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古人總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為了一些小事,他們總能做到「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就像很多文臣都敢在大殿上怒罵皇帝,好像巴不得被皇帝賜死一樣,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了,而皇帝往往拿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
如果到了鄉間荒野,同樣有「不是嗟來之食」的說法,說是有個人餓得快要死了,有人就遞給他一碗粥和食物讓他吃,但是那人卻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最終他因為不吃飯而餓死了,這種事放到現在似乎也太離譜了,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說實話,古時候有很多人真的是不怕死的,就像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那位,只是因為施捨者的語氣帶有侮辱性,因此他寧可餓死也不吃施捨的食物,雖然說這是有骨氣,但這樣被餓死是不是也太誇張了?現在人是很難理解的。
古人為何不怕死?
第一:教育的影響
以前人們經常會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古人對氣節和尊嚴看得很重,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在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寧可選擇犧牲自己,也不會被人看不起。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也有一些不在乎這一切的人,而這種人在古時是很難立足的。
這也是很多文人在朝堂上什麼都不怕,也就是所謂的「文死諫,武死戰」,意思是指文臣應當冒著殺頭的危險向皇帝直言進諫,而武將則應該在戰場上拼死決戰,馬革裹屍方可還。因此在以前,文臣如果能因為直言進諫而被處死,就會覺得自己從此流芳百世,是很光榮的事情,因此他們是真的不怕被皇帝殺。而武將更是見慣了戰爭的殘酷,更不怕,如果一個武將病死在家中,那才是最大的恥辱。
第二:思想的影響
以前人都比較迷信,人們覺得人死之後並不是一切都沒了,而是會來到另一個世界,比如天堂或者地獄,以另一種形態存在。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有些人被砍頭之前,還要大喊:「頭掉了不過碗大的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之類的豪言壯語。這句話也是古人對死亡的一種理解,也就是「死既是生」,所以很多人死前都依然很坦然,這也是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一種束縛。
第三:環境的影響
以前人們普遍生活都很艱難,特別是普通老百姓,不僅經常餓著肚子給地主家幹活,還經常受氣挨罵,甚至還會被一些有錢人買來買去,就像買牲口一樣簡單。在這種毫無快樂而言的生活中,無數人早已生無所戀,還不如重來一次,或許還可以有所改變。所謂的重來一次就是重新去投胎碰運氣。
因此「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這句話放到現在好像是笑話,但是在以前,還是很有道理的。不過還有一句叫「大丈夫能屈能伸」,很多人覺得這兩句有衝突,其實「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並不是說怕死,而是要留著有用之身,死的要有價值,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才是古人對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