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2020-12-04 熱點我見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

「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故事發生在上帝的家中,有一天上帝要出遠門,然後把他的三個僕人都叫了過來,並按著各人的才幹,分別給了5000兩、2000兩、1000兩銀子。

拿5000兩的僕人拿去做買賣賺了5000兩,拿2000兩的僕人同樣做買賣賺了2000兩,唯獨拿1000兩的僕人什麼也沒有做,更為荒唐地是還把銀子給埋藏起來。

後來上帝回來,先後誇獎了拿5000兩和2000兩的僕人,並把本錢和賺的錢一併賞賜給了他們。而那位拿1000兩的僕人被上帝重重地責罰,連僅有的1000兩都一併收回賞賜給了那位拿5000兩的僕人。

馬太效應與「二八定律」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而經濟學者認為,馬太效應不僅是自然法則,更是社會法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

那麼造成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思維方式不同。

富人喜歡掙錢,窮人喜歡省錢;富人喜歡付費,窮人喜歡免費;富人只想穩健增長,窮人只想一夜暴富;富人在風險中尋找機遇,窮人則放棄機遇尋求安逸。

窮人的思維是方式往往把個人幸福生活寄託到政府那裡,希望這個社會福利好一些,自己不用那麼辛苦;富人的思維方式是自己面對嚴父,自己被拋出溫室,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哪怕遇到再大困難,也需要自己去解決。

正是思維方式的不同,窮人往往喜歡計劃經濟,而富人往往喜歡市場經濟。

窮人喜歡守著錢,富人懂得錢生錢;窮人渴求安逸,富人不怕挫折;窮人眼裡只有眼前家中的柴米油鹽,富人懂得通過學習努力提升自己,走出舒適圈。

窮人每天都想著怎麼實現「一夜暴富」,想以買彩票的方式來實現暴富夢,而富人則想著通過購買保險轉移不確定風險。兩者的思維顯然不在一個高度上。

窮人上網的目的,就是為了聊天。富人上網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投資機會,是利用網絡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

窮人的消費觀念:買名牌是為了體驗滿足感,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富人的消費觀念:買名牌是為了節省挑選花費的時間,與產品的售價相比,他更在乎產品的質量。

目前在疫情衝擊下,許多中小企業倒閉,為刺激經濟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貨幣超發,而在此情況下,富人反而更富了,窮人則更窮了。普通人被裁員、下崗、降薪、還下班後去擺地攤補貼生活。

富人用獲得的貸款購置更多的資產,用借來的錢進行貶值,貶的不是自己的錢,其購入的資產在增值。事實上,在通脹時代,沒有貸款(負債)的人是最吃虧的,貸款(負債)越多反而越受益。

因此,每次貨幣寬鬆會通貨膨脹,都會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窮人變成富人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因為大部分富人也都是從窮人開始的,可以說從窮人到富人可以分為3個階段:初級初級主要拼的是時間和體力,中級拼的是方法和能力,高級拼的是遠見和魄力。

窮人是賣時間給別人,富人則是買別人的時間,企業老闆僱傭員工為其打工,花錢僱傭專業人士為其打理金融資產,具體說就是利用金融工具賺錢,如基金、保險、信託等。

富人屬於風險偏好者,認為風險中存在著機會,總在想方設法尋找各種機會去嘗試博得更多的財富,因此就會不斷地接觸到新知識和新方法。同時利用這些新的認知,通過創新、投資和發明等方式去創業,一旦成功,收入也將以幾何數倍增。

富人收入越來越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因此可以花更多時間與精力用於提高認知上。而處於重複勞動中的窮人,因時間有限,收入也有限。而且隨著財富不斷縮水,被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於影響到生存問題,所以更沒有時間去提高提高認知來改變現狀。

從窮人到富人的成長過程中雖然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於人的思維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從中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富人之所以有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是與其的知識見地有直接關係,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才能提高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把握市場機遇。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比如李嘉誠,即使工作再忙都要抽時間看書。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每半個月了至少讀一本書,甚至學習漢語曾在清華大學做全漢語演講。比爾蓋茨,除了每周讀完一本書,每年都會給自己六維持兩周的閱讀假期以此充電。

在當前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開闊視野,掌握市場先機,窮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在這方面應該向富人學習。做對了這一點,也可以說是選擇對了成功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一直努力下去,終究會取得成功的!

