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圈裡流行一句話:「不要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著你演戲」。有很多人越努力越焦慮,明明書讀了很多遍,為什麼考試還考不好?明明看了那麼多書,和別人聊天的時候「金句」怎麼一句也想不起來?明明加班加點的工作,為什麼工資還漲不上去?
這是無效努力嗎?不用回答也知道,任何沒有結果的努力都是「看起來很努力」。我們的工作、學習或者做的其他事情,只要做了,都是需要一個結果的。比如看書,如果你在書本上劃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會去記它了。工作中也是,我們總是傾向於做那些簡單的、不太費腦筋的事情,表面上看每天都很忙、很辛苦,實則沒有長進。
科學家曾做了一個對比試驗,分別讓兩組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學員投沙包,考核目標是兩組學員站在離竹筐3米的地方往裡投沙包,哪個組投的多就算哪個組贏。一組學員就站在3米定點的地方一直練習,二組學員在兩米的,四米的地方投,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這個實驗組總共練了12周!比賽結果如何呢?第二組學員獲勝了!
可能有人會對這個結果質疑,第一組學員是按標準訓練的,為什麼不是第一組學員?因為第一組學員一直站在三米的地方投,練不了多久就會覺得自己百發百中,沒有挑戰就疲勞了,而第二組學員在不斷變換位置的投沙包中有所反饋,有所修正,長時間訓練對距離產生了很敏感的反應。
第一組學員被感覺蒙蔽了頭腦,第二組學員通過不斷精進取得成功,這就是《認知天性》這本書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不要去做沒有挑戰的重複性工作,要去做讓你感覺痛苦的、大腦迴避去做的正確事。比如讀書,對於一本書不要一直讀,反覆讀,正確的方式是讀一遍之後,就可以合上書,在自己腦海中想想這本書講了什麼,能畫出思維導圖效果更好,每讀一遍後在大腦裡檢索一遍內容,這樣讀書會記得又快又好。檢索是一個讓大腦感到痛苦的過程,有的人刻意迴避掉這種痛苦,這就是會「事倍功半」的原因。
《認知天性》中還有一個學習的秘訣是,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最好有意識的間隔一段時間,就是拉長學習周期,讓這個潛在的心裡表徵慢慢被強化,在腦海裡變成一種心智模型。
醫學人員也做過一組實驗,對兩組醫生進行毛細血管的縫合培訓,一組是一次連續把課程培訓完,一組是一周培訓一個課時,結果表明第二組對知識掌握的更好,縫合完成率更好。
任何一個新知識的學習,在你的大腦裡都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有人問我:「為什麼我看完書後就忘了?」,這很正常,試想你去一個新地方,你會去一次就記住所有的地方,知道所有的路怎麼走嗎?看書也一樣,你要及時檢索學到了什麼,再去加強鞏固,而不僅僅是在腦海裡把知識存儲下來,只有打造成心智模型,不斷舉一反三,才能學會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