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2021-01-08 諸神的恩寵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

文|諸神的恩寵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熱點話題。然而在中國,死亡卻成為人們最忌諱的話題之一。為了避免談論死亡,人們發明出「崩」、「薨」、「卒」、「歿」、「亡」、「故」等諸多關於死亡的字眼。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書。它從佛學的角度,深入討論了生命的真諦,及面對死亡的心態。這本書一問世,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紐約時報》、《衛報》等世界級媒體都給了它高度評價。豆瓣上,這部書的評分高達8.5。看完此書後,演員陳坤說,「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了生命。」

01人生充滿各種誘惑,看清真相才能活出自在

哲學認為,人生有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其中,「我是誰」最為重要。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各種誘惑不斷,當我們遊走在名利場時,很容易忘記初心,迷失自我。這時候,我們需要停下腳步,好好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

搞清楚「我是誰」,就能明白人生的意義。而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金錢奮鬥一生,臨死前,才發現自己連一根針都帶不走。可見,人無法真正擁有金錢,人只是金錢的保管者而已。一旦我們撒手人寰,我們口袋裡的錢就會以各種形式流向他人的口袋。當那個人死後,他的錢也會流向其他人的口袋,如此循環往復。所以說,金錢只能被我們所利用,卻並不真正屬於我們。

人活一輩子,不為爭名逐利,而為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才,是人生的最寶貴的財富。從本質上說,人的一生,就是體驗 「喜、怒、哀、樂、愁」等各種情感的過程。

金錢是中性的,本無所謂好壞,但一個人對金錢的貪慾太重,他的痛苦便會越來越多。最終,貪慾會讓他一無所有。為了說明這一點,書中,講了一個賽月童子的故事。

在西藏,一個窮人好不容易攢了一袋糧食。當天夜裡,他把糧袋掛在房梁上,以防老鼠偷吃糧食。半夜,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發了一筆橫財,娶了嬌妻,生了兒子,他給兒子取名賽月。看著用不完的金錢、美麗和妻子和可愛的兒子,窮人笑得合不攏嘴。然而,就在這時候,房梁上的糧袋突然墜落,當場砸死了做夢的窮人。賽月還沒出生,就已經死了。賽月童子的傳說想告訴世人,人生如夢,如果把虛幻的東西當做真實的人生,那麼註定會是一場悲劇。

看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嘲笑窮人的愚痴。殊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愚痴的一面,很多人死到臨頭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真的宛如一場大夢。

世界萬物無時無刻不再變化,我們每活一天,都是在向死亡邁進一步。一個人真正擁有的,惟有當下。儘早從虛幻中醒悟,便能儘早過上真實的人生。把握好每一個當下,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運,最終獲得自在的人生。

02死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接納死亡意味著走向成熟

電影《阿甘正傳》中,母親去世前對阿甘說:「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某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的確,每個人生命的終點都是死亡,即便像秦皇漢武這樣的大人物,也有壽終正寢的一天。不過,有一小撮幸運兒卻能死後復生。這種短暫死亡的現象,被稱為瀕死體驗。有過瀕死體驗的人,會對生命本身有更加透徹的認識。

《西藏生死書》中,記錄了一個瀕死體驗的案例。2008年,美國人埃本亞歷山大突患重病,在醫院昏迷了整整七天。當時,他的身體沒有知覺,意識卻很活躍。第八天甦醒後,亞歷山大回憶說,那七天裡,他的自我意識看到了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那裡四周一片虛空,宇宙就像個大子宮,每個人都是小嬰兒。從鬼門關回來後,亞歷山大有了一個很深刻的體會,那就是,生命的真諦就是愛。

生死就在一呼一吸間,大多數人都沒有瀕死體驗,也不可能有像亞歷山大那樣深刻的領悟。絕大多數臨終者都對死亡充滿恐懼,一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倍感痛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心理學家湯姆匹茨辛斯基認為,死亡焦慮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感;第二,經歷死亡時的焦灼感。現實中,人們總會把死亡和無助、不舍、恐懼、痛苦等情緒聯繫在一起,這反過來讓我們更加懼怕死亡。

從臨終者身上,我們能看到生命的脆弱。但其實,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懼怕死亡本身。索甲仁波切認為,我們之所以對死亡充滿恐懼,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一旦我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意味著能戰勝一切苦難。到那時,死亡也拿我們無可奈何。換句話說,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能放下一切欲望,保持心靈的寧靜,那麼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從佛學的角度看,索甲仁波切認為,對臨終者最大的關懷,是給他們愛和慈悲。為此,他建議我們探視臨終者時,不要流露出悲傷情緒,而要靜靜地陪伴他們,好好聽他們說話,摸摸他們的手,或者給他們一個擁抱。這些都是對臨終者最大的撫慰。