相關焦點

  •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原標題: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
  •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01 馬太效應是偽科學 「馬太效應」這一概念廣為流傳,指的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但這一概念,其實是偽科學。工業革命以前的窮人,一年到頭能買一套衣服就不錯了,今天的普通窮人,一年也可以買不少衣服;古代的窮人遇到天災顆粒無收要賣兒賣女,今天的窮人進城搬磚一個月就可以賺到一年糧食;二十年前的窮人家徒四壁,有個收音機就不錯了,今天的窮人家裡堆滿東西,掏出手機有幾百種娛樂可以享受。80年代至今,中國和印度等諸多國家幾十億人脫貧。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什麼「富人愈富,窮人愈窮。」
  •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馬太效應,你有必要知道的財富定律!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讓好得更好,差的更差,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為什麼富人越來越有錢,為什麼社會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就是馬太效應!富人的見識廣,周邊資源豐富,圈層人脈都要高於普通人,等等,這種差距會不斷加劇貧富差距。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9月26日,《財經》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陳彥斌和陳小亮指出,雖然我國基尼係數實現了「七連降」,但中國貧富差距依然嚴峻。中國貧富差距的核心特徵快速地由窮人太窮轉變為富人太富,貧富差距呈現出代際固化特徵。
  • 墨菲定律——馬太效應:讓你的收益倍增
    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這樣的結果你一定沒有想到吧,其實財富的積累也是這樣的,只要我們用心去規劃投資,財富就會越來越多,甚至高到超乎我們的想像。
  • 窮人與富人的區別(值得一讀)
    在如今,社會差距越來越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而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在抱怨,很多人都在訴苦,可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這裡所說的「窮」與「富」,不僅僅是片面的指金錢上的窮與富。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思維。有一句話說,思維決定行為,而行為決定結果。所以,要想改變結果,歸根到底還是得改變思維。
  • 財富界的「馬太效應」:那些一夜暴富最後卻返貧的真相!
    什麼是馬太效應?在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初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結為「馬太效應」。其實,「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
  •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低調,窮人卻熱衷於炫富?
    窮人花的錢都是純消費,而富人的每一筆花費基本上都是投資。 第二層:證明自己不是窮人。 第三層:掙回面子。 富人消費也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基本生活所需,吃穿住行。 第二層:各種投資,包括:房產、教育(孩子的學習和自己的學習)、旅遊和各種社會活動(擴充見識),等等。
  • 墨菲定律——沉沒成本、馬太效應
    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都不能割捨沉沒成本,大多都陷於沉沒成本而無法自拔。還有像已經知道自己沒有繪畫天賦也要參加完繪畫的課程;沒有音樂細胞也要將鋼琴繼續學完;明明已經沒有甜蜜和愛情的情侶也要勉強在一起……都是因為之前已經付出那麼多了,怎麼也捨不得。可是沉沒成本其實早已不是一個人的經濟,它是已經消失了的,我們不必為此難過和憂愁。
  • 稻盛和夫: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
    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反而越來越多,而反觀那些富有的家庭卻並沒有很大的購買慾望,他說「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買東西越多?原因就在於這3點窮人思維!」其實稻盛和夫的意思並不只是局限與購買東西上,而是引申出窮富的思維的區別所在,所謂的窮人思維就是無法正確地看待金錢。
  • 窮人式思維,真的只能使人越來越窮嗎?其中緣由很多人不懂
    如果人人都這麼想,你覺得還有窮人嗎?大家個個投資都發財,不是嗎?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加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窮大的,他是世界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第二、殺了自己會下蛋的雞看過《窮爸爸和富爸爸》的朋友就會了解,思維的不同,將決定你賺錢的速度和方向。雖然成功是一種偶然,但你不思考,大腦也會生鏽,你的眼界和格局也會受限,自然你將會成為任何「錢界」的韭菜。
