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 07:29
陳耀,今年剛被評為全國十位「傑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之一。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徐齊
教師節的前一天,當一輛黑色自備車駛進永嘉縣沙頭鎮石公田小學時,全校28個孩子的眼睛齊刷刷看到窗外。「陳導來了!」「太好了,太好了!」孩子們歡呼著。
被孩子們稱為「陳導」的男人是剛被評為全國十位「傑出中小學中青年教師」之一的溫州小學老師陳耀。對孩子們來說,陳耀來了,好玩的科學時間就開始了!
從1994年參加工作至今,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陳耀總是帶著孩子們走向大自然。為了帶領孩子做實驗,陳耀開壞了自己的兩輛汽車,貼進去了十多萬元的科學實驗器材。他行程百萬公裡,爬遍了溫州方圓百裡每一座山,發動家庭實驗室2萬多個。同時,也誕生了2項學生們的國家發明專利,獲得了900多項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大賽獎。
陳耀帶著永嘉石公田小學的孩子們在細流邊學習乾冰的特性。
「小眼睛工作室」
開一扇好奇之窗
"芝麻!開門!"一聲幼稚的喊聲之後,門開了。
一個只有20多平方米的空間,一排長長的單層柜子上放滿了模型汽車、無人機、輪船的發動機、精緻的賽車;四面大窗戶上,掛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植物。這地方多像一個藏寶洞!小男孩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被眼前的事物深深吸引了。
兩年來,到這個工作室看看已經成了小男孩的習慣。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在窗戶外看著裡面的東西,後來陳耀邀請他進來玩;再後來還告訴男孩:如果門關著可以喊暗號"芝麻開門",如果有人在就會開門的。
跟這個小男孩一樣經歷的學生還有數百人之多。特別是上下課時間,無數的孩子在門口經過,看見這些好玩的科學實驗器材,都會忍不住進來看看。
這個簡陋卻又好玩的工作室,原名叫做"小眼睛工作室",因為創建者陳耀老師的眼睛比較小而得名。
小眼睛工作室是一個很神奇的團隊,能夠加入到這個社團是學校裡很多孩子的夢想。儘管很多孩子都會經常到這裡參與科學活動,但由於精力有限,陳耀還是從這些孩子中篩選出了一批固定成員,定期參與戶外的科學考察活動。入選的標準很奇葩,那就是哪些孩子自發到工作室的次數最多,不敢進工作室裡來卻又天天趴在窗戶上看的孩子優先錄取。
生活中,陳耀是一個經常丟三落四的邋遢的人。他的學生會繪聲繪色地描述他從褲兜裡摸出襪子來的情景。但就是這麼神奇,每一個參與過他活動的孩子都會終身難忘。陳耀說,他腦子裡每天都在想著怎樣才能夠讓孩子們玩的更開心,曾經為了想一個科學方案,還撞上了電線桿子。
「小眼睛工作室」存在的12年間,2000多名孩子獲得了各種市級以上科技類獎項。後來,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成了忠實的義工,參與鄉村的科學教育慈善工作,很多孩子成年後仍然繼續擔任著義工工作,奉獻仁愛之心。
從戶外科考隊
到家庭實驗室
」出發!「9月初的一個周末,50多名城鄉孩子在家長義工的帶領下,開始從山腳下往奇雲山山頂出發。
奇雲山是位於浙江溫州與青田交界的一座山峰,也是當地很罕見的一個古火山口,每年的秋季是登山的好時候。從山腳到山頂需要4個小時的登頂時間。
4個孩子一組配置一名家長義工,每個組都會有一張任務單,上面寫著沿途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巖石的觀察、植物莖葉觀察之類的任務。每到一個指定的休息點,陳耀便組織大家就地開個科學討論會。
到了奇雲山的山頂,大家圍坐大草原上,四周鮮花盛開,野兔與松鼠奔跑跳躍,小組爭先恐後的展示成果:「我們找到了很多證據,能夠證明這裡在遠古時代是一個火山口……」
像這樣的科考活動每年都會有30多次。這種以山野田園為課堂,以體育、數學、語文、科學等學科融合來組織科考的組織形式,被陳耀命名為「山水田園課堂」。
後來,聚集在周邊熱衷於山水田園科考活動的城鄉孩子越來越多。陳耀覺得應該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這種樂趣,但是就算是鐵人也沒有辦法帶領數千名孩子去考察啊!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了。那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實驗室。
