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信仰、愛與死亡,電影《遺願清單》隱含的人生終極奧義

2020-12-05 文娛小仙女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毫無意義。

而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我能肯定的是,不管按什麼標準,愛德華·科爾在人世間最後的時光,比大部分人畢生的光陰都要充實。他在最終離世的時候合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

引言:

這部由羅伯·萊納執導,07年上映的美國喜劇電影,評分高達8.6,位居豆瓣TOP250榜單,稱得上是一部深度佳片。即使是17年後的今天翻出來看,也絲毫不會過時。演員配置相當豪華,兩位影帝級別的大咖同臺飆戲,每個微表情都是戲。

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讓我想起很多經典電影黑白配,《綠皮書》、《觸不可及》……但是,和展現種族歧視主題的高分電影不同,這部美式喜劇電影選擇了「生命的意義」這樣神秘而宏大的主題,用一種跨越生死的友誼來展現。

主角是兩位階層迥異,但同樣身患癌症的暮年老人,暴脾氣的成功企業家愛德華,家財萬貫,卻孑然一身。睿智博學的卡特,本可以做歷史教授,卻為了養家當了45年平凡修車工,擁有溫暖和美的大家庭。兩人在病房相遇,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惺惺相惜,成為了交心摯友。卡特的「遺願清單」,加上愛德華的財力,實現了一場夢境般的環遊世界之旅。

雖然是絕症老人做主角,但影片全程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活力,對白中獨特的美式幽默,衝淡了死亡的黑暗,體現出一種奇異的豁達。兩位主角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病痛中建立深厚友誼,追隨自己本心,完成了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那麼,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復盤這部影視經典,再次領略佳片魅力。

一、人生終極課題思考: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思索的主題。

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上帝觀、神的存在、靈魂、來世等。

影片對這個問題的展現頗具詩意。卡特和愛德華來到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埃及金字塔,而這些令人驚嘆的建築其實是埃及法老的陵寢。在這裡他們再一次談到了生死,很應景。卡特說:人死後來到天堂之門,會被問兩個問題,而這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大門是否打開。第一:你的一生是否有過快樂?第二:你是否為別人帶去快樂?

這個片段可以說是影片的核心,直擊要害的兩個問題。表面來看,他們兩人都有著屬於各自的快樂,享受幸福的家庭或者巨額的財富,都是人生快樂的來源,很難說孰高孰低。但是兩個人都只能對兩個問題的其中一個說「Yes」。

從卡特的角度來看,這個溫柔體貼的平凡男人,為家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連年輕時的夢想都可以捨棄。他給別人帶來了快樂和幸福,唯獨忽略了自己。他在車底工作的45年,和妻子漫長的婚姻,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讓他恍惚和迷失,仿佛自己未曾真正活過。

從富翁愛德華的角度,他是個典型的及時享樂主義奉行者,熱愛美食,喜歡冒險,喜歡無拘無束的單身生活,他自己的一生有過很多肆意放縱的快樂,但卻不能肯定是否曾讓別人快樂。畢竟,他離婚四次,和女兒反目,永遠不記得律師和助手的名字,他一直很自私。

這兩個人,一黑一白,一窮一富,並肩坐在充滿宿命氣息的金字塔上,第一次觸及靈魂的痛點。二人互為鏡像,照見了彼此人生的意義,知道了在天堂門前,靈魂需要彌補的缺憾。對於自身存在的價值,此刻兩人心中都已有了答案。

二、信仰、金錢、愛與死亡

1、 信仰是什麼?宗教和無神論的區別

「信仰」英語中可譯為「faith」、「belief」、「conviction」。是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宗教或者無神論都可以稱之為秉承某種信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古時由於人類對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達人渴望不滅解脫的追求,進而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體系,與民間神話一樣,其也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彼此相互串聯,本質是一種精神寄託和終極關懷。

廣義上講,無神論是不相信一切鬼神或靈魂的存在的思想的總和;狹義上,無神論指認為鬼神不存在的思想。無神論並沒有統一的哲學思想,而奉行無神論的人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果不相信更高階的存在,那麼死亡就意味著一切的終點,歸於寂靜的虛無。

