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年的12月10日筆者在廣州這邊的一家書店參加了一個和《我的遺願清單》有關的活動,活動講述的是關於疾病與死亡的思考與探尋。
主講的嘉賓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的一個博士,她的分享分成了兩個部分:上半部分講的是死亡,疾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還有針對這個話題,她還分享了一些她的感受以及案例,在這裡我就不列舉了。
(這是筆者拍攝的現場照片)
這場活動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活動的下半部分.經過前面嘉賓的講述和鋪墊,下半段由一部叫《我的遺願清單》的音樂劇還有一部《遺願清單》的電影開始說起的。那個音樂劇我是一段印象都沒有了,但是遺願清單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是家財萬貫的富豪同時是一個孤家寡人的人他叫愛德華,和為了把3個兒女培養成才而做了一輩子汽車修理工的黑人老頭科爾。同時得了癌症,住進了同一間病房。兩位出身和地位如此不同的老人,在共同面對死亡時產生了深深的友誼。兩人-起列下了遺願清單,清單裡面的想法不管是瘋狂的還是溫情的,兩個人一起去追逐- -去實現 去完成。
遺願清單裡面的想法完成一個就劃掉一個,沒想到在有生之年竟然把遺願清單全部完成了。在沒有為人生留下遺憾以後,兩個人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去了天堂。
在聽完主持人介紹這個大概故事情節的時候,我整個人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其實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做那些餬口謀生的事情,直到要死的時候,才想起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卻發現已經沒時間了
其實人生的意義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是我們每個人活出來的真實模樣,而不是提前勾勒的布景。在我們在生命中不落下最後一筆,是永遠看不到人生的真正全貌的
上面的這兩段話就是我聽完以後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
然後主持人問我們你們為什麼要列遺願清單?然後給我們紙和筆還有信封讓我們寫下自己的遺願清單放在信封裡面(這是給我們自己保存的)
這是筆者現場拍攝的照片
其實說實話如果是以前對於死亡和遺願清單這個話題我是比較抗拒的,我這個人呢比較多愁善感見不得生離死別這些事。但是自己自從經歷了一些事以後,對這些東西的釋然了。
逃避不是辦法 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 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和逝去的那一天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把握現在 不要等以後去後悔。
在我們寫自己的遺願清單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一個大概四五十歲的大哥他應該是廣州本地人吧,他就是非常抗拒這個的,他就覺得寫這個是很不吉利的。他還問主持人遺願清單是不是就是人生目標,或者是和人生目標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我們寫。
對於這個大哥提出的問題我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覺得遺願清單就是人生目標,有的人覺得遺願清單比人生目標要更加具體更加真實。也有人覺得遺願清單就是人時日無多的時候的狀態,可能是只有一個月或者是一百天 或者是具體到多少天的一個時間軸等等
其實在我看來在現場關於「遺願清單」的討論他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他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來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也可能會激發我們的危機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也有人今天聽完這個 明天就忘的一乾二淨了,還是該幹嘛幹嘛去。
我是一個比較傳統顧家的人,在他們熱烈討論的時候我就在想: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樣的事,不同的時間短我們的責任是不同的。如果是現在的某一天我被醫生告知只有半年生命的時候,我這個時候想到的是孩子才一歲,以後我都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 我的願望就是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希望他快點長大,每天都會抱抱她,帶上他去旅行。
對於愛人來說我會覺得這輩子太短了,還沒和老婆愛夠。以前因為工作忙應酬多,自從結婚以後就沒有陪老婆去逛逛街去旅行了,我會馬上帶著老婆孩子出去玩去旅行。
對於父母我會隱瞞自己的事情,我不想讓父母擔心。而且在忙也會每天給父母打電話,父母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會帶上他們去旅行。
這是家庭方面的遺願清單,對於我個人的遺願肯定想做一些以前想做不敢做的事,想瘋狂一下 這個時候再不瘋狂,一生就這樣結束了。這是不甘的
我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寫回憶錄還有給孩子寫一些信,交代老婆在孩子不同的時期給他看。第二件事就是想去西藏
第三件事就是想學跳傘和蹦極,不感受一下刺激覺得人這輩子就白活了 。
說了這麼多其實每個人的遺願清單都是不同的,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誰知道呢?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不要給自己留遺憾。同時我們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敬畏的心,只有敬畏生命 我們才會珍惜生命。
這場疫情讓我更加懂得了感恩,懂得珍惜。在這裡也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現在,珍惜眼前人,懂得感恩,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