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
初冬,車輛行駛在甘肅省鎮原縣的山川溝壑,放眼望去,星星點點分布的學校是一片枯黃裡的亮色。
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深處內陸西北,鎮原縣也面臨著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共性難題。如何為鄉村教師樹起近處可學的榜樣,讓鄉村教師隊伍不僅有規模更有質量?如何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彌補教師結構性短板難題,開足、開好課?鄉村教師流動大,如何才能「留住」「留穩」?
圍繞這些問題,鎮原縣開始探索寫出了自己的答卷。
鄉村教師怎麼強?「支教」促資源優化
「假如你們家要蓋房,院子裡堆著一堆沙子,你爸問這有多少沙,你咋算?」在方山鄉賈山小學,六年級學生郭浩羊到現在都還記得支教教師楊奎給自己上的第一堂課《圓錐的認識》。
賈山村是鎮原縣8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今年5月3日,楊奎帶著自己分別上小學二年級和幼兒園的一對女兒,從孟壩鎮孟壩小學「轉學」來到了賈山小學。在這裡,除了數學,他還承擔六年級語文、科學和全校信息課。
「有意思」「例子多」「喜歡聽」,是孩子們提起楊奎的課時最常用的描述。
學習立體幾何時,楊奎發現學生們興趣不高,覺得沒用,他就用真實的情景問題吸引學生。在農村,家家都有儲藏麥子的圓柱形麥桶,如果家裡要出售小麥,該怎麼計算?學校處在半山腰,門前屋外就是大自然。科學課上,楊奎乾脆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在田野裡邊玩邊學,認識動植物;鄉村孩子喜歡玩遊戲,楊奎就講傳奇電競戰隊的故事,引導學生正確養成興趣愛好……
「支教老師們的專業技能都很過硬,還有教法,很能調動起學生們的興趣。」賈山小學教師劉靜說。2019年,她通過特崗計劃來到該校執教。
賈山小學是農村小規模學校,在校學生51人,每個年級學生最多不超過15人。小班教學有助於教師掌握學情,但是學生課堂主動性不高、不願表達也困擾著劉靜。在她看來,支教教師「見識多」「技能強」「方法多」,給了自己不少啟發。
楊奎只是近年來鎮原縣成百上千名支教教師中的一員。按照「縣城校支援鄉鎮中心校,鄉鎮中心校支援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思路,鎮原要求城區學校教師「每人到薄弱學校支教一年」。今年,全縣共有62名骨幹教師進入薄弱學校支教,12所縣直中學對13個未脫貧村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各鄉鎮從中心校派出102名教師支援農村偏遠山區學校。
今年11月期中考試過後,郭浩羊數學成績得了104分,而滿分是110分。之前,他的數學成績總徘徊在60分。
「楊老師讓我喜歡上了數學。」他說道。
結構性短缺怎麼補?「走教」盤活教師資源
南川鄉上莊小學六年級學生康皓欽是走教教師、原蘆小學教師包彤的「迷弟」。
「每次見到我,他都會追在我身後問:『老師,今天我們架子鼓學什麼曲子呀?』『老師,我們再去敲會兒鼓吧。』」包彤說。
走教前,上莊小學有50多名學生,配置有電子琴、架子鼓的音樂教室,卻沒有音樂教師。一邊上著本校的課,一邊上著上莊小學的音樂課,包彤開始了走教。電子琴、鋼琴、豎琴,鄉村孩子也有了拿起樂器、吹拉彈奏的機會。
鎮原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鄉鎮間地理條件差距大。100人以下小規模小學185所,佔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總數的60%多,其中,50人以下的96所,20人以下的38所。小規模學校多,按照師生比要求配齊各科教師變得不容易。在鎮原縣,英語、音體美教師的結構性短缺,相關課程開展效果差是鄉村學校的一大痛處。
作為貧困縣,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彌補鄉村音體美等教師的短缺?
鎮原縣給出的答案是「走教」——通過鼓勵教師「走」起來,特別是音體美教師動起來,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為鄉村孩子送去豐富齊備的課程。
「走教前,孩子們的音樂課大多是通過白板放點音樂,學唱幾首歌。走教對這裡的孩子而言,可能是多了一條認識音樂、感受音樂的途徑。」包彤說。
30年前,賈山小學校長楊明月畢業便來到賈山小學從教,當時學校有100名學生、五六名教師。30年過去,如今的賈山小學雖然只有六七名教師,但通過遠程教學和走教,賈山小學擁有的教師數量要遠多得多。
走在賈山小學,學生書法、剪紙、油畫作品掛在牆上,音樂教室裡安放著七八架電子琴,體育器材室內,跳高墊、跨欄架、足球、羽毛球堆放整齊……楊明月說,師資強起來後,學校不僅開足開齊了課程,還構建了低年級誦讀,中高年級學習棋藝、書法、剪紙的地方課程和低年級學習花式跳繩、高年級學習樂器的校本課程。
「留不下」難題如何破?讓教師有成長有獲得感
支教中,楊奎發現當地孩子的基礎差,有的學生到了五六年級還不會乘法口訣,不知道三角形內角和度數,他常常是一邊教新內容,一邊幫學生回頭補「舊」知識。
在他看來,鄉村教師流動率大,教學穩定性差是學生學習底子差的原因之一,「學生6年裡要換幾名老師,學生不了解老師,老師也不了解學生」。
鄉村教師「留不下」怎麼破?鎮原縣從提高鄉村教師的成長感、獲得感入手,穩定鄉村教師隊伍。
「林蕊馨老師上的那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課,讓我看到了同樣的學生,不一樣的老師,課堂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上一次去縣城裡參加的師資培訓,上莊小學校長劉勃記憶猶新。
「教材裡,異分母、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在不同學期學習的,我也是這麼教的,但林老師卻把知識的『隔斷牆』打開了,通過探究讓學生明白了更本質的算理。」劉勃感慨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培訓不僅讓自己感到一線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迫在眉睫,更削減了自己的職業倦怠。
從教8年,劉勃也親眼見證了鄉村教師班主任費和鄉鎮崗位津貼近幾倍的增長、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從無到有。如今,鎮原縣以距離縣城遠近劃分出了六類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人均不低於每月400元,僅今年就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48361人次,發放資金1900多萬元。
2019年,甘肅出臺教師職稱改革政策,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在城裡幹幾十年,可能也評不上副高,但只要安心在鄉村從教,待遇問題一定能解決,很穩定人心。」劉勃說。
2019年,鎮原縣評聘各級教師職稱1088人,其中基層中高級736人,佔67.7%。
「儘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鄉村教師流失情況依然存在。」鎮原縣教育局副局長張成橋表示,農村「空心化」帶來的年輕教師社交困難、農村環境對年輕人的吸引低等因素依然阻礙著鄉村教師「留得下」「留得穩」。
不過,他相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鄉村學校和教師不僅將為鄉村振興做更大貢獻,鄉村發展也將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大環境。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