生命的本質是無常。面對無常,索甲仁波切說:「證悟者視生死為掌中物。」換句話說,一個證悟的人,能準確預見自己離世的時間,因此他也能看淡生死。

虛雲大師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享年一百二十歲。據他的弟子回憶,他去世前,身體越來越弱,有人敦促他看醫生,他卻說自己大限將至,不用再去醫治。一天,他給弟子們說完法後,便進入了禪定狀態。過了一會兒,當弟子們重返禪房後,卻發現他已經圓寂。除了虛雲大師,很多得道高僧都能勘破生死,從容離世。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個人敢於坦然地接納死亡,說明他早已不再懼怕死亡。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高僧的修行境界,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學會接納無常,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03人是宇宙中的微塵,體悟生命的寧靜就能化解死亡焦慮

佛學認為,貪嗔痴是人生的三種毒藥。其中,貪指貪慾,嗔指生氣,痴指愚昧。貪嗔痴構成了自我執著,而自我執著又是人類痛苦的源頭。索甲仁波切認為,培養慈悲心,能讓我們破除自我執著,走上證悟之路。

書中,講了一個關於證悟的故事。近代藏傳佛教歷史上,巴楚仁波切和紐舒龍德這對師徒是著名高僧,他們曾一起修行過十八年。

一天深夜,巴楚仁波切和紐舒龍德在高山上修行。巴楚仁波切正在修煉大圓滿法。而此時,紐舒龍德則在不遠處打坐。在他們頭頂,繁星點點,遠處村落裡,不時傳來陣陣狗吠。突然之間,巴楚仁波切內心深處被什麼觸動了。於是,他決定傳法給紐舒龍德。他問了紐舒龍德三個問題,分別是,「你看到星星了嗎?」「你聽到狗叫了嗎?」「你聽到我在說什麼了嗎?」 紐舒龍德一一點頭回應。巴楚仁波切欣慰地說:「很好,這就是我要傳授給你的大圓滿法。」

真正的修行人,能永遠活在當下,還能對萬事萬物都升起慈悲心。師父的三言兩語,讓紐舒龍德立刻頓悟了。那一剎,紐舒龍德終於明白了,人不過是宇宙裡的微塵,隨時隨地用心感悟世間的美好,才是生命的真諦。

佛學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心幻化出來的,一個人的心性是怎樣的,他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人的心性越澄澈,越能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反之亦然。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愛、慈悲和智慧。

索甲仁波切認為,要修煉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習禪定。禪定時,心神要極度專注。當心不散亂時,我們整個人都沐浴在寧靜之中時,生與死已經融為一體,死亡再無無法威脅我們。此時,我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們,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正是巴楚仁波切深夜在高山修行的感悟。

死亡本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西藏生死書》裡,索甲仁波切用平靜溫柔的筆調,帶領我們一起探討有關死亡的問題。他在揭露生命真相的同時,也提供了治癒死亡焦慮的良藥。那就是敬畏生命,熱愛生命,通過修煉心性,坦然地看待死亡。

《論語》裡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不知道生是怎麼回事,怎麼能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呢。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到頭來,卻忽略了一點,即生命是一場流動的盛宴,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既要學會活下當下,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生命有限,只有把死亡的問題想透徹,才能更珍惜活著的日子。索甲仁波切說:「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別處。」一個人如果能將自我與宇宙萬物視為一體,那他就不會再懼怕死亡。生命的奧秘,在於安住當下,體驗內心的寧靜。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即便是死神,也會對我們肅然起敬。

(完)

