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十分男性化的名字;
她是孩子們眼中的博學家、科學家;
她是同事、朋友眼中的能工巧匠、愛因斯坦周;
她說自己只是被大自然賦予了力量,大自然才是最棒的老師。
她就是寶山區實驗小學的學校科技總輔導員周斌老師,1973年出生,上海市自然中心組成員,中學高級教師。2013年榮獲寶山區首屆教書育人楷模稱號,作為全國優秀科技教師、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特色教育十佳模範教師,她總能變著法兒帶孩子們開心的「玩科學」,公園、綠地都留下了她與孩子們的足跡,孩子們也總愛圍著她問這問那。她平凡執著,熱愛本職崗位,富有創新精神,成功組織多次有特色、受師生歡迎的校園科技節。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普實踐活動、全國自製教具競賽、上海市「動手學科學」比賽、多次榮獲諸多獎項——2013年科學實踐活動《親近自然 做大地的孩子》榮獲第2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普實踐活動一等獎。她帶隊參加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大賽、創造發明競賽、環球自然日競賽……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始終懷著對孩子們的熱愛之情,
自然筆記專家上海教育出版社芮東莉老師在博客中這樣描述「毛毛蟲聽著校園裡琅琅的讀書聲快樂地成長,孩子們趴在土地上,聆聽大自然講述有關這個星球最神奇的故事……」這所把大自然擁在懷裡的學校就是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而為這所學校帶來無窮創意的,便是自然科技周斌老師和一大群可愛的孩子們……
一、孜孜不倦的科學夢
從1991年師範畢業後的她一直任教數學,1998年才開始專職任教自然學科。對於她來說一切都是新的,但同時也圓了她在師範學習中的科學夢——師範生物崔老師帶著學生們戶外探索給她留下來深刻的印象。最初的那段時間幾乎每一節課前,總可以看見
敬業精神,促使
2005年4月周斌老師初出茅廬,在市教研員姚老師的指導下在「以科學探究為核心」 的研討會上以《指導學生觀察的策略》為主題作了論壇得到一致好評。《自然觀察者智能的提升的策略》從學生認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有效改變自然教學方式,榮獲全國小學科學教育論文競賽一等獎。2005年10月短短十天的備課、說課、課件、教具一一到位,在教研員和教研組老師們的共同幫助下周老師接受挑戰,順利的完成了上海市自然年會的比賽任務,《磁極相互作用》喜獲上海市小學自然教學評優一等獎由此而製作的教具《磁極相互作用系列玩具》榮獲全國中小學教學具製作設計三等獎。2006年10月教研組接受市教研室的特色教研組視導工作,她與同仁們以《關注學生思維 注重資源整合》為標題作為特色總結匯報——以注重資源整合為核心,把課堂和課外緊密結合起來,給學生創造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又一次得到了市、區教研員的肯定。2007初開始,周老師積極參與國家級課題《問題化學習》將課題、課程、科技活動有效整合,安姐的引領、同伴的互助令她在2009年教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問題化學習引領下的基於身邊材料開展小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策略研究》獲得全國科學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一等獎,並通過B級論文鑑定。2010年11月在課題組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在上海市《加強合作促進成長校際聯合教研》的活動中成功的展示了《脊椎動物---鳥類》一課並做主題發言。市教研員老師將自然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的聘書交給了她,周斌老師再次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宗旨,周斌老師開始從頭研讀課程標準、科學素養的導航圖、教育目標新分類……從默默聆聽到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實踐中真正感悟以探究為基礎的科學啟蒙。《地球的公轉》、《放大鏡》《生物的進化》一次次鑽研課程,無論是組內科還是視導課、展示課,周斌老師一如既往像剛接觸自然教學那樣認真的對待——預設學生問題、琢磨教法、學法,自製研發教具……逐漸成熟的周老師還把這份敬業精神逐漸向兄弟學校學科老師輻射,潛心鑽研教材、教法,貫徹二期課改理念,提高課堂效率。
二、培養兒童創造力,專心營造小小「愛迪生」的搖籃
在科學王國裡,周斌老師就是一個「孩子王」,她會帶領孩子們在臨江公園裡採集生物標本;在環球自然日裡和孩子們一起開展有趣的城市生物研究;在未來生態園區中他們一起見證了生物鏈和能量轉換的神奇。在這一份份特殊的作業裡,飽含著的是她的睿智,激發出的則是孩子們潛在的創造力!
