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經常工作到11點2分,雷軍每天工作到凌晨1點或2點,董明珠28年工作如一日,70多歲的任正非獨自出差…………你敢說你比他們工作更加努力嗎?所以人們似乎找到了自己還沒有成功的原因:是自己的「懶惰」導致的嗎?
但一位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懶惰不是貧困的根源。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發現,窮人在理性、欲望和弱點方面與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貧困的根本原因不是懶惰,而是一種限制窮人獲取信息的貧困狀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窮人更窮。那麼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缺乏避險工具
比如生很多孩子。窮人有很多孩子,但生孩子並不是說觀念落後,這是理性的思考。因為窮人擔心以後沒人管,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孩子來防老。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窮,越來越窮,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或者不買保險。人們很窮,自然不願意花錢,所以他們很少買保險。同樣,保險公司也很少為這一群體服務。他們認為只有那些認為自己有風險的人才會去買,因此保險公司不得不提高保費以減少支出。這使得窮人購買保險的可能性更小。
缺乏長遠的思考
例如,在教育領域,學習比較失敗。窮人很難用知識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學校。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學費。在大多數國家,小學甚至中學都是免費的,但許多孩子仍然不想上學。貧困兒童不上學有幾個原因。例如,教育資源不好,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孩子上學是浪費時間。第二,許多父母只關心眼前的利益。知識是一項長期的投資,它使許多父母看不到投資的即時價值,也使他們無法放棄孩子現在可以掙到的錢。第三,一些學校把培養精英作為自己的使命,許多孩子一開始就因為進度落後而被遺棄。
三是外部條件較差
在財務管理方面,班納吉的研究也揭示了利率倒掛現象。窮人通常需要借入小額短期貸款,然後支付非常高的利率。這也是因為窮人往往有更高的金融風險——他們的收入不穩定,他們無法從銀行獲得流動資金,所以他們更依賴於這些高利率的小額貸款,他們的生活更加殘缺。
那麼,如何才能停止這種循環,改善這種情況呢?以下這三件事可能會改變你。
相信自己
擺脫貧困並不容易,但有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態,從外界獲得一點推動——一個有效的信息,一點及時的幫助——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事實上,馬雲曾經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大多數人都是先「看見」後「相信」,而富人和領導人「相信」再「看到」。你必須先相信,才能看到未來。這句話有點拗口,但傳達的信息很清楚:相信你能成功,你也能成為富人。成功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不足夠相信自己,怎麼能挺過一次挫折呢?
規劃人生
不要低估計劃的力量。它可以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一項為期25年的研究發現,那些有長期、明確目標的人會成為富人、精英和精英。有短期目標的人會成為醫生、律師和富裕的中產階級。目標模糊的人變得很普通,但仍然很穩定,成為社會的中下階層。沒有目標的人就會成為窮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規劃你的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你計劃你的生活時,你也在勾畫你未來的自己。
投資未來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水平對生活的影響並不局限於此。從與人交流到改變命運,教育在每件事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一定要願意投資自己,投資孩子的教育,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
你貧窮也許不是因為你不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努力,畢竟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成功。世界上總有這樣的一個人,他可以超越家庭、大學、環境,他可以掙脫時代的枷鎖,讓世界看看,這種人叫「楷模」!,我們普通人應該有「自強意識」和「有償勞動」的思想,踏著從貧困走向富裕的腳步。
陌生人,請相信自己,你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