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上臺領獎
「春風拂過果林,一切都在慢慢甦醒,背包裡裝滿了好奇心,我們要一起去旅行……」
今(11日)晚,重慶群眾藝術館群星劇院內,伴隨著動聽歌聲的是孩子們對大自然好奇的眼神。當晚的第五屆自然筆記大賽頒獎晚會上,孩子們通過日常的觀察記錄,分享自己對於生活和大自然獨有而美妙的體驗。
從選手到頒獎嘉賓,她學會了擔當
「2014年暑假,我即將升入高中二年級。」何玉芬回憶,當時參加學校組織的一次野外科學考察活動。在金佛山,她和同學在帶隊老師指導下,首次在重慶境內記錄到黑帶腹鏈蛇,還發現了紅點齒蟾的幼體和成體,這也是首次在重慶境內發現該物種成體。
當老師布置任務,讓同學們記錄自己感興趣的自然景物時,這個成長在巫峽畔,從小對大自然有著濃厚興趣的女孩決定「挑一個簡單的來畫」——記錄蕨類植物。
「事實證明我是多麼的天真!蕨類植物看著結構簡單,下筆的時候,我才發現,每種蕨類的葉都有差別。複葉怎麼分裂、孢子囊怎麼生長,都需要仔細觀察。」何玉芬次年用這件作品參加了第二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獲得了優秀獎。
何玉芬說:「自然筆記開啟了我的探索之旅,如今我想通過自己所學的專業,給大自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何玉芬現在就讀於四川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經常到偏遠農村地區進行觀察和探究,運用專業知識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水等自然資源。
陽光下的蜉蝣讓他感悟生命
徐莊懿憑藉《生命的力量——對一隻蜉蝣的觀察與感想》獲得本次比賽的一等獎。
2018年暑假,第四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重慶天地人和街小學五年級學生徐莊懿前往秦嶺參加了一次科考夏令營。出發前他「心情很是悲傷,本不想參加夏令營」,因為此前不久,他的爺爺突發疾病去世。
8月14日下午,一隻在陽光下飛舞的蜉蝣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在自然筆記中寫道:「它在燦爛的陽光下,舒展著薄薄的翅膀……」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他意識到「幾個小時之後,它便會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但是,為了這幾個小時的光輝,它從卵長成幼蟲,在水中生活了1到3年。」由此,他回憶起爺爺,感悟到「相遇之後,都會分別,但是生命的力量是永恆的。」
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五年來,通過堅持做自然觀察和自然筆記,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像徐莊懿一樣,不僅養成了用圖文分享見聞的習慣,還越來越善於用表情、動作和語言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的感恩,從而進一步拉近了親子關係和家校聯繫。對此,本屆大賽策劃組織了「小小自然代言人」選拔活動,江北、九龍坡等區縣推選的200餘名小學生走上舞臺,站在鏡頭前,展示自然筆記作品,講述自己的自然觀察經歷。
多方位保護孩子們對自然的愛
頒獎晚會上,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初三學生周媛登臺領取了第五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特等獎證書。在獲獎作品《記憶之樹》中,她記錄了在重慶的街頭和公園對黃葛樹發芽、落葉等現象的觀察過程,探究了移栽對黃葛樹生長節律的影響,由黃葛樹的「記憶」——對環境的適應性,領悟到重慶人的精神氣質。
「其實和周媛一樣的孩子們在全市還有很多,他們對大自然充滿好奇!」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一項公益性賽事活動,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聚焦於精準扶貧和教育均衡。
11日晚會現場
據了解,2018年大賽組委會向秀山、酉陽等區縣捐贈了自然觀察工具包1000套和《自然筆記大賽指導手冊》10000冊;為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免費提供公益自然教育課程;以社會募資的形式,向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學校捐贈自然觀察工具包1400套,並深入豐都、彭水等區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自然筆記課程培訓4場。在市委統戰部、市公安局、重慶環衛集團等的支持下,大賽組委會全年向貧困地區累計捐贈了價值近50萬元的賽事活動物資。
獲獎作品點評>>
《聽取蛙聲一片》
周丹彤(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
指導老師:高紅英、羅鍵
第五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特等獎「松雀鷹自然觀察員獎」獲獎作品
【點評】
該作品以日記的方式詳細記述了雌雄樹蛙從求偶、配對到產卵、孵化的連續過程,繪畫雖簡單,但較準確地反映了環境、樹蛙的主要形態特徵及繁殖行為等科學內容。展現了作者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較強的調查、研究水平。
——重慶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鍾婧
關於斑腿泛樹蛙,一種分布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見樹蛙的觀察日記,相當細緻和用心,從蛙類生活習慣,繁殖行為,到產卵等,一直做著細緻的觀察和筆記,非常好的一幅連續作品。自然觀察不缺乏繪畫好的畫師,但缺少踏實細緻,能夠一直仔細觀察生物的小朋友。這位小朋友,我很佩服。非常值得推薦。
——生態攝影師、博旅文化總監鄭洋
觀察仔細,從作品中看到了這位同學進行了系統觀察和系統思考,描述詳盡,有心底深處的感悟。難得的有心人。
——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理事、副主任單華春
《偶遇中華沙鰍》
葛雨歆(璧山區文風小學校)
指導老師:謝榜偉
第五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一等獎「白海豚最佳分享獎」獲獎作品
【點評】
小作者不僅觀察、發現,還懂得主動探究——自然的奧秘就在生活中。也希望孩子通過這樣的自然筆記,能喚起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環境教育項目總監雍怡
通過繪畫與文字描述,這件作品把中華沙鰍的特徵準確地表達了出來,特別是沙鰍的細節表現到位。發現大自然中每一個生靈的美,需要好奇心和仔細觀察,小作者做得很棒!
——貓盟秘書長吳忠麗
一次野釣,引發了爺孫三代人對一條「魚鰍」的好奇。爺爺的經驗,爸爸的實踐,兒子的思辨,運用了現代科技,再加上向專家的求證,終於弄清楚了事實。有觀察、有思考、有求證、有感悟。小作者對中華沙鰍的描繪生動,過程文字描述翔實,這是一幅非常精彩的作品。
——重慶市渝中區自然介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陳竹
部分作品選登
上遊新聞記者 張皓 攝影 劉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