招募發出,最初只有9位學生報名。"他們就是我的『星星之火』。"陳耀說。
9個孩子的興趣點各異。有研究如何種番薯的,有養蠶的,有養昆蟲的,還有養殖"東方蠖"——這種古老的生物會發出"嗷嗷"的奇怪叫聲,養它的孩子還特地移植了它所需的全部海洋環境。
番薯長得粗大,蠶結了繭,養昆蟲的孩子記了滿滿幾本觀察筆記……這個本來無人注意的小計劃,意外地引起了家長們的注意。他們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角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繼而引發了對各種知識的興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參與"家庭實驗室」的孩子從9人擴到溫州的260所小學的2萬多個孩子。溫州籀小學成立了"少年科學院",並設立了航模俱樂部、機器人實驗室等科學社團。
當你進入"少年科學院"的微型科技館,孩子們奇思妙想的作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蛋糕盒與可樂瓶做的架子鼓、紙巾捲筒做的坦克、木頭大橋、廢棄的皮包製作的檯燈……
"這些東西有用嗎?"陳耀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回答:"我們在乎的是孩子們動手與思考的過程,並不在乎這些東西有沒有用。"
石公田小學的孩子們在陳耀的帶領下做著乾冰實驗。
「蘋果樹之友會」
走進鄉村小學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陳耀帶著自己的課和研究成果,來到地震災區的老師們進行了科學教學的培訓。陳耀發現,鄉村學校亟需科學教育的普及。回到溫州,他將孩子們和家長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為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做些事。於是,「蘋果樹之友」誕生了。
「蘋果樹」就是牛頓的那顆啟發他科學探索之路的蘋果樹,「之友」就是一群呵護蘋果樹成長的人。之前是陳耀一個人帶領著孩子們東奔西跑,現在有了一群義工家長帶著城裡的孩子,扶持鄉村的學校和孩子的教育公益活動。
位於永嘉沙頭鎮石公田小學是一所走得只剩下27名孩子的山村小學。從2011年起,陳耀每周兩次準時出現在石公田小學簡陋的校舍裡。陳耀親自帶領山村的孩子們實施田園山水課程,開發出了」打水漂「、」油菜花地的秘密「、「水晶蘭的探索」等一大批的田園課程。
春天來臨時,田野上油菜花開了,美術課和科學課老師將一群孩子帶到了油菜花田中,孩子們呼吸著油菜花田中特有的芳香,在紙上描繪出五彩斑斕的油菜花田。美術課後,神奇的科學課開始了!一棵油菜的葉子數量是多少?葉片是形狀?葉緣、葉脈有什麼特徵?顯微鏡下,孩子們發現,油菜花子房中的胚珠像珍珠一樣閃亮動人。
一個《油菜花開》課程,數學、語文、藝術、科學學科老師齊上陣,時間跨度達到三個月之久,孩子們學習繪畫、習作、演講、科學記錄,也感受了山水田園課程之美。
三年來,蘋果樹之友義工王斌每周三晚帶著自己的孩子和愛人,來到石公田小學為這裡的孩子播放電影,他自己買了播放設備和音響設備。原先只是隨便選擇播放素材,到後來形成了一套電影課程,涉及名著、名片、科學探秘等等,為山村孩子打開一個新的視窗。
"在科學探究方面,山村孩子與城裡孩子沒有太大差別。"陳耀說。這個僅僅28個留守兒童的山區小學,在2013年溫州市海模錦標賽中獲得了團體冠軍,以及6枚個人金牌、9枚個人銀牌、7枚個人銅牌,還有10人獲得了浙江省航模錦標賽二、三等獎。
陳耀說,他有一個"2049科學夢想"——從到溫州實驗小學教過的第一班學生算起,他已有13名學生赴美留學,並都選擇了科學科目,他要鼓勵這些走出去的孩子們,學成之後仍然回到中國,成為一批有造詣的中國學者,"到2049年,他們之中應該能夠誕生諾貝爾獎獲得者"。
為此,他每年都給學生頒發"少年諾貝爾獎",不僅有隆重的頒獎典禮,證書也的確很像是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要讓他們從小就體會到興趣受到尊重的價值"。
不過,他轉而說:"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科學家,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體驗做科學的快樂。"
14418413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