2、 金錢對於夢想的意義。

影片中卡特是一個美國工薪階層,他的財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瘋狂絢爛的終極之旅。但是,他遇到「窮得只剩錢」的癌症病友愛德華,一切就註定變得不一樣。 本來,卡特還覺得這個哲學課作業只具備人生的某種象徵意義,不見得會實現,但執行力超強的愛德華,說幹就幹,把自己瘋狂又奢侈的夢想添加進去,拉著難以置信的卡特一起實現。這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精彩電影。兩個已經知道自己何時死亡的絕症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用極端的樂觀主義來展現生命最華美的篇章,彌補靈魂的缺憾,讓一切更加趨近完美。

《遺願清單》通過兩位主角的旅程,不僅探究了生命的終極意義,也為我們展示了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在夕陽下閃著耀眼的光芒,印度泰姬陵純淨潔白猶如全世界最美的愛情,兩個加起來超過一百歲的老人在公路上駕駛野馬肆意飆車,在長城上騎著摩託歡呼,猶如瘋狂的少年,駕著越野車去領略最原始的非洲大森林,來到世界之巔的喜馬拉雅山,領略神跡。他們在這場感受大自然瑰麗之美的旅程中,收穫了堅實的友誼,也讓我們知道,無論人生處於何種境況,都不應該唉聲嘆氣,碌碌無為,而是學會樂觀面對,感恩生命。

這一切的實現,除了卡特的創意還需要愛德華的金錢,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愛德華不再是那個吝嗇的資本家,他其實已經做到了卡特清單的第一項「出於善意去幫助陌生人」。但是兩位主角最後的滿足和幸福,都不是金錢直接給予的。影片傳達的主旨很明顯,金錢也許是人生獲取幸福,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但卻不是終極目標和意義。就像愛德華在旅程結束回到空蕩蕩的家裡,孤獨、憤怒到流淚,他的家財萬貫此刻卻不如卡特一家其樂融融,共享天倫。

3、 愛才是人生幸福的奧秘。

《遺願清單》雖然以生死為主題,但卻是一部充滿愛的電影。「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學、喜劇、電影……等藝術作品永恆的主題。範圍更廣一些來看,愛在藝術、哲學、美學等科學文化領域,同樣是一個普遍且永久的主題。

關於愛的基礎釋義:愛是指喜歡達到很深的程度,繼而人為之付出的感情。是指人類主動給予的或自覺期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愛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指人主動或自覺地以自己或某種方式,珍重、呵護或滿足他人無法獨立實現的某種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物質需求等。

愛的基礎是尊重。所以,愛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是人對人或人對某個事物的深摯感情。這種感情所持續的過程也就是愛的過程。通常多見於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愛是認同、喜歡的高度升華,不同層次的愛對應著不同層次的感受或結果。「愛」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的字。它包含了愛情、母愛、父愛、友情、親情、博愛以及人對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先生則將對愛的理解升華到了生命的高度。他認為:」愛,是一種生命現象。」早在《舟船的起源》一書中就對「文化」與「愛」等重要詞彙做出獨特的解釋。

「愛,是這個世界的靈魂,她屬於整個生命系統。因為愛,我們才覺得美好。生命才擁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愛,出自心靈,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狀態。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顧和牽念。是對世界的憐惜和悲憫。」

我們只需要一個我真愛的人和真愛我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人生便圓滿了。

卡特和妻子相濡以沫幾十年,兩人之間的愛情無疑是真摯的,但卡特依然在婚姻中感到迷茫,因為平凡漫長的生活,抹掉了當初的激情。但是當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中,經歷環球旅行和愛德華刻意安排的「豔遇」之後,電光火石間重新找回了對妻子的愛,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在最幸福的時刻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愛德華表面是一個事業成功但情感匱乏的人,他對卡特說:我喜歡家庭生活,但也喜歡單身。他離婚四次,和唯一的女兒反目,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舊孑然一身。他起初並未在意自己缺失的家庭生活,但當旅行結束,面對空曠的豪宅和打不開的快餐盒子,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巨大的孤獨和沮喪。愛德華終於意識到家庭和親人對自己的意義。

