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有福之人要惜福,越惜福越幸運。所謂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分,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首先,感恩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感恩家人對自己的疼愛,感恩朋友,對自己的赤誠幫助。
《太上感應篇》中言:「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增廣賢文》中也有言:「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佛家在惜福這方面講得更加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
宋朝的尚書豐稷,他經常對人說:『我小的時候,曾經親自拜見雪竇禪師,雪竇禪師常常以惜福的道理來教導大家,並且說:「人的壽命長短是沒有一定的,一旦他的福報享盡了,死期也就到了啊!」我一生都遵守這個訓示,所以我不肯浪費糟蹋任何的食物!』
明朝的張義方,非常富有,擁有良田數百頃;每年收到佃農的租糧,實在多得不得了,堆積在倉庫裡時間久了,就會腐爛,他就命人把腐爛的五穀掃除丟棄;甚至還拿芝麻來餵豬,綠豆來餵牛;別人勸他拿些糧食出來救濟窮人,他都不肯,後來正德六年黃河決堤,洪水把張義方的田席捲之後,都變成了河流;一夕之間,家產蕩盡,張義方後來還竟然餓死。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全世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開始懂得珍惜糧食的重要性。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糧食浪費在誰的手上,就相應地削減誰的食祿和福報,時下有人喜歡擺闊,仗著自己有錢,恣意揮霍糧食;甚至認為在酒店裡打包很沒有面子,不屑節儉。更有甚者,利用權勢揮霍公家資源,窮奢極欲,暴殄天物,且自鳴得意。其實,這些人不了解浪費糧食的果報,如果他們知道凡事皆有因果,估計他們也不會自斷其壽。
古人云:「人無壽夭,祿盡則亡。」例如,晉代有一個太尉石崇,巨富無比,乃敢與皇親王愷鬥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錦步障大至五十裡,坑廁間皆用綾羅供帳,香氣襲人。跟隨的家僮婢女都穿火浣布衫,一衫價值千金。買一妾,費珍珠十斛。後來石崇死於趙王倫之手,身首異處。此乃享福太過之報也。
馮伯群先生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清宮檔案的研究,發現雍正皇帝為節約糧食費盡心思,專門為剩粥剩飯的處理和針對浪費糧食現象,先後專門下了兩道聖旨,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大概絕無僅有。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聖旨說:「諭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
雍正五年(1727年),他再發聖旨,針對剩飯被「拋棄溝中,不知愛惜」的現象,強調「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在饑荒的年月,每一粒糧食,都像珠寶一樣珍貴,我們怎麼忍心在有餘的時候,輕易地浪費呢?假使人人都能愛惜五穀,重視農桑,人類也就不會遇到饑荒之年了。
在古代,天子親自下田耕種,聖人都非常關心重視農作物和糧食的生產,因此我們要珍現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費每一粒糧食。要學會惜福,惜福更能改變人的命運,會更加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