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這本書說,怕死就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2021-01-10 大劉說歷史

今天咱們說的書叫《怕死》,有意思吧,本書作者認為,怕死就是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奇怪,怕死怎麼會驅動我們的行為呢?這就得回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了,這本書的三位作者當時還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的博士生,他們相識,就是因為他們都對人類行為背後的根本動機感興趣。他們總結出,人類行為有兩個基本的傾向:第一,人會拼命維護自尊,第二,人會強烈維護自己所在的這個群體的優越性。從人類複雜的行為中,總結出這兩個基本傾向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他們三位還不滿意。他們覺得一定有一個更本質的原因可以來解釋這兩個傾向,找到了這個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人類行為根本的驅動力。於是,他們綜合了人類學、考古學和精神分析等等領域關於死亡的研究以後,終於發現,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是怕死,就是這背後的原因。因為怕死,我們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心理機制,用自尊和文化世界觀來管理對於死亡的恐懼,而這兩種心理機制又會反過來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這個理論如果只是用傳統的方法來論證,總會讓人有點懷疑。這三位心理學家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就根本沒人認可他們,更沒有人願意出版他們的研究成果。所以,他們在30年間進行了500多次實驗,驗證了這個理論的合理性。《怕死》這本書,就是他們實驗成果和思考的總結。

我們先說第一點,怕死是人類的本能,人類發展出了管理死亡恐懼的兩種心理機制,分別是自尊心和文化世界觀。

作者認為,所有動物都有求生的本能,變色龍的皮膚根據環境變色,薔薇用刺保護自己,松鼠在寒冬將至前貯備果實,這些都是求生本能在基因中的表現。大自然中的種種生命為了避免死亡,窮盡了各種方式。這種努力也在進化過程中,塑造了動物的外形和生活習慣。但是人類不太一樣,人類大腦的進化帶來了兩種特別重要的心智能力,一種是高度的自我意識,另外一種是從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角度思考的能力。目前只有人類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存在於某一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跟松鼠、變色龍等動物不同的是,我們在選擇某個行動之前,會結合過去和未來,仔細思考當前的處境。

這兩種能力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知道有一天我們終將不在。即便我們能夠躲避種種意外或者疾病,最終也會因為自然衰老而死去。這就讓人類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我們也有本能的求生欲,另一方面,我們又聰明地意識到,這種求生的努力最後總會失敗。所以人類自有意識起,對於死亡就會感到無能為力,所以會有恐懼感。人只要感受到致命的威脅,比如,遭遇高速行駛的失控車輛、持刀的歹徒、飛機劇烈震蕩時,恐懼感就會把我們吞噬,我們會本能得搏鬥、逃離和恐慌。對於人類來說,最可怕的悲劇是,在致命的危險消失後,我們依然有恐懼感。這種意識可能會將我們置於永久的恐懼中。比如說,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很多人親眼目睹自己的親人遭遇不幸,長時間陷於恐懼之中不能自拔。

不過幸運的是,人類是高智商的物種,為了避免時時刻刻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我們也發展出了管理這種恐懼的能力。剛才我們講到,有兩種心理機制,就是我們發展出來應對死亡恐懼的。一種是文化世界觀,另一種是自尊。我們下面分別來說說這兩種心理學機制是怎麼回事。

在所有的人類文明中,都有解釋死亡的創世神話或宗教信仰,它們都屬於文化世界觀。比如,有些傳說或教義讓人相信死後靈魂會升天或者轉世,他們的生命會以其他的形式存在。舉個具體的例子,美國新墨西哥州印第安人的特瓦族人就認為,他們的祖先和神靈、動物一起住在北方桑迪湖下面,他們永遠不會死亡。特瓦族人在兩位首領的帶領下,來到了湖上,並沿著格蘭德河兩岸修建了住所,每年他們都會回到湖邊及周圍的山上做朝拜,舉行儀式,這樣死後就能回到神靈身邊,快樂地生活在「永遠有蟬鳴」的地方。這就是屬於特瓦族人的神話,這些神話「教導」著部族的人們如何獲得永生。

用文化世界觀來應對死亡,是有生物學理論基礎的。生物學家指出,因為死亡產生的恐懼,會讓人的進化進入死胡同。這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原始人不能突破對死亡的恐懼,就不太可能冒險去狩獵,不會為了爭奪伴侶而競爭,也會不願意照顧後代。於是,我們的祖先跨出了極具適應性、獨創性和想像力的一步。他們創造了超自然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死亡並非不可避免,也並非不可改變。早期的人類虛構了最令人折服的故事,最好地應對了對於死亡的恐懼,人類才能順利的生存、繁衍。這些超自然的解釋,是各個文明文化世界觀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認為,這種用解釋死亡,甚至製造永生來應對死亡的方式,一直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對於個體來說,只要堅守某種宗教和文化的信仰,你就可以感覺到生活是有秩序的。換句話說,只要依附在有著共同文化世界觀的社會中,融入它並且守衛它,你就能得到克服死亡恐懼的方法。

