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2020-12-06 鄉土鄉人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古人總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為了一些小事,他們總能做到「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就像很多文臣都敢在大殿上怒罵皇帝,好像巴不得被皇帝賜死一樣,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了,而皇帝往往拿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

如果到了鄉間荒野,同樣有「不是嗟來之食」的說法,說是有個人餓得快要死了,有人就遞給他一碗粥和食物讓他吃,但是那人卻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最終他因為不吃飯而餓死了,這種事放到現在似乎也太離譜了,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說實話,古時候有很多人真的是不怕死的,就像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那位,只是因為施捨者的語氣帶有侮辱性,因此他寧可餓死也不吃施捨的食物,雖然說這是有骨氣,但這樣被餓死是不是也太誇張了?現在人是很難理解的。

古人為何不怕死?

第一:教育的影響

以前人們經常會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古人對氣節和尊嚴看得很重,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在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寧可選擇犧牲自己,也不會被人看不起。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也有一些不在乎這一切的人,而這種人在古時是很難立足的。

這也是很多文人在朝堂上什麼都不怕,也就是所謂的「文死諫,武死戰」,意思是指文臣應當冒著殺頭的危險向皇帝直言進諫,而武將則應該在戰場上拼死決戰,馬革裹屍方可還。因此在以前,文臣如果能因為直言進諫而被處死,就會覺得自己從此流芳百世,是很光榮的事情,因此他們是真的不怕被皇帝殺。而武將更是見慣了戰爭的殘酷,更不怕,如果一個武將病死在家中,那才是最大的恥辱。

第二:思想的影響

以前人都比較迷信,人們覺得人死之後並不是一切都沒了,而是會來到另一個世界,比如天堂或者地獄,以另一種形態存在。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有些人被砍頭之前,還要大喊:「頭掉了不過碗大的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之類的豪言壯語。這句話也是古人對死亡的一種理解,也就是「死既是生」,所以很多人死前都依然很坦然,這也是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一種束縛。

第三:環境的影響

以前人們普遍生活都很艱難,特別是普通老百姓,不僅經常餓著肚子給地主家幹活,還經常受氣挨罵,甚至還會被一些有錢人買來買去,就像買牲口一樣簡單。在這種毫無快樂而言的生活中,無數人早已生無所戀,還不如重來一次,或許還可以有所改變。所謂的重來一次就是重新去投胎碰運氣。

因此「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這句話放到現在好像是笑話,但是在以前,還是很有道理的。不過還有一句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很多人覺得這兩句有衝突,其實「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並不是說怕死,而是要留著有用之身,死的要有價值,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才是古人對人生的理解。

