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年前,無數的生命還處於同一起跑線,但是在數十億年之後,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差異已經變得如此明顯。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存活至今的生物,基本上都是經歷過大自然的重重篩選,選擇出來的精英,而在自然界的食物鏈當中都擁有絕對的地位。
而人類,更是被稱為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不過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生活當中的食物,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初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殘酷的環境,選擇朝著雜食方向發展。
所謂雜食,其實就是不管動物還是植物都能食用。這樣的特徵在進化過程當中,可以有效避免因為食物短缺而走向滅絕的命運。現如今我們基本上已經不會為食物發愁,但是在選擇食物的時候,依然保留了原始的天性。餐桌上的植物種類繁多,肉類看起來也比較豐富。但人類卻幾乎很少吃食肉動物,平常我們所吃的雞、鴨、鵝、牛、羊肉,這些基本上都是雜食動物或者食草動物。
自然界大部分食肉動物都存在著特殊的習慣,其中在非洲大陸上,獅子的主要食物是水牛和斑羚羊。而鬣狗被稱為非洲二哥,經常與獅子展開正面對決,但獅子在殺死鬣狗之後,幾乎不會去吃鬣狗的肉。
對於這種情況如果用普通的方式解釋,就是因為鬣狗常年吃些腐肉,因此身上的肉沾有一種奇怪的味道,這種味道對於食肉動物來說並不美味。但如果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這種情況源於一種特殊的生物品性,相同類型物種之間很少會出現蠶食對方的情況。
再回到我們人類,雖然說現在的人幾乎什麼東西都吃得下,但是在選擇食物的過程當中,還是更加傾向於食草動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自然界有一個能量傳遞規律,如果家裡養了一隻狼,這頭狼每天需要吃一公斤的雞肉,自然界能量與能量之間的轉換隻能夠達到20%~3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要讓狼吃夠一公斤的雞肉,就必須向它投放一隻5公斤左右的雞,而一年之後這頭狼可能已經吃了1825斤雞肉。
其次,在遠古時候,人類還沒有諸多工具的幫助與食肉動物之間的對決,孰生孰死還是一個未知之數。因此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天性與食肉動物對決往往需要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慢慢的人類對於食肉動物就有一種天然而然的畏懼。直到今天,在我們內心深處,仍然保持著這種天性。雖然現在人類已經無懼於任何食肉動物,但這種天性還是會促使我們避免與食肉動物進行接觸,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為何很少去吃食肉動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