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沒有死亡教育嗎?從10首詩中看古人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

2021-01-08 善品堂藏書

提起死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敬畏。在常態的意識裡,死亡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談,「死」這個字眼,實在忌諱,因為這種不接受,恐懼、忐忑、慌張……接踵而至。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

由此,很多人認為漢文化裡完全沒有死亡教育,我們都逃避死亡這個話題。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馬東在《奇葩說》總結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真是如此嗎?

《道德經》裡面有一句話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死亡觀: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人死了,但是人的名聲、精神、人格沒有在人世間消亡,這才是真正的長壽。不把生命物質的終點當成是終點,而是有更高的追求。

這和我們今天的死亡教育觀點不謀而合——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死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問題,因為它和我們每個生命息息相關。

詩詞是民族的瑰寶,亦是漢文化思想的精髓。那麼古人在詩詞中抒發了哪些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呢?

今天,就給諸公帶來中國歷史上十首關於「死」的思考之詩詞。

一、《赤壁賦》蘇軾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赤壁賦》裡,蘇軾借客之口談到了生命短暫的問題,但他沒有在對生命短暫的哀嘆之中一蹶不起,而是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生命,隱含著他的生命態度,即:不必對生命的流逝作無謂的哀嘆,而應該處在順境時「兼濟天下」,處在逆境時「獨善其身」,豁達、超脫地取「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是最好的生命方式。

二、《增廣賢文》

人生一世,草長一春。

黑髮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路逢險處須迴避,事到臨頭不自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用草木比喻人的一生,是指人的一生有得意榮華,也有失意的枯枝。生命是相對短暫的 ,如白駒過隙,人要珍惜當下的時光。

三、《蘭亭集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雖出生高門,為東晉名士,卻沒有像那些「名士」一樣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他在對「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生命短暫的哀嘆中懂得了人生要有憂患意識,認為人生在世要揚長避短,在有限的生命裡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四、《驅車上東門》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人死以後,每個人都「潛寐黃泉下」,縱然是歷經千年「千載永不寤」,卻再也無法醒來。而人的生命如此短暫,詩人不禁感慨,人的這一生就好像在這世界上寄宿一般,生命如何能比得上金石那樣堅固長壽?與其處心積慮得謀求長壽,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盡享人生之樂。

這首古詩是詩人在墓地對於人生所發出的感慨,也只有在這個地方,人們才能直面生死。明白了死的意義,才會明懂得如何生。

五、《擬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

李白在詩中抒發,天地既然是個旅館,活著的人住在其中,自然只是過客,而只有死去才能離開這個旅館,而歸於永恆,這樣就是歸人了。

六、《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這首詞中最亮眼的宋詞名句,當屬最後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雖然只有10個字,卻寫出了人生路途中的哲理韻味,寫出了人生的本質,那就是,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或走或停,就這樣慢慢走完人生徵途。

七、《將進酒》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你難道沒有看見嗎?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那一頭的白髮,早晨還是青絲到了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時就要盡情的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無酒空對皎潔的明月。

八、《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名留青史。

九、《楊柳枝》

春去春來春復春,寒暑來頻。

月生月盡月還新,又被老催人。

只見庭前千歲月,長在長存。

不見堂上百年人,盡總化微塵。

春去春來春復春,自然持久人生短暫,再長的人生也不過是驚鴻一瞥,在一瞬間逝去。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要學會珍惜當下,不虛度光陰。

十、《古詩十九首》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生命因為短暫,所以萬分珍貴,努力去活。過往都是雲煙,所以要及時釋懷得失,快樂生存。

