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杭州錢塘新區聽濤小學,有一位數學老師開出微觀攝影課程備受孩子喜愛。
在他們的鏡頭裡,再平常不過的瓶蓋、巧克力、水果、蔬菜都入了鏡,巧妙的創意和構圖,賦予這些日常小物全新生命,也讓孩子的想像力插上了翅膀。
日前,記者來到學校見到了這位教學「多面手」——何婉瑩老師。在去年的區級精品課程申報中,她所帶領的《DIY微觀攝影》課程在區裡順利立項。
組建學生攝影隊伍
周二放學後,我在班級裡見到何老師,她正一個人在教室裡批改作業。
何老師目前執教兩個班的數學,還擔任了一年級數學組備課組長一職,曾獲評聽濤小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所帶的班級多次被評為區「先進班集體」,還獲得過錢塘新區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指導稱號。
在聽濤的五年以來,基於個人對攝影的喜愛,以及學校的支持,何老師創立了校級攝影社團「時光機攝影社」,打造了一支由學生組建的「聽濤攝影隊伍」。
這支攝影隊活躍在學校甚至區內的各個大型活動現場,比如學校一年級新生紅毯儀式、春季運動會、學校五周年校慶等,為老師和同學們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何老師說,這批學生在前年藝術節的攝影比賽中表現也很亮眼。
「轉型」微觀攝影
我問何老師怎麼想到「轉型」微觀攝影?她說其實要「歸功」於一個雨天。
有天攝影課正巧下雨,沒法帶學生走出教室去拍校園風景了,這群師生就想,待在室內能拍些什麼。思索良久,何老師決定和學生一起搭建「小人帝國」。
說幹就幹,為了確保課程質量,去年11月,何老師和團隊一起製作並修訂了一本專屬的配套教材和一系列學習活動單。
根據課程綱要的制定,分兩個學期,共計20個課時,每個學期都有相應主題,隨著年齡層次的提高,操作水平也會逐步增強,主題內容隨之變化。比如六年級上學期注重掌握基本拍攝技巧和構圖法則,下學期則對進階式構圖進行攻關。
何老師說,微觀攝影最大的魅力,是讓學生透過攝影鏡頭發現另一個新奇有趣的微觀世界。同時還能提升攝影技能,提高審美水平,形成積極向上正能量的生活態度。
設法讓攝影「升級」
龍貓、太空人、唐老鴨……這些擺件何老師收集了整整一鐵盒,作為素材供學生使用,它們都是微觀攝影畫面裡的主角。
它們的大小只有成人手掌的四分之一,這些卡通形象能夠很自然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而畫面中的背景,一開始是學生自己的畫作,包含田園風格、夕陽西下、星辰大海多種多樣風格。
微觀世界的素材是不是還能從生活中找呢?何老師引導學生找來生活中的小物品為畫面做點綴,比如把西蘭花切成小朵當作一棵小樹,火龍果切丁後不規則地堆疊起來,把五彩糖果排成一列做條小徑……
創意思維的碰撞讓學生興致盎然。微觀攝影課上,廢布、瓶蓋被重新利用,課堂上的量角器等文具也出現在背景當中。
何老師還借來學校科學實驗室的發光二極體、為學生買來無影燈解決拍攝中的陰影問題。
■【連結】
校長說
「1+N」特色教師的培育路徑
事實上,像何老師這樣,依託學校平臺發揮自己特長,開出特色課程的教師在聽濤並不少見。近三年來,學校在省、市、區各級立項課題中,就有20多項課題體現了跨界學習、科學融合的特徵,還有一批課程被評為市、區級精品課程。
這和學校實行的「1+N」特色教師的培育路徑有很大關係,什麼「1+N」?
據校長嚴英俊介紹,1是教師應具備的學科基礎教學的核心能力,N是立足個性、興趣、特長等,在課程開發、項目科研、教育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特質和風格。
嚴校長說,學校開展「1+N」特色教師的校本研訓,能夠有效實現教師的異質化和多樣化發展,逐步促成部分只承擔一門學科教學的單一型教師向博學多才、一專多能的綜合型教師轉型,走出一條「人人都有自己主攻方向,各個都有自己專業特長」的教師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