他依然是從骨子裡渴望親情溫暖的人,他想要家人的愛。病危的卡特依然不忘記愛德華的缺憾,鼓勵他修復和女兒的關係。所以我們看到了這個倔強驕傲的小老頭,鼓起勇氣找到女兒,重新獲得了家庭溫暖,並如願以償親吻了世界山最美麗的女孩——自己的外孫女。這種親情和家庭的回歸不需要金錢,但卻是超越一切的存在,那就是愛。

4、如何面對死亡

死亡是哲學永遠無法跨越的課題,是人類再多的智慧也無法洞察的領域。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每個人面對死亡還是要經歷五個階段:拒絕、憤怒、妥協、沮喪、接受。

兩個主角在最初面對癌症噩耗,以及自己時日無多的消息,都是從內心深處恐懼和牴觸的,但當兩人開啟了環遊世界的旅程,卻又慢慢過渡到了「快樂接受「的階段,坦然又無畏。 這種樂觀面對死亡的態度,反而促使兩個人的生命更加圓滿,完成終極進階。

死亡即將到來,博學睿智的卡特想起了哲學課上的清單,而富有且活力十足的愛德華,說服了卡特把這個虛幻的構想變成現實。他們像年輕人一樣去跳傘、開跑車、騎摩託,他們的足跡遍布全球,埃及金字塔、法國米其林餐廳、印度泰姬陵、中國長城、喜馬拉雅山……在途中兩人進行的關於信仰、生命、愛和死亡的對話,讓彼此在自身進步的同時,友誼也在不斷升華。

在這段「向死而生「的人生旅途中,死亡不知何時會到來。哪怕不是癌症,還有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人類脆弱的生命。2020年的開端,讓全世界的人學會「珍惜」。NBA巨星科比直升機事故,忽然離世,澳洲山火、非洲蝗災、美國流感、中國肺炎……每天更新的疫情信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武漢封城快一個月了,武漢人的犧牲是我們所有人想像不到的悲壯。如同常凱一家四口全部去世那樣的事件,也並非個例。每天都有人在面對死亡。

既然死亡隨時都可能出現,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出最精彩的人生,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一直遷就家人,從沒為自己而活的卡特開始尊重自己的意願,踏上瘋狂的尋找之旅;而一直為自己的人生不斷奮鬥,略向自私的愛德華,也在極限之旅歸來後修復了和家人的關係,獲得了溫暖的親情和愛。

通過敞開自己的心靈,他們的生命都在最後時刻獲得了圓滿,也就能坦然面對死亡。影片沒有渲染死亡的可怕陰影,反而一直用幽默的方式去處理,如果你的一生曾經擁有真正的愛和快樂,那麼當人生旅途結束的時候,也是滿足的。

結語:

這個電影的名字是《遺願清單》,那麼清單上的每一項任務都頗具深意。

愛德華在卡特的葬禮上作為好友致辭,他哽咽地說:「人生真的很奇妙,三個月前我們是陌生人,我們一起度過了卡特人生最後的時光,那是我最好的時光。」

這一條對應了卡特所寫的「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

後來愛德華去世,他那個萬能的助手,把他們一起埋在了喜馬拉雅山,對應了「親眼目睹奇蹟」,並且把這個遺願清單折好,放在了兩人的骨灰中間。

影片結尾的喜馬拉雅山對應了影片開始的雪山之巔的鏡頭,首尾呼應,點明主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我們依然無法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但是,通過這部溫暖的喜劇電影,關於死亡、生命、愛和信仰的探討,充滿哲學意味的對白,我們起碼再一次意識到生命有限,要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敞開心靈去體會生活的美好,這樣,才是讓我們的生命儘可能趨於完美,減少遺憾的唯一方法。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遺願清單遺願清單是2004年由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一部有關人生理念的電影,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不同,電影中的主角是兩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其中一位黑人修理工錢伯斯先生家庭美滿,熱愛生活並知識淵博對於人生有自己的熱愛跟理解,但是年至晚年,錢伯斯先生由於癌症不得不離開工作與家庭搬入億萬富翁愛德華的醫療機構中接受實驗性治療來為自己的生命做最後一搏,無獨有偶,愛德華也在一次嘔吐之後在醫院檢查之後發現自己身患癌症的不幸消息與錢伯斯安排在同一個病房
  • 《遺願清單》,摩根·弗裡曼經典之作,思考人生的意義
    《遺願清單》劇照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有人說,要看一個人留下了什麼,如果什麼都沒有留下,就像路邊的石頭一樣,毫無意義。有人說,要看一個人經歷了什麼,是否看到過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日出?是否到達過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 我對於遺願清單和生命的感悟
    》的音樂劇還有一部《遺願清單》的電影開始說起的。那個音樂劇我是一段印象都沒有了,但是遺願清單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是家財萬貫的富豪同時是一個孤家寡人的人他叫愛德華,和為了把3個兒女培養成才而做了一輩子汽車修理工的黑人老頭科爾。同時得了癌症,住進了同一間病房。兩位出身和地位如此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對死亡時產生了深深的友誼。
  • 《遺願清單》:有的人徵服星辰大海,有的人依然囿於晝夜廚房和愛
    古埃及人對死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靈魂來到天堂的入口,上帝會問他們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決定他們是否能進入天堂。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樂趣?第二個問題:你是否為他人帶去快樂?這個美麗的傳說來自於2007年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
  • 《蒼蠅一分鐘的生命》:遺願清單之下,是不虛此生的人生憧憬
    但這個好心情並沒有維持太久,頭頂上的計時器顯示它的生命只有一分鐘。慌張之下,它得到了一張遺願清單,羅列出了它一分中之內應該幹的事。緊接著,這隻蒼蠅開始了通關「打怪獸」的旅程。填飽肚子、挑戰極限、躲避天敵追殺、戀愛生子、救死扶傷、乃至成名種種。它疲於奔命,卻也在清單上一項項任務完成後,心滿意足,度過了充實的一生。
  • 《遺願清單》:在最後的那段短暫時光裡,尋找生命的意義
    影片所講述的是兩個生活在不同層次但是都被絕症折磨而即將走向死亡的老人,一個是技工,另外一個是符文。他們在同一天得知了自己將要死亡的消息。在這僅剩的人生,技工給自己列出了一份遺願清單。再次之前,他為了自己的孩子放棄了很多自己的喜好,所以希望自己剩下的生命中能將這份遺願清單上的事情都做完。一旁的富翁發覺這是一個很好的注意於是自己也列出了一份。
  • 《遺願清單》:豆瓣8.6,兩位奧斯卡影帝聯手,告訴我們如何活著
    由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兩位奧斯卡影帝聯袂主演的電影《遺願清單》,豆瓣評分高達8.6分,被評為最佳外語片。導演羅伯·萊納是位成熟的導演,螢屏上有多部作品都是經過他手,比如大家熟知的《怦然心動》、《當哈利遇上莎莉》等影片,還有多部美劇,如《歡樂一家人》、《辛普森一家》、《傲骨之戰》等,都深受觀眾好評。
  •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年底上演
    《我的遺願清單》再度回歸,溫暖你我,感動依舊當夢想照進現實,你是否會整理自己的人生,為願望製作一張清單?由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的中文版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經歷兩輪巡演,口碑載道,被觀眾稱為「笑出內傷,融化冬天」。該劇將於2018年10月19日至27日再度回歸舞臺,在上劇場連演8場,為更多的觀眾帶來溫暖與感動。故事由兩個命運迥異的少年引出。