相關焦點

  •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
    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難道豬真不怕死?很多人都誤會了!現在豬肉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朋友聚會,豬肉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硬菜,老人常說豬是蛇的剋星,豬真的不怕死嗎?還是豬,有什麼秘密武器?
  • 中國真的沒有死亡教育嗎?從10首詩中看古人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
    在常態的意識裡,死亡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談,「死」這個字眼,實在忌諱,因為這種不接受,恐懼、忐忑、慌張……接踵而至。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由此,很多人認為漢文化裡完全沒有死亡教育,我們都逃避死亡這個話題。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艾草、萱草、屈軼草、蓍草,古人說它們都不簡單
    有人說黃花菜也是萱草,我是非常贊同的。我們吃黃花菜時通常要晾曬之後再吃,與雞蛋同炒口感很不錯的。祖先們很早就中意萱草,吃萱草感覺很快樂,所以也叫萱草為忘憂草。遊子要遠行,回首母親的關切目光,總有些不忍,就在家中庭院邊種下萱草。我猜想萱草花形漂亮,母親們絕不忍心吃掉它們,看著這些萱草會依稀想起遠行兒女的年少芳華。有一首古詩情真意切: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譁。
  • 常說古人寒窗苦讀,那古人在上學時比現在累嗎?
    前言:上學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事情,至於現在我們上學時累不累,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各種學科、各種考試繁多,不過上學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辛苦是理所當然的,畢竟付出才能有回報。那古人的上學是怎樣的?古人的科舉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之一,古代時天下的學子們都為了能夠中舉孜孜不倦的努力著,常常聽到古人寒窗苦讀,最終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事情,那古人「寒窗苦讀」累嗎?
  • 古人拿到銀子都會咬一口辨別真假?難道他們真的不嫌髒!
    古人說,身帶銀健康富貴會相伴,這不僅因為它的貴重金屬,醫學上,它比黃金對人體健康的效能還要高。 相信大家都看過古裝劇,裡面的大俠去客棧吃飯,酒足飯飽之後就會掏出一錠銀子,老闆娘笑眯眯地接過銀子就在嘴裡咬一口。迅速看一眼後,又趕緊收起來笑著說:「得嘞,客官,您慢走!」這一單生意就算是做成了。
  • 華為:寧可向前一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
    這句宣傳語就是:寧可向前一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其實,自從公司成立以來,每一次面臨困境,華為都挺了過來,而且最終會浴火重生,變得更加強大。初創時的華為,啟動資金只有2.1萬元,條件非常艱苦;而且當時任正非已經四十多歲,窮困潦倒,根本不具備創業的條件,但是他硬是挺過來了,帶領大家走出第一步。
  • 古人常吃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滅絕?真相令人難以置信
    近期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為了不給社會添麻煩,我們不得不駐守在家!這場疫戰,源於野生動物,很多人可能與筆者一樣想不通,古人常吃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滅絕?難道他們有什麼特殊技能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因為古人寧去「荒墳」,也不去「古廟」
    因為古人寧去「荒墳」,也不去「古廟」 有許多的仙俠類影視劇會出現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一個書生在上京趕考的過程中,太晚就在一間破敗的古廟裡露宿。雖然這樣的情節我們看起來也是比較合常理的,但事實上在古代,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因為在中國的古代,古人們寧可睡在荒墳地裡也不會選擇去古廟。為什麼古人會有這樣的一個講究,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地窖冬暖夏涼,為何古人寧可凍死野外,卻不地洞避寒?
    因為地面太熱或者太冷,就給剛剛進入地窖的人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和地面相反,所以才有「冬暖夏涼」之說。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讓空氣流動。如果一個地洞,兩頭裝著送排風抽送,那溫度很快也就和地面差不多。在泥土熱傳介穩定的情況下,空氣流動就成為了保暖的重要因素。只有空氣不流動,才能真正保持溫度不變。
  • 俗語:就怕立冬一日晴,古人為何這樣說?暖冬不好嗎?
    俗語:就怕立冬一日晴,古人為何這樣說?暖冬不好嗎?文/小劉歷史解析寒風呼嘯,陰雨綿綿,轉眼冬季已經來臨,前幾天還下了一場小雪,古人管真正意義上的冬天為冬至,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討論下這個立冬,關於這個立冬,古人有著很多的說法,比如有句俗語就是這麼說的:就怕立冬一日晴。小編在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有點難以理解,那古人為何這樣說呢?暖冬難道不好嗎?
  •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常說的這句俗語有科學依據嗎?
    不得不說,古代老百姓創造出來的這些諺語或俗語,簡單直白,同樣也包含道理,所謂"話糙理不糙"。這些經驗也是可供後人參考和學習的。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在古時,也是頗有講究的。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什麼道理呢?
  •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太歲,作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名詞,通常表示一年的時間,以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在《爾雅·釋天》一書當中對其有過明確的表示。然而在日常生活當中,老人們常說「犯太歲」,這裡的太歲又是指什麼呢?為何可以影響古人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首先從天文學名詞上來說,在遠古時期,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表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天皇是創製了歲星名,用「歲」來表示一年。因為當時天文學的不發達,大家對於天上的東西都會習慣性的神話,因此太歲神也就誕生了。
  •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常說的這句老話有科學依據嗎?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不像如今凡事都要講究科學,在古時,"科學"一詞還沒有出現,人們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 一種會「飛」的飛鼠,外號暴斃王,古人眼中學藝不精的代表!
    難道老鼠也會飛? 其實這飛鼠說的就是鼯鼠,也叫飛虎,是松鼠科下的一個族。鼯鼠是雜食性的動物,體長約25釐米,尾巴幾乎與身體等長。當它不開飛膜時,外形類似松鼠。 鼯鼠在古代人眼中有著多種本領,但卻是學藝不精的代表,常說技多不壓身,但鼯鼠能飛卻飛不上屋子,能爬樹卻爬不到樹頂,能遊泳卻不能渡過深水,能打洞卻不能掩護身體,能跑卻跑不過人,古人對它的評價就是:五技而窮。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兩句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在90年代的中國社會,存在著大量依靠算命、佔卜為生的所謂先生。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這些年,隨著95後、00後的成長,算命這個行業越發的沒有市場,最終基本上成為了遙遠的歷史。在過去,算命先生時常提起這樣的一句話: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
  • 古人講:「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比較相信天命,當時人們對於自然界的了解程度不高,因此認知也有局限性。古人的很多觀點都缺乏科學依據,這些觀點大多與封建迷信有關。比如古人在生男生女這個問題上就有這樣的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
  • 中國古人真的缺乏科學精神嗎?純屬誤解
    從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問類似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為什麼中國古人缺乏科學精神,他們還認為相比歐美白人,現在的中國人依然缺乏科學精神。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古人真的缺乏科學精神嗎?
  • 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可寶寶為什麼也喜歡穿反鞋?難道是返祖現象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只要是孩子自己穿鞋子,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把鞋穿反的,儘管糾正了孩子很多遍,可下次穿還是分不清左右,為什麼寶寶總是穿反鞋呢?真的是寶寶太笨了嗎?說到「孩子穿鞋左右不分」,其實古人穿鞋也是「左右不分」的。當然,此「左右不分」非彼「左右不分」,古代是直接「鞋子不分左右腳」,而不是穿鞋時左右不分。我們都知道,在遠古時期人類是不穿鞋子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們才研究出了鞋子。
  • 常聽人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
    天下老話萬萬千,像耳熟能詳的有: 1、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4、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等等,太多了。數不勝數,這樣看起來,咱們老祖宗們更是蘊含著大智慧。
  • 動輒八九尺,史書描述的「高個子」古人真的有那麼高嗎?
    除去古人基因突變以外,一個古代人長到2.6的水平,確實是有點唐突,先不說古代的農作物有沒有現在全,營養跟不跟得上。就拿以前說,戰國時代的平均身高差不多是165左右,農家百姓能吃飽飯就好,哪管高不高呢。但鄒忌一個人就長到2.6,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現代科技和醫學是經歷了幾千年的積累和經驗走過來的,莫非古代比現在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