自然實驗室很亂,這裡堆著小朋友的製作未完成的創意作品;那裡放著製作模型的榔頭、白膠、尖嘴鉗;地上豎著一個超大的螺紋玩具;窗臺上擺著一排礦泉水瓶子製作的藝術花瓶……自然實驗室早晨、中午、放學後很熱鬧,有同學在這裡敲敲打打製作小發明的;有同學過來訓練頭腦奧林匹克賽題的,有的拿著撿到的花花草草來問是什麼的……
在孩子們的眼裡實驗室很有趣、很好玩;在周老師的眼裡,這是個多元的快樂平臺,這裡是培養小小愛迪生的搖籃。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課堂上、活動中周老師會深入淺出的提出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孩子從身邊入手、鼓勵他們多觀察、多思考更要多實踐。提供平臺讓孩子們的思維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不斷得到鍛鍊是她堅持科技普及的宗旨,孩子們自信、快樂的笑容是不變的動力,一次次挑燈夜戰是永恆的保障。
找小小玩具、探科學原理呈現實踐活動《小玩具中的大學問》;廢棄泡沫探究屬性、創意製作、利弊辯論形成《泡沫之旅學問多》;廣告紙、飲料瓶的動手玩科學就是《挑戰廣告紙》、《玩轉飲料瓶》;簡單而有創意的活動結合著自然課程達到提升。從《爭當世博志願者 綠色地球你我他》到《我創造我快樂 爭當科學志願者》志願者自信的笑容,德育科技有效整合……學生參與率都達100%,多次獲得全國、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實踐活動一二等獎。
創造教育理念令校園中不斷湧現出一批熱愛科技活動的積極分子和科技小明星。發明作品《LED泡沫安全燈籠》參加思維碰碰撞;發明作品《簡易嗑瓜子器》、《能省力的拉杆箱》、《磁性點陣式展板》、《螺紋式多層別針》等數十項獲得了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工程類獎項。
在科技教師論壇上她活動方案《動手玩科學 挑戰廣告紙》獲得上海市科技教育優秀方案獎。2012的OM推進會上她就《談古論今——神韻再現》作了主題發言,2013年5月在青少年科學研究員推進會上又以《創新科普活動引領身邊的科學》為主題做了精彩發言。2014年暑假她的活動方案《讀懂大自然的語言》又將進軍全國創新大賽。陶先生說「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相信每個兒童都擁有巨大的創造潛力」。周老師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的老師知道每個稚嫩的作品、每個好奇的疑問、每個驚喜的發現都是可貴的。
三、教學做合一,全心搭建小小「達爾文」的樂園
如何在自然課堂教學和科技活動中實踐教學做合一,如何將兩者有效結合?如何更好的創造性的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及科普普及活動?如何帶著孩子們好好的「玩」?……完成華師大本科學習;參加上海市創造培訓班、上海市的自然高級研修班、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培訓;晉升中學高級教師;參加自然野趣培訓……每一次的學習與培訓,都不斷促使她在工作中換角度思考……教師是兒童探索欲望之火的點燃者,探索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金秋十月的櫻花樹下,孩子們有拿著小本本的、有拿放大鏡的,而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老師,樹幹上那是什麼呀?透明的,真漂亮。」一位同學發現樹幹上有粘稠狀的膠液。
「我知道,是樹脂像琥珀一樣,櫻花樹分泌出來的對嗎?」一位同學回答道。
「刺毛蟲,好恐怖呀!」另一位同學指著一條正趴在樹幹上的長滿綠刺的毛蟲叫到。 「我用樹葉把它挑下來。」也有膽大的拿起枯葉把蟲挑下放在一旁的石桌子上。
「我來量,它的長度是15毫米,寬度是5毫米。」
「咦,它的眼睛在哪裡呀?好像有很多眼睛麼。」
「為什麼它長著那麼多的刺呀!」「它趴在樹幹上是吃樹脂嗎?」