  • 隨筆,對於生命的感悟
    》的音樂劇還有一部《遺願清單》的電影開始說起的。那個音樂劇我是一段印象都沒有了,但是遺願清單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是家財萬貫的富豪同時是一個孤家寡人的人他叫愛德華,和為了把3個兒女培養成才而做了一輩子汽車修理工的黑人老頭科爾。同時得了癌症,住進了同一間病房。兩位出身和地位如此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對死亡時產生了深深的友誼。
  • 「黑人抬棺」火遍全球,這幾部有關「死亡儀式」的電影值得一看
    但「死亡」或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正如火爆全球的「黑人抬棺」,有人認為,「這是對死亡豎起的一根中指」,正式死亡,用與「死亡」完全相反的思維方式面對死亡,賦予「死亡」這件事一種儀式感,反而是一種抵抗生命消逝感的強有力的方式。
  • 感悟死亡和生命的尊嚴
    我們的教育總是把焦點放在人生的發展上,重視生聚教訓,強調成功和成就,對於死亡教育一向忽視。於是,人們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感受不到慎終追遠的思古幽情,更忽略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究與體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死亡的研究,重視死亡教育,它對於個人精神生活的成長,乃至文化的提升,都是積極和值得肯定的。
  • 電影《光語者》終極預告曝光,北極神秘氛圍全面升級
    近日,中國首部極地科考記錄電影《光語者》發布了終極預告,以「生命的意義」開篇,以「光明」為結尾。先抑後揚的節奏,盡情展示了隻身駐守北極黃河站的科考隊員與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挑戰大自然的種種感慨與心靈觸動。隨著這支終極預告的發布,也曝光了終極海報,極簡的風格將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極端感受展露無遺。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他既是戰鬥英雄,無數次死裡逃生地為祖國竊取情報,又是瘋狂的象徵,無數次從後方跑回前方,內心無法消解母親和姐姐的死亡,他通過不斷地抗爭尋求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平衡,直至死亡。電影中的伊凡正是塔可夫斯基的化身,他甘願成為唐吉坷德式的戰士,夜晚享受夢境的甜美,白天高舉長矛刺向冷冰的現實,盾牌正是他孜孜以求的電影藝術。
  • 電影《生命之樹》,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尋覓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意義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生命的探討既是對萬物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靈奇蹟的珍惜。《生命之樹》從一道光開始,對於生命的思辨、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生命之樹》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主人公是一名叫傑克的11歲男孩,他是家裡三兄弟中的一個,父親嚴厲而粗暴,母親溫柔卻又無所作為。在目睹了飢餓、病痛以及兄弟的死亡之後,傑克的家庭發生了改變,他的心理受到了創傷,開始漸漸迷失自己。成年後的傑克生活得並不順利,在社會中漫無目的的摸爬滾打。
  • 三刷封神,豆瓣高分燒腦電影清單
    恐怖遊輪就是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死亡的靈魂,她想違背自然法則恢復失去的生命,恢復失去的愛,彌補自己曾經帶給兒子的傷害。而這一切都註定,死後的她靈魂將陷入內心營造的煉獄,無休止的循環下去。「我會把裡程表一直開著,你會回來的對麼?」
  • 《沉默》:信仰感悟
    當時的日本正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2位葡萄牙傳教士親眼目睹了傳教的神父們及信徒遭受政府迫害的情形,因為政府希望能全力清除掉所有來自西方的影響,這使得神父們的信仰受到了嚴重的挑戰。160分鐘的電影時長加之濃厚的基督教宗教題材色彩,並不能掩蓋我對這部佳作的讚賞和思考。
  • 普通人如何快速了解宇宙終極奧義
    難道對我們這種普通文科女來說,了解宇宙終極奧義,只有「找一個擅長科普的理科男朋友」這一條出路了嗎?當然不是,在這裡,就向姐妹們強烈安利了解宇宙學的幾種方法,讓你輕鬆又有效率地學習物理知識。二,紀錄片如果覺得插圖版的圖書還是過於枯燥,那只能拿出我的終極制勝法寶給你了,那就是紀錄片。有一部紀錄片不得不看,這部紀錄片也和霍金有關,叫《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 對於人生有無意義,有這三種回答
    宗教是靈魂發問,靈魂本質上是情感,一種大情感,是對終極之物的渴望,對神秘的追問,宗教不要求頭腦做出回答,它知道人的理性回答不了,只有神能回答,情感性的困惑唯有靠同樣是情感性的信仰來平息。哲學也是靈魂在發問,卻要頭腦來回答,想給宗教性質的問題一個科學性質的解決,這是哲學的內在矛盾。那麼,哲學豈非自尋煩惱,豈非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