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莘縣王奉鎮巖集小學老師張林霞,是一個已經退休的小學數學老師,人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是他閒不住,現在除了接送孫子上學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回數來面來。
什麼是回數?從網上搜索的結果是這樣的,數學上:一般的,一個自然數,如果該自然數從左向右讀和從右向左讀都是一樣的數,則這個數為回數。比如101,32123,9999等等都是回數。在世界數學界中,有一個著名的"回數猜想",至今沒有解決。回數猜想的內容是:你任取一個自然數,把這個數倒過來,並將這兩個數相加;然後把這個和數再倒過來,與原來的和數相加。重複這個過程,一定能獲得一個回數。
舉個例子,比如68,按上述法進行計算:
68+86=154 154+451=605 605+506=1111
只需三步就可以得到一個回數。
張林霞,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可以說看起來不怎麼像老師的老師。如果不是有人介紹,第一次見到他,很難將他同老師這個職業聯繫起來。他個子不高,顯得有些瘦小的他說話帶著些許泥土味兒,說他是一個農民更為合適。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因為是數學老師,張林霞對數字很敏感,看到數字就想著算一算。不算不知道,一算真奇妙,在數字的海洋裡,張林霞老師遨遊的津津有味。當他得知有「回數猜想」一說後,僅僅是中專畢業的他便想著試試看。
1978年,莘縣東灘高中畢業的張林霞有幸成了一名民辦老師,從此,他便於教學和數學結下了一輩子的緣。1992年,他在《當代小學生》上面首發小論文《一個沒有解開的數學秘密》後,激發了他業餘時間研究數學的極大熱情。他所教過的學生,普遍喜歡數學。在莘縣讀師範的時候,通過同老師和同學們的交流,開闊了他的視野,影響了他的思路,讓他更加堅定了,在數學的海洋裡劈波斬浪。
對於他的研究,一些人說:「《教學大綱》沒有要求,課本上沒有的東西,算這個幹啥?如果真的被你算出來就不是世界性難題啦!」聽到類似的風言風語,能解釋的他就耐心解釋:「我一沒有耽誤學校教學,二沒有影響家庭生活,空餘時間算數玩兒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休息方式。」這樣堅持了幾十年,張林霞老師對於回數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先後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論文《探究數字黑洞「123」的形成》和《淺談回數問題》。
在他的論文《探究數字黑洞「123」的形成》中,他寫道:「任取一個多位數,相繼依次寫出它的偶數的個數,奇數的個數及兩個數字之和的個數,得到一個正整數,然後再把這個新的正整數按偶數的個數,奇數的個數及其之和的個數拼成另一個正整數,如此進行,最後必定掉進123這個數字黑洞之中再也出不來了。」
研究這個東西有啥用?不斷有人問類似的問題,張林霞老師認為:
數學是人類探究世界,研究自然界任何事物的核心。數學是基礎性科學,沒有數學就沒有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愛因斯坦,牛頓這些大學者自己都不知道給後世人做了多大的貢獻。他說,也許他的研究現在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但也許在幾十年,數百年甚至更遠的將來它將給後世人帶來巨大的啟發。張老師說,因為人類視野和思維方式的局限性,人類也許暫時還無法突破光速,那光速方程沒有實際意義?也許哪天人類突破了光速,那這項研究做出的貢獻就是空前的。如果如果研究數學沒有意義,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會有人研究啦,也就不會有陳景潤之類數學家出現啦。
對於固定回數的形成,張林霞老師解釋說,固定回數就是任取一個多位數按照指定方法計算,計算若干次後就會掉進一個固定的回數裡(即結果最後落入一個點的數字黑洞),再也出不來了。(張林霞研究了多個固定回數)5445就是固定回數裡其中的一個。
例如,固定回數5445的形成
任取一個多位數N(N為自然數,且N≠0),操作方法如下。
N中各數位上數字的立方和再乘以3,令其積為K
將K中各數位上的數字重新排列成一個最大的多位數及最小的多位數(注;以0開頭的也得看作是一個多位數,例如:67409,排列成最大的多位數為97640,最小的多位數為04679),再將這兩個數相加。
按照以上兩步重複操作幾次之後就會掉進5445中,再也出不來了。
例如:任取一個多位數 3728651
(33+73+23+83+63+53+13)×3=3696, 9663+3669=13332
(13+33+33+33+23)×3=270 720+027=747
(73+43+73) ×3=2250 5220+0225=5445
(53+43+43+53)×3=1134 4311+1134=5445
張老師說,通過分析、判斷、推理、運算充分可以說明回數問題可分為不定回數(無規律回數,有規律回數)及固定回數兩大類。
曲高合寡,張林霞老師希望對於數字黑洞和回數等感興趣的老師同他聯繫,共同探索數學的奧秘。張林霞老師電話 13475897673
壹點號張紅軍新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