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時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這個傳統節日又有獨特的主題,即:在慎終追遠中感悟傳統文明。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財富。筆者時常在思考,人有生也有死,人生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當走完人生之時,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後人添煩亂,不給社會增負擔。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生死問題和人生價值。
然而,傳統祭祀文化似乎把清明直接變成了為逝者上墳燒紙,好像惟此才算繼承傳統,延續慎終追遠之心情。孰不知,這種觀念陷入了教條、保守、僵化、狹小的誤區。其實,清明祭祀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涵。上墳燒紙是古老的祭祀形式,有其社會背景,而現代社會崇尚文明,也應該摒棄上墳燒紙的陋習,採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都能達到祭祀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清明」的本意。
清明祭祀,更體現家國情懷。現如今,清明節已從民間傳統習俗變成一個國家的節日,暗含著國家層面對每個個體的關注。清明時節,寄託哀思,追憶先烈,緬懷英雄的豐功偉績,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向先烈獻祭,為英雄而歌,激蕩著國人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
清明節,除了公祭民族先祖、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裡,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在倡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既是現實生活所需,也是無數革命先烈和我們先輩的期盼。
而崇尚自然的意義,更在於與時俱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從生命教育角度看,更多地傳播科學的生死觀,提倡對老年人厚養薄葬;通過營造文化氛圍,把令人感到陰森恐怖的墓園打造成淨化生者靈魂的場所;進一步加強殯葬行業的服務質量與公益特質,而不是簡單地走市場化之路,都是現代文明的彰顯。生命的意義因此而久遠。
生命和大自然是需要尊重與敬畏的。在清明時節緬懷先人、反思自己、展望未來,「文明」與「清明」無疑是最不可或缺的兩個維度。清明,就讓我們在慎終追遠中,感悟這份傳統文明,感受生命的價值,進而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辜負這大好春光。(久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