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這本書能讓你停止「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

2021-01-09 黃澄澄悅讀hr

前段時間,朋友圈裡流行一句話:「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著你演戲」。有很多人越努力越焦慮,明明書讀了很多遍,為什麼考試還考不好?明明看了那麼多書,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金句」怎麼一句也想不起來?明明加班加點的工作,為什麼工資還漲不上去?

這是無效努力嗎?不用回答也知道,任何沒有結果的努力都是「看起來很努力」。我們的工作、學習或者做的其他事情,只要做了,都是需要一個結果的。比如看書,如果你在書本上劃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會去記它了。工作中也是,我們總是傾向於做那些簡單的、不太費腦筋的事情,表面上看每天都很忙、很辛苦,實則沒有長進。

科學家曾做了一個對比試驗,分別讓兩組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學員投沙包,考核目標是兩組學員站在離竹筐3米的地方往裡投沙包,哪個組投的多就算哪個組贏。一組學員就站在3米定點的地方一直練習,二組學員在兩米的,四米的地方投,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這個實驗組總共練了12周!比賽結果如何呢?第二組學員獲勝了!

可能有人會對這個結果質疑,第一組學員是按標準訓練的,為什麼不是第一組學員?因為第一組學員一直站在三米的地方投,練不了多久就會覺得自己百發百中,沒有挑戰就疲勞了,而第二組學員在不斷變換位置的投沙包中有所反饋,有所修正,長時間訓練對距離產生了很敏感的反應。

第一組學員被感覺蒙蔽了頭腦,第二組學員通過不斷精進取得成功,這就是《認知天性》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不要去做沒有挑戰的重複性工作,要去做讓你感覺痛苦的、大腦迴避去做的正確事。比如讀書,對於一本書不要一直讀,反覆讀,正確的方式是讀一遍之後,就可以合上書,在自己腦海中想想這本書講了什麼,能畫出思維導圖效果更好,每讀一遍後在大腦裡檢索一遍內容,這樣讀書會記得又快又好。檢索是一個讓大腦感到痛苦的過程,有的人刻意迴避掉這種痛苦,這就是會「事倍功半」的原因。

《認知天性》中還有一個學習的秘訣是,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最好有意識的間隔一段時間,就是拉長學習周期,讓這個潛在的心裡表徵慢慢被強化,在腦海裡變成一種心智模型。

醫學人員也做過一組實驗,對兩組醫生進行毛細血管的縫合培訓,一組是一次連續把課程培訓完,一組是一周培訓一個課時,結果表明第二組對知識掌握的更好,縫合完成率更好。

任何一個新知識的學習,在你的大腦裡都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看完書後就忘了?」,這很正常,試想你去一個新地方,你會去一次就記住所有的地方,知道所有的路怎麼走嗎?看書也一樣,你要及時檢索學到了什麼,再去加強鞏固,而不僅僅是在腦海裡把知識存儲下來,只有打造成心智模型,不斷舉一反三,才能學會知識的遷移。

