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
「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故事發生在上帝的家中,有一天上帝要出遠門,然後把他的三個僕人都叫了過來,並按著各人的才幹,分別給了5000兩、2000兩、1000兩銀子。
拿5000兩的僕人拿去做買賣賺了5000兩,拿2000兩的僕人同樣做買賣賺了2000兩,唯獨拿1000兩的僕人什麼也沒有做,更為荒唐地是還把銀子給埋藏起來。
後來上帝回來,先後誇獎了拿5000兩和2000兩的僕人,並把本錢和賺的錢一併賞賜給了他們。而那位拿1000兩的僕人被上帝重重地責罰,連僅有的1000兩都一併收回賞賜給了那位拿5000兩的僕人。
馬太效應與「二八定律」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而經濟學者認為,馬太效應不僅是自然法則,更是社會法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
那麼造成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思維方式不同。
富人喜歡掙錢,窮人喜歡省錢;富人喜歡付費,窮人喜歡免費;富人只想穩健增長,窮人只想一夜暴富;富人在風險中尋找機遇,窮人則放棄機遇尋求安逸。
窮人的思維是方式往往把個人幸福生活寄託到政府那裡,希望這個社會福利好一些,自己不用那麼辛苦;富人的思維方式是自己面對嚴父,自己被拋出溫室,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哪怕遇到再大困難,也需要自己去解決。
正是思維方式的不同,窮人往往喜歡計劃經濟,而富人往往喜歡市場經濟。
窮人喜歡守著錢,富人懂得錢生錢;窮人渴求安逸,富人不怕挫折;窮人眼裡只有眼前家中的柴米油鹽,富人懂得通過學習努力提升自己,走出舒適圈。
窮人每天都想著怎麼實現「一夜暴富」,想以買彩票的方式來實現暴富夢,而富人則想著通過購買保險轉移不確定風險。兩者的思維顯然不在一個高度上。
窮人上網的目的,就是為了聊天。富人上網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投資機會,是利用網絡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
窮人的消費觀念:買名牌是為了體驗滿足感,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富人的消費觀念:買名牌是為了節省挑選花費的時間,與產品的售價相比,他更在乎產品的質量。
目前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中小企業倒閉,為刺激經濟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貨幣超發,而在此情況下,富人反而更富了,窮人則更窮了。普通人被裁員、下崗、降薪、還下班後去擺地攤補貼生活。
富人用獲得的貸款購置更多的資產,用借來的錢進行貶值,貶的不是自己的錢,其購入的資產在增值。事實上,在通脹時代,沒有貸款(負債)的人是最吃虧的,貸款(負債)越多反而越受益。
因此,每次貨幣寬鬆會通貨膨脹,都會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窮人變成富人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因為大部分富人也都是從窮人開始的,可以說從窮人到富人可以分為3個階段:初級初級主要拼的是時間和體力,中級拼的是方法和能力,高級拼的是遠見和魄力。
窮人是賣時間給別人,富人則是買別人的時間,企業老闆僱傭員工為其打工,花錢僱傭專業人士為其打理金融資產,具體說就是利用金融工具賺錢,如基金、保險、信託等。
富人屬於風險偏好者,認為風險中存在著機會,總在想方設法尋找各種機會去嘗試博得更多的財富,因此就會不斷地接觸到新知識和新方法。同時利用這些新的認知,通過創新、投資和發明等方式去創業,一旦成功,收入也將以幾何數倍增。
富人收入越來越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因此可以花更多時間與精力用於提高認知上。而處於重複勞動中的窮人,因時間有限,收入也有限。而且隨著財富不斷縮水,被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於影響到生存問題,所以更沒有時間去提高提高認知來改變現狀。
從窮人到富人的成長過程中雖然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於人的思維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從中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富人之所以有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是與其的知識見地有直接關係,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才能提高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把握市場機遇。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比如李嘉誠,即使工作再忙都要抽時間看書。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每半個月了至少讀一本書,甚至學習漢語曾在清華大學做全漢語演講。比爾蓋茨,除了每周讀完一本書,每年都會給自己六維持兩周的閱讀假期以此充電。
在當前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開闊視野,掌握市場先機,窮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這方面應該向富人學習。做對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是選擇對了成功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一直努力下去,終究會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