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肉食動物,為何草食動物的肉質更受人類的青睞?人類作為雜食動物,食譜是非常廣泛的。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人類平常主要食用的肉類,主要來源於食草動物,而非食肉動物。我們會經常吃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等,但是卻不會想要去吃老虎獅子。
有人可能要說了,真遇上這些食肉動物就說不準是你吃它們,還是它們吃你了。事實確實如此,不過人類食譜當中,確實是食草動物的肉質,更符合人類青睞一些。
究其原因,就要說到遠古時期人類的習性了。在那個久遠的時代,人類還不是地球的霸主,他們不像那些森林裡的猛獸一樣,擁有極高的速度或者強健的肢體。
因此,遠古時期的人類戰鬥力,相對而言是比較弱的。於是,他們只能將狩獵目標,放在那些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差的食草動物身上。如果他們選擇攻擊食肉動物,除了一些戰鬥力弱小的鳥類,大型食肉猛獸不說被他們打獵了,反過來獵殺他們都有可能,當然捕食食草動物還是很有益處的。
一方面,在食物鏈的層級中,越高級的捕食者體內,因為生物富集作用而積累的毒素則越多。如果人類食用食肉動物,那就相當於在食物鏈中,站在了食肉動物的更上一級,從基因的角度來說,這將會累計更多的毒素。
另一方面,食草動物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較低,植物中的病菌很難感染到動物身上。而如果是食肉動物的話,他們吃獵物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將獵物身上的病菌吃進肚子裡,進而生病。人類選擇食草動物作為食譜中的肉類來源,某種角度來說是比較健康的,那現代人類已經成為了地球的霸主,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食譜中肉類的主要來源,似乎也並沒有轉到食肉動物身上,這就不得不提到馴養動物的成本問題了。我們馴養食草動物,比如雞鴨牛羊等,成本往往是相對低廉的植物為主。而如果是馴養食肉動物的話,那我們就要用雞鴨牛羊這些肉來做飼料了,那所需要的成本可就大了去了,飼養一頭獅子的成本或許都夠養十隻羊了,那我們為什麼不吃十隻羊,而只吃一隻獅子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能量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會逐級遞減,到食肉動物這個層級的時候,能量已經剩的非常少了,而食草動物則沒有這個煩惱。因此,人類選用食草動物作為肉類主要來源,還是非常有科學依據的。
隨著文明的推進,人類開始了農業種植,相比較起食草動物來說,農業種植的風險與成本都更低,而當農業種植規模踏上正軌之後,人類就更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去想辦法將食肉動物加入食譜了。既然都已經有了植物和食草動物,作為餐桌的主要成員。人類又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去招惹那些兇猛的肉食動物呢?是飯不夠香?還是豬肉、牛肉不夠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