非洲、印度、南美的貧民區進行了15年的社會調查發現:父母是導致孩子一生貧困的關鍵要素。父母的貧窮,不僅很難改變,還會遺傳給孩子,他們無法創造好的教育環境,無法給孩子一個優質的朋友圈。
如果你投胎技術了得,降生在北京順義或者海澱區的家庭,那麼等待你的不是國內頂級教育資源,就是國際高端教育路線。
當年李湘從北京搬家到深圳,入手千萬豪宅,就是為了讓王詩齡去香港讀書。高階順義媽媽,都會「人在後沙峪,心繫全世界」。
如果你不幸投胎在中西部貧困家庭,甚至是非洲落後地區,那可是雲泥之別,讀書靠自覺,放學後不是玩泥巴就是餵雞鴨,一年到頭只有過年能見到父母。起點已經天差地別,終點更是望塵莫及。
「寒門再難出貴子」一語成截!
短視享樂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研究中發現:假如窮人得到了一筆錢,也不會去買糧食、蚊帳等生活、健康的必需品,而是會選擇喝一杯奶茶、抽一支煙,看一集肥皂劇來緩解生活壓力,找尋快樂,打發無聊的時間、獲得即時滿足。
儘管我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了,但是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我們也喜歡沉迷在手機遊戲、短視頻網站,一玩就是一個晚上;它們能給我們即時反饋,短暫的精神滿足,可以在其中忘記工作的壓力,拋開生活的煩惱,逃避成長的困境,同時,也抓走我們的注意力、偷走我們的時間!
於是我們用於提升自己、打破認知局限的時間就更少,當機會來臨,也沒有能力抓住,於是繼續貧窮著,陷入了死循環!
不願改變,拒絕成長
《貧窮的本質》書中提到,窮人每天為生計奔波,為了養活一家人就已經筋疲力盡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暢想未來,努力上進,在他們看來談夢想、講奮鬥,脫離現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很多人也和這些窮人一樣,根本就不想相信自己能通過奮鬥改變命運,於是破罐子破摔,索性每天沉溺於毫無價值的消遣和娛樂上,終其一生都在愚昧中度過,甚至對自己還有迷之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對!
貧窮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能簡單地用懶惰、思維、情商、智商來衡量,但是作為社會個體,仍然時不時聽到屌絲逆襲的故事,寒門出貴子的奇蹟。
找到通往財富的「梯子」
儘管貧窮,但是依然有通向財富的「梯子」,而找到這些梯子是有方法可尋的!
1. 培養出更強的求生本領
一技在手,天下我有。對於年輕人來說,讓自己變得值錢,才是抵禦平窮的根本之道!
這兩年華為推出的「天才計劃」,招聘到的「天才少年」還沒出校門,就已經拿到年薪百萬的OFFER,靠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靠的是手上有一項過硬的本領。
我們也許無法和這些天才少年比,但是依然可以在找準一個領域深耕其中,加上時間的磨礪依然有機會逆襲脫貧,這個時代絕不會虧待一個有夢想,敢行動的人。
高薪不會垂青只追求按時上下班、工作離家近的人,高薪的背後都是一群拼命提升自己的人。
2.改變思維,延遲滿足
把時間和經歷從即使滿足的遊戲、短視頻中抽離出來,花在讓你當下感到痛苦,堅持一段時間感到滿足的事情上來,看書、鍛鍊、寫作等等。
可以先從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開始,讓人生先發生一點點可喜的改變,讓人生軌道向正確的方向移動,慢慢地移動的勢能變大,改變也就越大。
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喜歡貧窮,都希望自己能過上有錢任性的生活,但是用行動改變永遠都是少數,改變首先從認識貧窮開始,只有搞清楚窮最核心的原因,針對性地解決,才會徹底甩開貧窮。
在《平窮的本質》這本書中,是著名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經過十五年的調查研究,調查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等生活多個方面,去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後,驚出一身冷汗,發現自己身上同樣有很多根深蒂固的窮人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有太多能讓我們變得貧窮的細節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好在這本書都說明白了。
這本書不僅找到了貧窮的本質原因,也為擺脫貧困提出了針對性建議,不管是國家政府、慈善機構還是社會個體,都很有借鑑意義。這兩位作者也因為這本書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史蒂芬這樣評價這本書:「對於每位關心貧窮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讀物」
某著名日報曾說到:「這是一本非凡之作,把窮人的生活細節與習慣描述得非常清楚」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想拼命擺脫貧困,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已經被貧窮麻痺了,只有生活中發生了意外,才會意識到我們是多麼脆弱,才懂得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可是到那時,已經為時已晚。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讀讀這本書,從認識貧窮,改變現狀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