相關焦點

  • 古人常說:「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古人總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為了一些小事,他們總能做到「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就像很多文臣都敢在大殿上怒罵皇帝,好像巴不得被皇帝賜死一樣,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了,而皇帝往往拿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
  • 《詩經》中的一首蜉蝣詩,讓人感悟生活的真諦
    在中國古代,蜉蝣是很多詩人描繪的對象,或讚美外形之華麗,或惋惜其生命之短暫。《詩經》中有一首專門描寫蜉蝣的詩,名為《國風.曹風.蜉蝣》,其文描寫了蜉蝣朝生暮死的脆弱和可悲。這首詩既嘆息蜉蝣生命之短暫,也間接抒發了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蜉蝣破土而出後,渺小而美麗,不吃不喝,在空中盡情飛舞,展示自己的美麗風採。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後,自己的人生軌跡也將結束。蜉蝣只有一天的生命令人惋惜,但一天的精彩的表現力卻讓人震撼無比。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文|諸神的恩寵死亡,是人類永恆的熱點話題。然而在中國,死亡卻成為人們最忌諱的話題之一。為了避免談論死亡,人們發明出「崩」、「薨」、「卒」、「歿」、「亡」、「故」等諸多關於死亡的字眼。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
  • 八首絕筆詩:看透人生,死又何懼!
    陶淵明一生自在,把生死看的格外透徹,這從他不慕功名,歸園田居就可以看出來,絕筆詩中「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是他一貫淡然的風格。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在科舉上幾經失利,遂不再科考,從此「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生性灑脫的唐伯虎一如陶淵明一樣看淡生死,一句「死歸地府又何妨」,何等灑脫,死亡似乎也不怎麼可怕了。
  • 霹靂布袋戲搬運古詩的6首詩號,雖然是搬運的,卻讓道友印象深刻
    而在眾多詩號中,有大量詩號是搬運自古人的詩詞。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有時候自創一個詩號還是直接搬運古人名句來得更舒服,用得也更貼切。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霹靂布袋戲搬運古詩的6首詩號,雖然是搬運的詩號,卻讓道友印象深刻。 第1首: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劉長卿一首充滿禪理的詩,去山中尋人不見,但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
    ,依舊還是沒有尋覓到道士的蹤影;如果對於一般人而言,可能會失落,會覺得很惆悵,但是詩人沒有表現出來,反而是在尋找中有所悟,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詩。我們從這首《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一詩中,便是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詩人興致勃勃,去到山中尋找道士,可是沒有找到,正是在這尋找之中突然詩人有所悟,把內心真實的感受,還有尋找時的心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詩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詩顯得很有深意。古人其實遠比我們更有智慧,哪怕是很細膩的事物,還有普通的心理變化,以及尋找人的過程中,也是有著他們對於人生的思考。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老去是不可避免的,而老了之後就不得不面對死亡了。連書聖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裡嘆息:「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為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
  •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可以這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讚歌。 古人為什麼對月亮情有獨鍾呢?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
  • 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入殮師
    而中國,則明顯的是樂生惡死,有人問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是專註解決活人的問題吧,把一個大問題輕巧的避開了,中國人提倡向死而生,連老了都要老當益壯,還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說到日本人的生死觀,卻是頗為奇特。
  • 感悟死亡和生命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託起了生命   傅偉勳曾在美國天普大學教授"死亡與死亡過程"十餘年,在他罹患淋巴腺癌的短短3個月內,以其淵博的知識與對生死的深刻體驗錘鍊出《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    「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測的,許多哲學家、宗教家與科學家窮其一生探索死亡的秘密,直至今日卻沒有一位能夠給予我們令人完全滿意的答案。我們的教育,也一向把焦點放在人生的發展上。於是,人們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更忽略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究和體驗。
  • 《古詩詞課》:讀詩的好處,在於培養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
    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瑣碎,常常把這片刻的感悟淹沒了。今天推薦的《古詩詞課》,是一本送給現代人的禮物,它把古詩詞中蘊含的力量引出來,撞擊你的胸口,讓你獲得心靈上的滋養。這堂課的老師呢,是葉嘉瑩。葉嘉瑩生在1924年,一生醉心於研究中國古典詩詞。
  • 黑塞詩28首
    沒有嘲笑,沒有苦痛,無論永恆,還是短暫,在它都同等輕重貴賤。可是心卻要抗爭,要在愛中燃燒,然後在不盡的死之呼喚中在不盡的愛之呼喚裡屈從,如花朵萎蔫。也許還會有死亡時刻送給我們新的體驗,對我們,生之呼喚永不中斷……心啊,要告別過去,保持康健!
  • 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古人作詩詞,不僅可用來抒情詠懷,也能有用於勸誡。以詩相警,讓人更易銘記於心。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便警示人們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勸人讀書學習是勸誡詩詞吟詠最多的題材。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學士都曾作詩勸誡家族子弟讀書勉學。這些「讀書」詩在今日讀來,依然對我們有警示作用。
  • 一直不理解為什麼稱孟郊為「詩囚」,這幾首詩或許能讓你理解
    ,沒有一次考中的,怎麼有臉面對父老鄉親?要說以前的文人墨客,那腰杆是真值,不為五鬥米折腰,你要考不中你就去種地經商啥的,得混口飯吃啊,孟郊就不,他不去做這些,而是跑去河南嵩山隱居起來,順便結婚生子,但是平常也是偶爾看看當地人種菜,去寫首詩送人家,看到打架的也不去勸架而是寫首詩送給人家,這要是現在估計早挨揍咯。偶爾在附近村子裡看到想郎君的婦女也送首詩安慰一下: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
  • 「詩魔」洛夫的詩宇宙
    這個時期,他的代表作是長詩《石室之死亡》。這不僅是洛夫詩歌的「第一座重要的裡程碑」,在他本人看來,「也是中國新詩史上一項空前的實驗」,因在中國新詩中,第一次有人「以超現實主義手法來捕捉戰爭與死亡陰影,描述現代人的存在困境」。洛夫對此詩的價值認知清晰,自序中他說:「攬鏡自照,我們所見到的不是現代人的影像,而是現代人殘酷的命運,寫詩即是對付這殘酷命運的一種報復手段。」
  • 馮至《十四行集》中對死亡的思考和超越,值得一看漲知識
    詩人借用十四行體將生命的哲思表達出來,創作了優美詩篇《十四行集》   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能回頭的旅行,那麼死亡就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地,連偉大的莎翁都說:「死亡是人類一去不返的故鄉」,無論生命短暫還是漫長,偉大亦或渺小,死神總是在靜默的等待直至生命的皈依。對永恆的渴求和生命的短暫的矛盾是人類長久討論的話題。馮至的《十四行集》中探討了生與死的關係,充斥了辯證與積極的感情,他認為死亡不是毀滅,而是重生。
  • 魯迅學李商隱寫無題,一開篇就令人驚豔,整首詩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我們現在讀到魯迅的詩歌,大多都沒有在生前發表,只不過是寫在日記裡,而且他的詩歌也是盡得古人真傳,以他的無題為例,那就是吸收了唐朝詩人的表現手法,特別是晚唐詩人李商隱,一首經典的《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更是膾炙人口,寫得同樣很深刻,字裡行間也是充滿了諷刺。大江日夜向東流,聚義群雄又遠遊。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從古至今,關於生與死的思考從未停歇,在莊子的眼中「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對於先哲而言,人的一生就像駿馬穿越狹窄的通道一般,瞬間而過,轉眼即逝;「要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則認為生命要像夏天盛開的花朵那樣絢爛奪目,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