「它身體的顏色不是應該是和環境一樣的保護色吧,那麼綠很容易被發現的呀?」隨著觀察的深入,孩子們的問題不斷的湧現著……
《關注學生思維 注重資源整合》是周老師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中探索的目標。這是自然課上,她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在戶外開展自然筆記、生態足跡活動的片段。神奇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愛探索的孩子也會成為最優秀的小先生。收穫快樂與發現是活的教育,而快樂與發現的前提是她已經踏遍校園裡的角角落落,不認識的花花草草也預先做足了功課。瞧,為了讓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可以在校園內、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周老師又有了金點子……如果孩子們將撿來松果、蟬蛻甚至一片枯葉帶回家,一定會有家長質疑,而在寶山區實驗小學有個大寶庫——「自然觸碰角」。在電視臺的新聞報導中主持人這樣描述著——摸一摸松果、紫藤、蜂巢、鳥巢和羽毛;細細觀察蒲公英、蟬蛻、甲魚殼和水蝸牛;聞一聞香樟木、海星;聽聽海螺的聲音;感受蒼耳和鬼針草的刺兒……
七十餘種「寶物」在觸碰角中以各種形式展示,這一角儼然成了小小達爾文的樂園。
「原來這是廣玉蘭的果實,我撿過的,還以為是松果呢!我納悶怎麼附近沒有松樹呀?」
「這個是魚的牙齒,這條魚很兇,我和老爸一起釣上來的,放在觸碰角吧。」
「原來蜻蜓也有蛻,真奇怪,怎麼和蜻蜓長得一點不一樣!」
「老師,昨天我撿到了一個鳥巢,是誰的呀?能放在觸碰角嗎?」
這裡有師生互動的答疑解惑,在這裡自主的發現會得到認可,在這裡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感悟——從蟬蛻上看,蟬的翅膀真小,它要蛻變真不容易!……生動的自然筆記顯現出生物多樣性,顯現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人與自然和諧的意識。
文匯報上有一篇《自然筆記激活生態教育》的報導,特地提到了這個開放的櫥窗——「觸碰角」,有多處網站論壇轉載了這篇文章。寶山電視臺、寶山廣播電視臺分別做了專題報導,孩子們用快樂的笑容告訴大家他們喜歡觸碰角,同時小先生們也帶動著更多的家庭走入。《芝麻開門》雜誌多次將我校的自然筆記作品作為範例介紹,自然筆記專家在新浪博客上也專門介紹了寶山實驗小學。實驗小學三次評為上海市自然筆記優秀組織獎和野生動物保護模範學校。《基於小學科學教育的創建校園自然觸碰角的策略研究》榮獲全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論文一等獎、科研項目二等獎,並刊登在全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實踐與探索以及上海市的人生態道德教育實踐與探索書上,2013年12月在全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研討會上就此內容做了主題發言,受到一致好評。
周斌老師感到活生生的生態教育是一顆茁壯成長的大樹,會開花會結果,會傳播後代……她說自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園丁,還會帶出許多的小園丁!
四、 德業兼修,盡心做好科學志願者
被同事們戲稱為「科學家」的周老師,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德業兼修的科學志願者。「志願者」是一枚閃亮的「徽章」,「科學志願者」是周斌老師對孩子們的要求,也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兩者都體現了一份重要的社會責任感。
2013年的教師節,周斌老師被評為寶山區首屆教書育人楷模,作為寶山小教系統中唯一代表,周斌老師倍感職責更大於榮譽,唯有努力、用心做好德業兼修的科學志願者,才能真正無愧於這個稱號,小學科學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