  • 人們的窮,大多數源自於「沒有資本」……
    乞丐拿到支票之後一陣狂喜,這就像是窮人中了大獎一樣開心。後來他帶著這張支票去各地消費,有一天當乞丐去飯店結帳的時候拿出這一張百萬支票,而店家像是看到了皇帝兒子微服私訪一樣,並且允許這位乞丐可以無限制賒帳!雖然說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夠為其免單,但是這位乞丐也因為百萬支票成為了整條街的紅人,並且還順利進入了上流社會。
  • 窮人定律:越窮的人,越喜歡讓子女從事這3種工作,結果越來越窮
    窮人定律:越窮的人,越喜歡讓子女從事這3種工作,結果越來越窮黑棗中富含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他們把戀人寵到無可救藥。他們都是在劇場裡出生的師兄師妹。出現比較明顯的肝炎症狀。雖說都是農家土菜。進入體內形成溼氣邪滯留。多年的腦梗塞、腦血栓、血管阻塞全部治癒血栓指的是一小塊堵塞血管、阻止血液流動的小塊。不養地。表現為手指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狀膨大。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這裡僅談談我兩刷這部電影後,綜合電影裡面展現及現實社會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窮人(或者說社會底層)本身固有劣根性的思考及啟示。當然,在剖析窮人自身劣根性之前,有兩點需要提前闡述清楚,也是電影裡有明確展現的。
  • 為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因為馬太效應在作祟
    ……基於這些理由,「大師」們推斷,大城市的人口會越來越少,房價也會隨之暴跌。於是有些人相信了「大師」們的推斷,賣掉北京、深圳等地的房子,搬去了小城市。但結果是北上廣等大城市的房價不但沒跌,反而暴漲。為什麼「大師」們的推測看起來很有道理,結果卻完全不同呢?因為那些理由的力量加起來,都敵不過馬太效應的力量。馬太效應的特點就是「錦上添花」,「扶旺不扶衰」。
  • 窮人為什麼窮是因為窮人思維嗎?2019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為你揭曉
    文/UC資訊 生活財經 作者:白狐財商他們想從窮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弄明白貧窮真正的根源,也就是所謂的窮人現象。貧窮是個道德問題,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窮人為什麼窮?有人說因為窮人信用差,懶惰也有人說,因為窮人思維,還有人說社會註定有窮有富很正常,不值得奇怪。富人,是不是更多的堅持運動和體檢,購買一大堆保險,相反窮人總是重視治療輕預防,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後亂花大錢,往往是當你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你才有時間去思考一些別的事。
  • 稻盛和夫:為什麼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窮人長嘆:怎麼不早說?
    有一次稻盛和夫在公開演講的時候,他說了一個題外話,提到了窮富家庭的區別,說一個家庭越窮,買的東西反而越多,然而富裕的家庭卻見他們多少東西。稻盛和夫的話將社會的現實毫無保留地揭露,確實,越窮的家庭,家裡往往堆滿了物品,而富人家裡卻井井有條。
  • 巴菲特告誡兒女:人之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主要就是因為這個
    那如果真的將富人的錢分一半給窮人,大家會怎麼樣呢?股神」的巴菲特這樣告誡他的兒女們:之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主要就是因為思維和眼界!買煤的故事揭示窮富之別的本質有個窮人,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在上帝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天天幹活累得半死卻掙不來幾個錢。 哭了半晌他突然開始埋怨道:「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為什麼富人天天悠閒自在,而窮人就應該天天吃苦受累?」
  • 談談馬太效應-虎嗅網
    馬太效應指的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或者回報極端向勝利者傾斜的現象。博爾特百米記錄是9秒58,舉世聞名,雷迪克的最佳成績也達到9秒69,卻很少有人知曉。馬太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從頂級運動員明星的高回報到普通人的成功,從名聲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馬太效應。因為馬太效應是一個很堅實的客觀規律,理解得越透徹,越能利用規律,從而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在不同行業的分布卻是不均勻的,強馬太效應行業和弱馬太效應行業的經營邏輯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 《自然》子刊:窮的飢餓、富的肥胖,無論窮人富人,都吃得不健康
    科研公路社出品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地區的人們正在挨餓該研究預測,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2010 年至 2050 年間全球糧食需求將增加約 50%,對肉類和牛奶等動物產品的需求將增加約一倍,這種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