下面我們來說說應對死亡恐懼的第二個心理機制,自尊。我們做那些能提高自尊的事情,就是在感受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努力去維護人生的價值感,本質上是用自尊去抵抗死亡。司馬遷說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個輕和重就是講的個人生命的意義。當我們覺得生命有價值有意義,就不會焦慮於生或死的問題。

古今中外,每個民族都有不同衡量個人生命價值的辦法。對遊牧民族來說,誰的馬術高超或者誰打獵打得好,誰就是有價值的,他就是部落英雄,就會被大家尊重。在古代中國,能考取功名的人才是人人羨慕的好男兒,所以讀四書五經,懸梁刺股也不在乎。雖然標準不一樣,但是大家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道路。追求價值讓我們獲得自尊,也保護著我們,就算死亡的恐懼暗流湧動,我們也會充實的過好每一天。因為獲得自尊感會讓我們相信,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我們不僅是一個最終只能等待毀滅的肉體而已。

總之,堅信正確的世界觀,確立生命的價值。這兩個心理機制齊頭並進,能讓我們應對可怕的死亡。作者提出這套理論,融合了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很多觀點,它指出了文化共同體、集體生活還有宗教傳統對人類的重要作用。(未完待續)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相關焦點

  • 中國最不怕死的四個省,東南西北各一個,都是硬骨頭!
    第一個,江浙地區有人說,江浙地區人文柔軟,一遇外敵,就會投降。其實,這是對江浙不了解。客觀的說,江浙地區之人,不僅武力抵抗強烈,文人抵抗更強烈!關於文人抵抗,比如14歲抗清16歲就義的夏完淳,上海男人,父親師傅都是抗清而死!
  • 古人常說:「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如果到了鄉間荒野,同樣有「不是嗟來之食」的說法,說是有個人餓得快要死了,有人就遞給他一碗粥和食物讓他吃,但是那人卻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最終他因為不吃飯而餓死了,這種事放到現在似乎也太離譜了,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現在豬肉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朋友聚會,豬肉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豬真的不怕死嗎?還是豬,有什麼秘密武器?
  • 子淵獨家談歷史:為什麼明朝大臣都不怕死?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氣節,換句話說就是不怕死,敢於向皇上死諫。看過《萬曆十五年》的都知道,書中的海瑞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抬著棺材上諫書,被史家稱為「批逆鱗」。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明朝大臣這種不怕死的精神呢?在子淵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越老越怕死的心理原因
    核心提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於是,想盡辦法遠離疾病,也成了中老年人迫切追求的事。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
  • 這種老鼠最怕死,卻有30萬隻突然自殺!專家說其原因,讓人反思!
    膽小如鼠,這個成語最形象不過的了,說膽小的人就如同老鼠一樣。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老鼠是非常膽小的動物。這種老鼠最怕死,卻有30萬隻突然自殺!專家說其原因,讓人反思!老鼠本來就是非常膽小的動物,這一種老鼠,可以說是老鼠中最膽小的老鼠,它們遠離人群居住的地方,從不敢靠近人的住所房子,然而,就是老鼠之中這一種最膽小的老鼠,卻接近30萬隻集體自殺了!這種場景可謂是非常悲壯!當時首先發現這一種情況的當地居民,對此可謂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專家聽聞此情況後,開始也覺得非常驚訝,馬上就來到案發地方調查處理。
  • 這屆「怕死」的年輕人戴上了智能手錶
    當「怕死」的年輕人戴上智能手錶2015年,第一代Apple Watch在國內流行。很大程度上,Apple Watch的火爆要歸結於年輕人對科技時尚的追求。「我現在使用智能手錶主要就是用於運動管理和健康監測。」在深圳南山科技園上班的年輕白領小婷表示,自己從上學開始便一直有戴手錶的習慣。今年年初,剛畢業的她花了兩千多元購買了一款智能手錶,入手雖有猶豫,但其中的健康監測功能還是讓她收穫意外的驚喜。
  • 專家:並非不怕死,是喝了這種涼茶
    在北歐的歷史中,維京戰士的名字經常被人提及,而這群人被證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在1880年的時候,人們發現了一座維京人的墓穴,在裡面發現了鎧甲、劍、斧頭、槍矛還有一些頭盔。科學家表示:他們並非是不怕死,而是喝了涼茶?在北歐神話中,戰士們的鬥爭意識非常強烈,為了捍衛戰鬥的尊嚴,可以拋棄生死。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自身的信仰和意志力支撐戰鬥,可以超越肉體上的疲憊,但是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科學家認為,這些維京狂戰士在戰鬥的時候十分勇猛,可是過了幾個小時之後,身體上就出現了疲態,需要休息好幾天才能緩和過來。