相關焦點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然後,有人說,這只是白費力氣,一遍遍重複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這真是讓我們大吃一驚。《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
  • 《認知天性》:記憶力差學習低效?你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
    《認知天性》這本書集合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在腦神經科學方面近10年的權威研究,告訴我們:智力可以通過訓練提升,你的學習沒有效果只是因為方法不對。1, 關於記憶的3個誤區1,記性好是天生的聰明記憶力好通常是評判聰明的一大標準。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社交的天性,看到小紅點就不能自拔,解密為什麼我們要刷朋友圈?
    今天,我想要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內一本有趣的科普著作《社交天性》。這本書的作者馬修·利伯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創始人。或許你會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費大量的精力在網上免費答題為別人解惑,而不是把相應的精力用於更能賺錢的事業上去呢?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稍有思考,或許會給出「因為答題者希望通過答題獲得別人認可」這樣的答案。沒錯,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的天性,網際網路則為我們提供了獲取認可的便利。
  •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一——永遠不要停止思考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浩文教兒子自救的場景:馬飛跟爸爸走丟了,不巧又陷入了洪水中,洪峰即將來了,馬浩文不顧自身安全,拿著喇叭,拼盡全力向不知是否還活著的兒子喊:「馬飛,我是爸爸,如果你能聽見我說話,看看你身邊有什麼可以利用的東西,想辦法,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出來的!」馬飛的身邊有一座房子,他把木板拆下來做成船底,再找到一個手電筒,好讓安全人員一眼就可以看見他,馬上把他救了上來。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直到最近看到這本書--《認知覺醒》,一下子覺得醍醐灌頂,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之前根本不認識作者是誰,只是看到書名就習慣性選擇了這本書,看書前的期望也不是很高。然而,看完作者的自序,就有趕快讀完這本書的欲望,因為作者3年前也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如今他出了書,還通過公眾號文章解決不少人的困惑。我有預感:作者的成功可以複製。
  • 《認知天性》讓你輕鬆掌握學霸的學習方法
    當你讀完《認知天性》這本書,你就知道學霸為什麼比你厲害了,無非就是他們的學習方法跟你不同而已。這本書合適所有人讀,講的是如何才能把知識記得牢固,因為「萬千智慧始於記憶」,只有記憶作為基礎,你才能靈活運用你所學到的所有的知識。
  • 這本書可以給你答案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外星人模仿人類,教訓人類那一段:外星人模仿人類喝酒,讓沈騰騎自行車,讓黃渤給他倒酒,舉手投足間看到的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搞笑的主要原因。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外星人能夠模仿人類?其實,我們都知道,模仿,是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天性,影片中的外星人設定的原型也是猴子,他的模仿行為應該說是天性。
  • 關於財富的12次認知升級:重新理解財富,停止無效的努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定義對嗎?  你可能會說:「對啊,這沒有問題啊,我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裡看到過,書裡就是這麼說的!」  確實,這樣的解釋不能說不對,但,它沒有意義!  什麼意思?  因為聽了這個概念之後,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才能實現財富自由。    怎麼才能賺很多錢?
  • 蔡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對行為上癮的認知,決定了是否能過好這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甚至在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時候,還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個笨蛋,為什麼拿得起,卻放不下,戰勝不了自己內心的「小惡魔」。直到我遇到《行為上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 《社交天性》導讀
    「在我讀過的眾多心理科普讀物中,這本書是極為少有的將最前沿的神經科學研究講解得如此通俗易懂的書籍,而且作者的語言風趣幽默、敘事條理清晰、結構扣人心弦,是難得一見的絕佳心理讀物。願你能細細品讀此書,了解人類神奇有趣的「社交天性」。
  • 認知決定差距:能看透這個真相,就稱得上「有智慧」的人
    一類人會迅速適應新崗位的工作要求,不斷進步;另一類人雖然看起來也很努力,但用了很長時間,依然無法掌握工作要領,最後只能被淘汰。後者面對失敗,給出理由往往是:「這項工作並不適合我」,或者「老闆的要求太離譜了」。
  • 認知治療創始人都沒能解決的問題,來這找答案
    「如果博士無法畢業那往後的路怎麼走,我一切都完了——」這些話你讀起來可似曾相識?沒錯,它們可能就是某一天你對自己的概括,你也一定能感受到這些話所含語氣的不合理意味,它們分別是「過分概括化」、「絕對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極」。
  • 這是人的三大天性
    「懶」是人的三大天性之一,許多人都嚮往安逸舒適的環境。殊不知,一個人安逸舒適過了頭,就會把自己廢了。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感觸:能站著絕不動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偷懶就偷懶,不會努力把工作做好,說好的早起讀書、跑步,結果只是瘋狂了幾天,就沒有了身影。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 堪比丹·布朗的小說
    ……  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與他人合作,到如何幫助孩子高效學習、如何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你要的答案都在這裡!如果你細讀此書,你會發現這是一本兼具科學性和通俗性的讀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讀者不僅可以從中了解研究者們如何通過實證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神經基礎,還可以藉助本書的內容幫助自己更為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從事社交活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進而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 《認知覺醒》|學會這3點,從此不再是寫作小白
    在時間的單行線上,你能為孩子留下什麼?從前車馬慢,還能用書信傳遞溫暖,現如今時代發展,在信息的洪流下,親子間的愛也被時間帶走,什麼都沒留下。2017年的某一天,36歲的周嶺突發夢想:能否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加以整理,修訂成書送給自己的女兒周子琪?正是因為有了周嶺的奇思妙想,我才有幸讀到認知覺醒這本書。
  • 方向錯了,努力白費,正視這3個現實,不做無謂的努力
    這就是我曾經生活的常態。意識到自己的懊悔後,我會立刻坐在書桌前,為自己規劃詳細的時間安排,甚至精確到了每分鐘應該幹什麼。但實際上,這些計劃並不會持續幾天,我就又變回了原來的狀態,又重新進入了惴惴不安的狀態。後來我發現時間根本不可能被管理,如果沒有正確的前行方向,沒有對現實清醒的認知,你越用力,成功就離你越遠。
  • 《怕死》這本書說,怕死就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今天咱們說的書叫《怕死》,有意思吧,本書作者認為,怕死就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奇怪,怕死怎麼會驅動我們的行為呢?這就得回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了,這本書的三位作者當時還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的博士生,他們相識,就是因為他們都對人類行為背後的根本動機感興趣。
  •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五——「錯誤」也精彩
    提到西方的節日,可能我們最先想到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還有一些節日,你聽過嗎?「錯誤節」、「失敗節」,為什麼要開這樣的節日呢?原因在於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法國巴黎為了教導學齡兒童,開展了「錯誤節」的活動。
  • 閱讀128本書後推薦這12本,讓你每月有書可讀
    回顧2020年,這一年一共讀了128本書,年初制定的閱讀100本的目標是已達成,這裡面個人成長類和思維類的書籍的比較多。今天從這128本裡篩選出了12本書籍,結合2021年的月份,做了一個閱讀計劃,按此計劃,每月一本,一年的閱讀量至少也能達到1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