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是生存所必須的一個行為,任何生物都無不同。
可是生物為什麼要吃東西呢?從表面上來講,不吃東西就會餓,就無法攝取營養,無法滿足生長和活動所需的能量,但實際上吃東西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宇宙間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概念,那就是「熵」,熵代表了一個孤立系統的無序程度。
一個孤立的系統只能夠自然的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這個過程不能反過來,也就是說熵只能夠增加,而不能夠減少。這一點無論對於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而言都是一樣的。一個玻璃杯放在那裡,終有一日會被打破,而一堆碎片無論天長日久也不可能重新組合成為一個玻璃杯。生命體也是一樣,因為本質上生命體和玻璃杯都是由分子所構成的,而分子的排列只會從有序走向無序。
吃東西是一個抵抗熵增的過程
生命會逐漸衰老、死亡,最終化歸塵土,這就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熵增過程。而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不同在於,生命體會自發抵抗熵增,而抵抗熵增的方式就是吃東西。每一個事物都存在著一個熵值,生命體一方面吃掉比自己熵低的物質,另一方面排出高熵物質,以此來對抗熵增,從而維持和延長自身的生命。
所以說,抵抗熵增就是人之所以要吃東西的本質原因。而在這條抵抗熵增之路上,不同的生命形式通過吃形成了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被稱之為食物鏈。可以「吃」無機物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它們是生產者。而食草動物通過吃掉植物來抵抗熵增,食肉動物又通過吃掉食草動物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分別為初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
既然形成了食物鏈,那麼這條鏈就一定有個頂點,毫無疑問,人類就在這個頂點之上。但人類並不是唯一位於食物鏈頂點的生物,獅子、老虎、北極熊等等也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吃獅子、老虎、北極熊或者人類。
那麼食物鏈為什麼會有一個頂呢?為什麼不會有吃獅子、老虎、北極熊以及人類的生物出現呢?這是因為能量傳遞的過程是會發生損耗的,而且損耗甚巨。食草動物吃掉植物,並不能吸收植物所擁有的全部能量,同樣,食肉動物吃掉食草動物也不能夠將食草動物所蘊含的全部能量都吸收利用佔為己有,通常能量的傳遞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幾,最多不超過百分之二十。這是食物鏈擁有頂點的原因,也是人類不以食肉動物為食的原因。
如果人類以老虎為食,將一隻老虎飼養到和一頭小牛等重,那麼要餵它吃的小牛數量會非常多,這又是何必呢?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吃小牛呢?
除了能量傳遞損耗的原因之外,人類不吃食肉動物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捕捉食肉動物較難,而飼養食肉動物更難。捕獵食肉動物通常具有一定的風險,遠不如捕獵食草動物輕鬆。而食肉動物通常生性兇猛,難以馴服,不可能散養,圈養則要消耗大量的食草動物,又回到了能量損耗的問題上,划不來。
而食草動物,散養只需要趕到牧草豐盈的地方,等它們吃飽了再趕回來就行,即使是圈養,所消耗的也不過就是一些草料而已,且食草動物生性溫順,容易馴服,不容易給我們製造麻煩。
食肉動物的肉不香?
食肉動物的肉香不香,我們不好評判,但有一點是確實的,那就是長期食用食肉動物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生物富集作用。
我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並不是純淨沒有汙染的,特別是在近現代,生態系統中所存在的汙染物越來越多,例如農藥、重金屬、放射性汙染物等等。而這些汙染物會在生物「吃」的過程中進入到生物的體內,而生物富集作用指的就是這些汙染物會通過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在生物的體內逐步濃集增大,簡單來講,就是越靠近食物鏈的頂端,體內汙染物的濃集程度也就越高,也就是說,如果直接食用食肉動物,那麼就會攝取到比等量食草動物更多的汙染物,長期來講對健康是不利的。
科學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