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資深網際網路人,多平臺籤約作者。熱愛讀書、思考、寫作,被朋友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鄭重申明,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楊絳曾經寫到: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暗傷,堅強的外表下,隱藏著難以訴說的心事;開朗的笑容裡,壓抑著無法言說的苦痛。
  • 中國真的沒有死亡教育嗎?從10首詩中看古人對生與死的深刻感悟
    提起死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敬畏。在常態的意識裡,死亡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人人避而不談,「死」這個字眼,實在忌諱,因為這種不接受,恐懼、忐忑、慌張……接踵而至。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由此,很多人認為漢文化裡完全沒有死亡教育,我們都逃避死亡這個話題。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道家文化這樣的解讀向死而生!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而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熵增」,說的也是人的生死。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再舉個例子。還是說華為,因為任正非把「熵增」的物理現象帶到了企業經營當中。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作功。這個過程就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 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而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麼標準,愛德華·科爾在人世間最後的時光,比大部分人畢生的光陰都要充實。他在最終離世的時候合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
  • 英國安樂死過山車,3600英尺高空轉來回僅要3分鐘,回來屍體已涼
    對於死亡,任何人都無法做到處之泰然。雖然說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死亡的畏懼地鐫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的一種恐懼。畢竟人死如燈滅,死了以後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之餘宗教宣揚的再入輪迴或者以另一種姿態迎接新生,那些也不過是人們編的瞎話。
  • 《艾迪芬奇的記憶》:將人生與解謎相結合,從迷霧之中感悟生與死
    從古至今,關於生與死的思考從未停歇,在莊子的眼中「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對於先哲而言,人的一生就像駿馬穿越狹窄的通道一般,瞬間而過,轉眼即逝;「要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則認為生命要像夏天盛開的花朵那樣絢爛奪目,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它
  • 李開復: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
    脫去虛名成就,人生還剩下什麼?死亡並不是人生的危機,面對死亡,修好死亡的學分,才是生命的另一種圓滿。把死亡時不時揣在身邊,才會盡情的活在當下。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和癌細胞交手的診治過程備受痛苦,讓我仿佛從雲端瞬間墜落,剎那間,不知身在何處,渺小且無助。「我忽然悲傷又理智地想到,如果我的生命所剩無多, 現在該做好哪些準備?
  • 科比曾這樣談死亡:人生在世都會經歷死亡,所以能坦然接受
    官方已經確定了這個讓人震驚的悲痛消息。41歲,大好的年齡,卻離開了人世。曾幾何時,科比也曾坦然談論過死亡這個話題。對於死亡,正常人都會心存恐懼,但科比不同,2016年的時候,科比在採訪中說道了「死亡」的話題:「這是能坦然接受的,其實就是得理解,人生在世都會經歷死亡,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所以就是坦然接受。
  • 全球確診破百萬後,我突然明白了冥王星的向死而生(12上升指南)
    已經死去的人,可能以另一種方式活在世間;而曾面對死亡的人,在撐過痛苦後,會更有力量的活下去。這個向死而生的故事,一直都由冥王星來書寫——這個隱藏著人們最深的渴望、最大的隱秘的行星,深藏著我們最無法抗拒,卻又最根本的生命動力。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珠穆朗瑪峰頂上的最致命隊列,每個人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
    珠穆朗瑪峰頂上的最致命隊列,每個人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尼馬爾·普爾亞 (Nirmal Purja)是一個通過變得完全平靜來應對危機的人。去年5月22日,當這位尼泊爾登山者看到大約100人排隊等待到達珠穆朗瑪峰時,他知道他不可能超過速度較慢的登山者。
  • 人死燈滅時,能帶走什麼?都看看吧!
    要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消遣作踐,不要無端感嘆,不要斤斤計較。好好活著,簡簡單單過好每一天。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今生都不能夠解脫,下輩子的事情就不要幻想了。
  • 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死役所的故事就是以逝去者的視角展開,一個個因各種原因而死亡的靈魂,來到這個專門處理死亡事件的死役所,在填寫死亡原因和詳情的同時,回顧自己一生的故事。故事以「死」的視角讓人去深度思考「生」的意義。正如「善人也好惡人也罷,該死的時候都會死」,無論懷著怎樣的心情,都只能接受不能從來。所以,抱著向死而生的態度去生活,或許是活出人生價值,活出人生意義的最好精神良藥。
  • 《星月對話》熱依扎坦露心跡:面對人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它不是一件「玄幻」的事,而是每個人找到自我的必經之路。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面對人生,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和解,是指人與人平息彼此之間的紛爭,回到重歸於好的狀態。與自己和解,則是我們與內心之間停止「戰爭」,讓自身處在灑脫輕鬆的狀態,它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 尊重死者,坦然面對死亡——《寵物墳場》
    深夜,路易斯忽然驚醒,看到了那個遭遇車禍,臉上滿是鮮血的年輕人就站在臥室門口看著他,他執意要帶路易斯去寵物墳場逛一圈,並提醒路易斯人死了就是死了,不能復生。路易斯早已被嚇得魂飛魄散,哪聽得進去這些,他以為只是自己做的一個噩夢,就趴在地上睡著了。清晨路易斯醒來,發現自己安然無恙的躺在床上,長舒一口氣,果然只是個噩夢啊,路易斯心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