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基本上可以獲取得到世界上任何一種食物,即便是再兇猛的獸類都不在話下。但在我們常吃的肉類當中,大多數都是一些食草類動物的肉,比如牛肉、羊肉、豬肉和雞肉等等,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食物鏈中,生物的能量是逐級遞減的,數量相對來說是越來越少
生物的生存是需要有能量來源的,而動物的能量來源是食物,這些食物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來源基本上都是利用太陽能,太陽的能量幾乎是無限的,因此,植物可以不停的生長。
那麼植物太多了自然需要其它生物來解決掉一部分,於是食草動物就上場了,食草動物食用了草之後會將草中的能量轉換成自己的能量,讓自己不斷長肉,但在轉換的過程中是有一定效率的,並且這個效率還不高,一般只有10%-20%,比如牛吃草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那麼就相當於牛吃十斤草才能長一斤肉,那麼再往上的話比如老虎吃牛,傳遞效率依舊是10%,那麼老虎要長一斤肉就得吃掉十斤牛肉,而這十斤牛肉又是牛吃了100斤草得來的,所以說,越處於食物鏈的上端,生物所擁有的能量越少,數量也就會越少,如果人類還大量的捕食食肉動物,那麼將會讓這些動物將會越來越稀有。
以非洲獅為例,由於人類對野生動物環境的影響,非洲獅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根據調查表明,非洲獅在近40年間減少了近90%,目前非洲獅的數量約為兩萬頭,食肉動物的數量較少是我們很少食用食肉動物的一個原因。從能量的角度分析,也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吃蔬菜少吃肉是一種低碳生活方式。而肉食性動物由於數量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繁殖率也極低,一般一次只繁殖一到兩胎,而食草性動物為了保持自己的數量,繁殖速率極快。
食肉動物性情兇猛,飼養困難,養殖成本高
食肉動物想要吃肉,必須擁有一套強大的武器來進行捕食,鋒利的牙齒、長長的利爪和強大的力量無一不讓我們望而生畏,原始人類在捕食動物時,一般不會去選擇兇猛的食肉動物,於是食用食草動物的肉的習慣也就延續到了現在。那麼既然在自然狀態下獲取很困難,那麼進行養殖可以嗎?這恐怕也是一個虧本的買賣,食肉動物的飼養成本那可不是一般的高,拿肉作為食肉動物的飼料,那為何不拿這些肉給我們自己吃,所以這完全是一種浪費,並且飼養大型食肉動物的危險性很高,除非在特殊需要下,才會考慮去飼養大型食肉動物。
我們現在的所熟悉的狗其實和狼是同一個物種,在人類還未馴化之前,它們也是食用肉類的,但為了減小飼養成本,人類對狼進行不斷的篩選,在人工選擇下篩選出了具有澱粉消化能力的狼,並經過後代的不斷繁殖,狗已經變成了雜食性動物,人類可以將自己的殘羹剩飯對狗進行餵養,而狗又可以為人類協助捕食,因此飼養成本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際上我們也會吃一些食肉性動物的肉
食肉動物在養殖情況下自然是不划算的,而且陸地上的大型肉食性動物數量也比較少,同時基本上都是保護動物,但我們會大量捕食海洋中的肉食性動物。由於海洋中的食物資源極其豐富,我們吃的很多海洋生物很多都是肉食性動物,因為對我們來說,在海洋中捕獲食肉性生物與非食肉性生物的方式基本沒有差別。例如常見的帶魚、龍蝦、魷魚甚至是鯊魚,都是人類的食物。
當然,其實很多動物我們認為他們只是食草,但其實真實情況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它們不僅食用草類,在某些情況下也會食用肉類,只是由於在人為的幹預下,我們很難看見這些動物的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