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能夠被人類所獵殺,但事實上,人類並不依靠捕殺食肉動物來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這又是為什麼呢?
近幾十年裡,人類種植農作物和林業植物所產生的光合產量就佔據了地球生物圈光合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這其中35~40%是拿來作為我們日常的食物以及家畜、家禽的飼料。
而且根據研究報告,人類的生物量佔陸地哺乳類總生物量的36%,人類飼養的家畜佔60%,除此之外的野生哺乳類只佔4%。
人類飼養家禽的生物量佔鳥類總生物量的70%,野生鳥類也只佔30%。也就是說,就算人類將地球上的貓科動物、食肉目、猛禽、鯊魚之類全部吃光,都不夠人們塞牙縫。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是陸地農業生產的植物。
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
根據報導,近些年,有不少人在獵殺海洋裡的大型動物,如,鯊魚,大型魚等等,儘管如此,但這些動物卻很少被人們所食用。
一方面是海水裡的重金屬和有毒有機物比較多,在這些大型動物身上體現的更明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們的肉類其實並不好吃,且相對較苦澀,沒有食草動物那樣的鮮嫩。
食肉動物通常難以飼養
陸地上,不少人認為是「素食主義者」的動物(例如牛,雞,豬)都被餵食了大量的動物副產品(小型動物的肉,肝臟,骨頭)作為蛋白質補充。我們人類不也吃了,但要知道,這只是少部分,大多情況下我們食用的肉類都是素食主義者。
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草食性動物,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在農場飼養的動物比野生動物會更美味,即使它們是同一物種。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野生動物很難得到良好的食物,因此,它們身上的脂肪相對而言就要少得多。
與此相關的是,野生動物會花費大量時間到處亂跑,無論是追逐食物還是逃離捕食者,它們的肌肉都比馴養的動物更堅硬,脂肪也更少。因此,味道也會更差,當然,這絕對不是大多數消費者所期望的。
根據報導,熊的肉非常的美味,但是在農場上養熊是不切實際的。他們又大又危險。牛雖然大, 但牛很少傷人,那熊就不一樣了,且它的生長和繁殖也是很緩慢。
飼養員可以在牛出生不到兩年後就在市場上出售。而如果是熊的話,就要長達五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飼養,才能達到出售的標準,這也就意味著生產成本更高。
總體來說,食肉動物的肉美味程度一般,而且飼養難度又較高,因而不被人們所喜愛。
肉的安全性
相較於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肉類安全性會比較低。如果是食草動物的話,人們基本上能夠控制它們所吃的東西是安全的,而肉食動物的話,在這一點上就沒辦法控制。
大多數肉食動物都是野生的,它們的進食習慣是我們沒辦法了解的,自然也就不知道它們在進食的東西身上,會不會存在哪些病毒,而如果我們人類吃了這些野生動物,就會存在潛在的危險。
能夠被人類所接受的肉類食物才是最安全的,而這也是最根本的,雖然肉食動物難以飼養,而且味道確實也不好吃,但相信人類不吃食肉動物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不夠安全。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類進化所導致。
本文內容來源於《陝西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