  • 李煜被俘後一開始怕死,後來卻一心想死,寫下一首詞,哀絕悲壯
    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麼活。每個人的生存都是一場最精彩的戰鬥,可這句話對於千古詞帝李煜而言,咀嚼出來的滋味會更加濃鬱。在亡國之前,李煜與宋太祖進行過多方妥協。首先是自降身段奉宋為正朔,白銀、鳳茶、酒器大把大把地送;其次是降制示尊,去除唐號,降標改制。
  • 霍金生前曾揭發宗教天堂真相,他:怕死人的童話故事
    2011年,霍金曾接受《衛報》採訪,他說天堂是怕死之人所編的,人腦就像一臺電腦,當零件出現問題失效就會停止,人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會停止一切運作。難道壞掉的電腦還會去天堂嗎?天堂只是個害怕黑暗的人想像出來的童話故事罷了。」
  • 有個不怕死的外國人登頂後,發現了秘密
    有個不怕死的外國人登頂後,發現了秘密 埃及金字塔,相傳是古埃及法老王的陵墓,但是考古學家從沒有在金字塔中找到過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主要流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面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四錐體),是古代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 專家:不怕死就來
    說起黑人,相信大家對他們很是熟悉,似乎全世界都有黑人,連很多其實他們的西方國家他們都敢經常出沒,更別說是亞洲國家了,以前家裡的父母看到黑人還要盯著看好幾眼,如今已經見慣不慣,都習慣了他們的存在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全世界都有黑人,唯獨俄羅斯他們不敢去,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調戲整個動物界,不怕死的烏鴉,為何這麼流氓
    一說到烏鴉,你想到了什麼呢?不祥之鳥,這是對烏鴉的普遍看法,因為其通體黑羽,叫聲悽厲,喜歡吃腐肉。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烏鴉是兇鳥,"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的說法,因此遭人厭惡。小編認為這看法是有偏見的,我們不能以貌取鴉。
  • 人為什麼會怕死?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人為什麼會怕死?是因為對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一般人覺得,人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個「什麼都沒有」,還的確是挺讓人恐懼的。你的物質身體,就是這張白紙上的一個小點。甚至宇宙萬物,也只是這張無邊際的白紙上的一些很小、很小的點。我們的身體死亡之後,我們的意識與真我合一。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的目的,就是來體驗。
  • 當地人:不怕死你可以試試
    沙漠是人類文明的禁地,從古至今很少有文明能在沙漠之中生存。這是因為沙漠中的水資源非常少,並且不適宜種植,即使在處於沙漠中的國家也都是在綠洲區域定居的。但是沙漠真的就是一片荒蕪,寸草不生嗎?也並不是,有很多生命力頑強的植物是可以在沙漠中生產的。
  • 真不怕死!德國「蜘蛛人」徒手爬上海金茂大廈(組圖)(1/12)
    真不怕死!今年二月,他和另外兩位愛好極限運動的夥伴共同拍攝了這組照片。
  • 如果你不怕死,就去工地撒糖玩
    它就是我們家裡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今天的主題——白糖,也被稱為「水泥終結者」。二戰期間,法國的抵抗運動人士就曾經偷偷摸摸地在德國水泥中攪拌白糖,給德國的軍事建築和稀泥。1989年,法國的反政府主義者也曾經用這招妨礙政府在法國南部修建監獄。他們用千分之一的比例在水泥中加入白糖。
  • 曉食|愛的愛死,怕的怕死,杭州罕見的潮汕蛇味館悄悄開業
    於是,就是就從老家帶來了專業做蛇十幾年的廚師,開了這家蛇味館。潮汕的師傅做蛇真的很有一套,整條蛇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蛇筋可以涮著吃,也可以剁碎做成蛇筋丸。在這裡吃蛇肉火鍋,鍋底和調料都是免費。火鍋的湯底是用老母雞加蛇骨熬成。涮好的蛇肉可以蘸店裡特別調製的黃豆醬,也可以配老虎菜。老虎菜在阿彬的老家很受歡迎,它既可以當調料,也是一道好吃的冷菜。
  • 鱷魚竟爬到陸地上搶獅群獵物,真的不怕死嗎?還是有絕招?
    鱷魚竟爬到陸地上搶獅群獵物,真的不怕死嗎?還是有絕招?鱷魚憑藉著死亡翻滾這個絕技,在自然界中也是小有名氣,不少前來河邊喝水的動物都曾被獵殺,可是鱷魚也不能老是等待著獵物自己送上門。鱷魚絲毫沒有理會獅子,將爪子伸向獵物,此時的獅子直接抬手就是一巴掌,但是鱷魚還是不管不顧的吃食,看來它是太餓了,旁邊的獅子也是不樂意了,衝這鱷魚就揮起了小拳拳。鱷魚無奈地張開了血盆大口,不就是吃你點東西嗎,此時的獅子被嚇得不敢動,要知道鱷魚的實力可是相當強勁的,獅子幾乎沒有戰勝鱷魚的時候,這不一條鱷魚正在岸邊玩耍。
  • 每次演習都在練"如何逃跑" 蔡英文挨批比任何人都怕死
    (臺灣「中時」報系資料圖)中國臺灣網8月5日訊 今年2月間,臺軍進行所謂「萬鈞計劃」演練,模擬用黑鷹直升機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危難的時候安全「撤離」 ,此舉遭到島內輿論批評稱,蔡英文當局不好好經營執政,反思對外政策,反而開始演練自己怎樣逃跑,這如何能讓臺灣民眾安心?時隔半年不到,島內「政軍兵推」由於昨天(4日)登場,模擬正、副領導人車隊遭襲,海軍陸戰隊前往「救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