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萬年的進化,讓人類變成了雜食動物,熟食的習性更是讓人類食譜的選擇範圍變得寬廣。肉類作為豐富的蛋白質來源,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可是對比動物的飲食習慣,我們會發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很少看到食肉動物的身影,大多數的肉類都來自食草動物。
是不好吃還是一種巧合?這種人類獨特的飲食特點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妨從進化過程、毒素富集效應以及生理結構這3方面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進化過程
所有生物所表現出的特點,都是為了不斷地適應環境以謀求更好的生存,人類當然也不能例外。雜食性動物「有啥吃啥」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因為那天沒有獵物而飢腸轆轆。然而,在遠古時期,食肉動物大多都是些高大的猛獸,相比較食草動物溫順的性格,後者狩獵確實容易許多。
在人類發展史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動物的馴化。被圈養起來的動物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供其享用,沒有肉類的困擾也大大緩解。顯然,在難度上,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可能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馴化。
投入和產出比也是人類選擇吃食草動物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較食草動物的食物來源,選擇每天吃幾公斤肉的食肉動物來馴養,完全屬於費力不討好的做法。
據估計,一頭成年北美灰狼一次能吃下7公斤左右的肉,而它的最大體重也只在80公斤左右,加上生長周期長,明顯屬於賠本買賣!
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能量的傳遞沿食物鏈是逐級遞減。這意味著越高等級的動物想要獲得相同的能量,就需要攝入更高的食物。
如果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那麼1000噸草可以養活100噸的牛群,100噸牛群又可以養活10噸的獅群,假設人類只吃獅子,能夠養活的人類可能只剩1噸。與直接吃牛肉相比,能量的利用率下降了不少。
毒素富集效應
毒素的富集現象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一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中不斷累積,而越高級的生物,其有害物質的富集度也越高。這裡就要說到肉食性動物身體中一些常見的寄生蟲和病菌。
食肉動物由於多年吃肉,其肉嘌呤明顯比植食性動物的含量高,這使得它們肉質的酸性更濃重,不僅口感極差還最容易滋養寄生蟲。蛇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植物屬於鹼性,食草動物的肉在酸鹼中和之後口感和能量都會得到改善,毒性風險也相對較低。
生理結構
我們所吃的食物最終是為了我們的能量與營養,因此能夠消化這些食物的身體機能也必然需要被考慮在內。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人類的消化系統,或許也能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
自然界中,肉食性動物大都擁有非常「簡短」的消耗系統,它們的小腸長度大約只有身體的3倍。這是由於肉類食物腐爛得極快,長時間的體內停留會讓生成的毒素被血液吸收,以至危及生命。
食草類動物則是靠樹木枝葉或其它植物維生為生,這需要與它們唾液中的澱粉酶充分混合。另外,植物類的食物並不會很快腐爛,因此可以通過腸道慢慢消化吸收,這也造就了食草類動物長於身體10倍的小腸。
而人類最早時期是以水果等植物的果實為生,這讓我們的消化系統與食草動物非常相似。人類的腸道大約是身體長度的12倍,從這個數據來看,我們其實更適應素食。而火的使用讓人類開始能夠享受肉類的美味,這時顯然食草類動物的肉類要比更高一級的肉食動物更易於我們的消化。
長期的食用植物讓食草動物的肉質更偏鹼性,貼合人體消化系統的內環境,而肉食動物的酸性肉質可能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傷害。
其實確切地說,人類只是很少食用陸地上地肉食動物,像海中的一些魚類大多也是肉食動物,卻經常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甚至還變成了美味。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
往期回顧:
眼睛是上帝的設計?如果給動物界的眼睛排名,人類眼睛能完勝嗎?
大猩猩不做力量訓練,肌肉卻很發達,為什麼人類不行?
如果你有想看地話題,不如評論區給我們留言,我們馬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