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可以說只有不想吃的,幾乎沒有吃不到的。而在我們的食譜中,肉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必不可少,像牛肉,羊肉,豬肉等。
這些肉的做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是美味佳餚,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所吃的肉,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們的肉,很少會有食肉動物們的肉。這是為什麼?
所有生命在誕生之初,為了生存都會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
人類也是如此,而我們人類與大多數動物們都一樣,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的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只吃某一種食物而滅絕。
但大多數純食肉的動物們,一旦沒有足夠的肉吃,它們就有可能面臨著滅絕。反觀我們人類的食物,幾乎包括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幾乎沒有什麼不吃的,因此人類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而且肉也已經成為了我們食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些人還是無肉不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肉類有很多,比如雞、鴨、魚、豬、牛、羊等等,在這些動物中,除了豬是雜食性動物外,其他的大都是食草動物,可以說我們人類的食譜中幾乎沒有食肉動物。
為什麼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第一,食肉動物們危險度高
一般的食肉性動物們都是猛禽,比如獅子,老虎以及豹子等等,這些都是兇惡猛獸,本性非常兇殘,尤其是相對於食草動物來說。
如果對其進行捕捉的話,會背負著很大的風險,甚至有可能導致死亡。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鐵律,而雞鴨魚這些動物們之所以會稱為家禽,就是因為它們性情溫和,容易馴養,更好捕捉。
第二,食肉動物們攜帶的病毒比較多
顧名思義,食草動物就是食用植物的動物們,而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攜帶一些病毒以及其它微生物。
眾所周知,食草動物們都有4個胃,但每個胃中的胃酸都很低,根本不會殺死植物中攜帶的病毒以及微生物,所以食草動物們的胃中都多少攜帶著一些病毒以及微生物。
反觀食肉動物,它們都是食用食草動物的,這就導致了食肉動物身上會攜帶著食草動物們身上的大量病菌,但食肉動物們的胃酸比較強,可以殺死大多數微生物。
這主要是因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基因差異相差實在是太大了,所以能夠感染植物的病菌不一定能感染動物,而且食草動物們也不需要這麼強的胃酸來殺死微生物。
相反還會利用微生物幫助它們分解食物。因此,食肉動物們自己吃了帶病的動物是不會生病的,但對於人類來說就非常不安全。
第三,食肉動物們數量較少
食草性的動物們的數量非常的多,種群較大,而且人類也會經常飼養一些食草動物,而食肉動物的數量相對比較少。
人類也幾乎不會飼養食肉動物,而且食肉動物們的繁殖能力也比較弱,所以,我們人類可以得到的食肉動物們的肉就更少了。
食物鏈中,等級越高,富集能量越多。
在食物鏈中,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最低端,也是從綠色植物往上開始延伸出不同級別的消費者。生產者一般都是從太陽光那裡獲取能量的,通過光合作用來合成營養物質,來供給植食性動物食用們,然後植食性動物又供肉食性動物食用。
而在自然界中,能量沿食物鏈向上逐級遞減,能量在每一次傳遞的過程中,僅僅能傳遞自身10%到20%的能量,因為生物呼吸以及排洩會耗費大量能量,所以被同化的能量佔比很低。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有100畝土地,在這100畝土地中種植的牧草可以供100隻羊生存,但你如果直接吃這100隻羊,你可以獲得的能量就是100隻羊×10%(或20%)。
如果你吃食肉動物的話,比如說獅子,當你把一隻獅子養到可供吃肉的時候,需要100隻羊來餵飽它,但你最後獲得的能量只有1隻獅子×10%(或20%)。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你吃掉100隻羊所獲得的能量要遠遠大於你吃掉1隻獅子所耗費的能量,因此人類幾乎不吃吃食肉動物的肉。
總而言之,從各個方面來說,人類吃食草動物都比食肉動物要合適的多,所以,人類吃的肉一般都是來自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