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大自然,是對生命的一種感悟

2020-12-05 婷婷隨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婷婷隨筆」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全文共645字,閱讀需要1分鐘

遠離這城市的喧囂,尋覓一份內心的釋然。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忘記那縈繞在心頭的不滿與惆悵,淡然了很多。

喜歡和文字打交道,更喜歡看那鄉間的小路。

兩邊田野中的嫩綠色的稻苗,那是我兒時的記憶。

想起小時候和大人們一起在炎熱的天氣中彎著腰,撅著屁股。

兩腳踩在被太陽照曬的泥土中,溫溫的,還有一些小蟲子,最怕的是吸血的水蛭。

好在那時有穿膠鞋,也就放心了,那稻苗就一株株地被我們用手插在了泥土中了。

那一眼看上去寬廣的土地,讓人想想都有些著急。

但還是慢慢的將那空的土地,繪出一幅美麗的景象,完工之後,心中滿是欣喜。

儘管勞累不堪,但和家人在一起,就是開心快樂的,那是我最深刻的記憶,與自然親近,很放鬆。

現如今的生活也是平平淡淡,壓力也是相輔左右。

唯有找到一份可以放鬆的方法,就不會讓自己變得如此狼狽。

我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看那四季變化的一切,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那待人接物,我都保持著一份欣賞的態度。

因為,生命本應該是一種修行,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看看自然中的每一個卑微的生命,可真的比人們無私多了。

多想靜靜的做一棵草,一個嫩芽。

在大樹下面,任憑風吹日曬,也要倔強地生長著。

所以才會有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吧。

那個根,深深的永駐在土壤之中,愛我所愛的一切,寬容理解,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加油吧!少年,青春應該是無怨無悔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喝彩,加油呀,那個拼搏的自己!

2016-07-01寫 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如何在家親近大自然
    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當孩子睜著好奇的眼睛看著超棒的光影畫面,並不時驚喜地和大人交談,這樣和諧的帶娃時光,誰不喜歡?1 《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預告片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7,歷時4年製作,訪問了41個國家,1500多人參與,最終凝成這部精心巨作,頂級製作+頂級配樂+頂級配音,呈現了一個精彩的自然世界,各種各樣的生物與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星球,不論環境多麼惡劣,生命都無比頑強和美麗
  • 讓孩子體會大自然,多親近大自然
    也許是感到對大自然曾犯下罪過,要作懺悔和補償;也許這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情感;也許他們用得著這樣一座證明財富的領地……從1700年比斯買下這片土地,到1906年杜邦先生再次買下,一代又一代的杜邦子孫盡職盡責地照料著這片土地。經過將近300年的生態繁行,已經很難定義它是「人工園林」還是「自然景觀」,但它已成為動植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樂園卻是不爭的事實。
  • 散文點點看|行走中的生命感悟
    行走中的生命感悟 ——劉東霞旅遊散文集 《且行且吟》序 程旭榮 庚子年初春的一天,劉東霞給我打電話,說想出一本旅遊散文集子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 在大自然裡孕育生命,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大自然的美,是我生命的眷戀,是我生命的魂魄,是我一刻難以別離的魂牽夢繞,啊!美麗的大自然!我愛大自然,因為每次在我的人生中,遇到悲傷和苦難的時候,我能夠依靠的也只有她,所以我和她便有了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深深的愛,一種純粹的、而又深厚的思念。大自然就是我生活裡的知音,我們竊竊私語在藍天下的大森林裡,嬉戲追逐於繁星春水之中。
  • 「自然筆記」今晚頒獎,看孩子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悟與愛
    陽光下的蜉蝣讓他感悟生命徐莊懿憑藉《生命的力量——對一隻蜉蝣的觀察與感想》獲得本次比賽的一等獎。由此,他回憶起爺爺,感悟到「相遇之後,都會分別,但是生命的力量是永恆的。」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五年來,通過堅持做自然觀察和自然筆記,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像徐莊懿一樣,不僅養成了用圖文分享見聞的習慣,還越來越善於用表情、動作和語言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的感恩,從而進一步拉近了親子關係和家校聯繫。
  • 感悟晏殊詞《一曲新詞酒一杯》
    今日,我再讀晏殊的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啟迪心扉:珍惜時光,珍愛生命,親近大自然,憧憬美好未來。少許之感悟,與朋友們分享。04少許感悟讀罷此詞,思緒尚在詞裡的脈絡之中,微微萌動,益於些許感悟。惜時如金,生命的時間,我們應該對它問心無愧!珍愛生命,做最好的自己。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宇宙中沒有永恆的存在,「無可奈何花落去。」我們要善待生命,享受生活的樂趣,「一曲新詞酒一杯。」每個生命生存者都有自己的意義。現實生活中,人,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 《吳潔隨筆》感悟生命
    什麼是生命?我所認為的生命是生而存活。萬物在生而存活時都要經歷成長,而成長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份痛苦我們也在經歷著。正如毛毛蟲破繭成蝶一般,這就便是一種成長,只有努力過才能看到最美的自己。有次在刷微博時看到有個微博寫著,人生有三次成長。
  •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自從翻譯了仿生學著作《魔法學徒的神奇花園》,譯者石豆便開始關注身邊這些不會說話的生物,更加親近自然。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
  • 石頭有沒有生命?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認為石頭是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石頭只存在神話故事裡。然而,法國地質學者阿諾德·賴希哈爾和皮埃爾·埃斯科萊特對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巖石標本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後,竟得出了石頭可以呼吸、移動甚至能對人的健康和運氣產生影響的結論。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只餘下一副枯老皮囊時,不願服輸,與生命的搏鬥。古往今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片土地之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爭的形象。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著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像的極限。
  • 王維經典詩歌:親近大自然,孤獨就會變成瀟灑!
    可以說這時詩人已經將自己的「樂趣」變成了一種「志趣」,當然了,主觀想法的轉變也會導致心中感覺的轉變,此時的詩人不再是孤獨,而是一種自彈自唱的瀟灑。「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就更加升華了詩人這種怡然自樂的觀點。在這不為人知的竹林之中,我並不是沒有良伴,還有明月照耀著我。天上的明月就像是王維的粉絲一樣欣賞著王維的演奏歌唱,也像是一個知己特意出來撫平詩人所有的傷痛。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只不過中年人的怕,並不是怕鬼,也不是怕死,而是害怕每次送葬時見到那些剛死去的親友,內心裡油然而生的一種對死亡的認知與恐慌。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情感,來源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也許文學對於我來說,是積累起來的一種對往事的回味,是生命深處一次次感悟。誠然我知道,在高遠的夜空中,今夜的星光依然明亮,華燈下的夜景還是那般迷人,可我卻無法釋然為愛我或我愛的人寄予我靈魂的守望。我喜歡在文字搭建的情感平臺上,在某些淡定而又安謐的夜晚寫著它們,一段心情就那麼自然地鋪墊在稿紙上,讓思想的野馬自由馳騁在文字的曠野裡。
  • 人生感悟人老了才認識自己
    陽光留存於我們的心中,借取心中的陽光作為我們的放大鏡,把世界的每一處光輝都盡收眼底,都盡收心底,感受著熱潮般的希望,希望一個接一個地向我走來……嬌小的生命也有它獨特的光輝,而這一種光輝是常見的,也是罕見的。
  • 清明祭祀意義在深思生命價值
    而這個傳統節日又有獨特的主題,即:在慎終追遠中感悟傳統文明。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
  •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林永福山水雕刻藝術展現給人們的是大自然魅力與人類情感融合的藝術震撼力,藉助雕刻把藝術靈感、大自然、石材創作有機結合到一起,展現人類的文化底蘊,民俗情感。藉助大自然的靈感,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展現雕刻藝人文化修養、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
  • 跟你親近的人,到底是真親近還是假親近,朋友圈鑑真偽
    在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中,毫無疑問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無論是父母、夫妻,還是孩子、朋友,到底誰是最為親近的人呢?似乎沒有人能夠如數回答,甚至傻傻分不清楚。很多時候,很多看似親密無間的關係卻是一種假性親近。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總是讓人很難分辨。
  • 道盡生活之美的5首詩詞佳句,感悟生命珍惜當下
    而在詩詞佳句裡,離愁別恨又佔據了多數內容,關於感悟人生的則不多見。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幾句感悟生活之美的詩詞佳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珍惜生命,並且活在當下的。0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洗盡鉛華,落盡浮沉,語美,境美,生活美,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對於現在的我們仍然有著很大的啟發。03.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漢樂府·江南》江南水鄉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事物,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是一個很淡雅寧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