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2020-12-06 科學網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雪泥鴻爪——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就是一個必然和偶然巧妙組合的魔方。生命的過程是一個必然,但連接這個過程的各個點,卻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人們所比喻的那樣:葉子要長在樹上,這是一個必然,但要長在哪一棵樹的、哪一個杈的、哪一個枝上,卻是一個偶然。蘇軾感悟到了這一點,且形象而又靈動地將它抒寫了出來。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他這樣感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確,人的生命軌跡,就像雪泥上留下的飛鴻爪印一樣,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古人云,蘇詩長於比喻,此詩句的經典性也正表現於此:將人內心那種微秒的感受,用富有機趣的語言表達出來了,難怪「雪泥鴻爪」能積澱成一個人們十分喜愛的成語。還有一種理解:雪泥鴻爪以喻人之「無心」,人生不過如此,一切的一切都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天衣懷禪師」所感悟的:「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留蹤之意,水無涵影之心」。故,人不要太在乎去留,應隨遇而安。蘇軾此詩雖然有些低調,但也道出了哲人對生命的真切體驗:人生美麗的弧線,是由那一個個偶然的「點」連接起來的。

 

月圓月缺——生命的二重奏

 

生命又是一個長長的旅程。在旅途上,有麗日藍天、綠茵鮮花,也會有風雨雷電、枯枝敗葉;人在旅途,就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時刻準備著命運的挑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到的「風雨過後是彩虹」。蘇軾的一生風風雨雨,歷盡坎坷。在北宋政壇上,王安石變法時,他被劃入保守派;司馬光廢除新法時,他又被劃入了革新派;惡運連連,一貶再貶,後來被貶到蠻荒之地惠州時,他還樂呵呵地吟誦:「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故林語堂稱其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軾為啥能這樣灑脫呢?這與他對生命的科學感悟是分不開的。他看到了生命原色的二重性,即如《水調歌頭·明月篇》中吟誦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所謂古語云:人不得全,月不得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蘇軾從月圓月缺、月缺月圓這亙古不變的自然現象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存在、運行亦應如此。世上的事沒有一成不變的,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面性,好事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壞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結果;人不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看到另一面,就像天空中的月圓月缺一樣,是一種自然的必然、必然的自然;這就是生命旅程上的一曲永遠的「二重奏」。

 

身在此山——生命的自限性

 

上帝給人以一雙眼睛,就是用來看世界、看別人的,人這一輩子最看不清楚的恐怕就是自己了,故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就是生命的自限性。哲人蘇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深切地感悟到了這一點,故在《題西林壁》中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在中國詩歌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創造了理趣詩。此為理趣詩中的極品,直到如今還膾炙人口、傳誦不衰,就是因為他悟出了生命的劣根性,即自限視野:自己看不清自己。所以,人好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如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屁股大一點的天。故,人生在世,就有一個突破自限性,認識自己、超越自己的問題。這是一種生命升華的境界。設若能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視野就開闊了,胸懷就寬廣了,生命之光將會更加燦爛。據傳,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看來王朝雲的確是蘇軾的紅顏知己,一語中的;蘇軾也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生致命的弱點是——不合時宜。

 

變與不變——生命的圓融性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古今文人永恆的生命詠嘆調:人生短暫,宇宙無窮;對酒當歌,及時行樂。基於這樣的「生命觀」,文人不免要傷春惜花、對鏡撫鬢,生出無盡的閒愁憂思;還有甚者,尋仙訪勝、煉丹服藥、導引疊坐,想飛舉升天,懼怕生命過程的結束。而蘇軾面對生死,卻非常坦然:人之初,一口氣;生也氣,死也氣(生命元氣),何懼之有?於是,他在《前赤壁賦》裡豁達地詠嘆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在這裡蘇軾用「變與不變」的獨特的視角來解讀生命:從變的角度來看,天地瞬息萬變,一瞬也不會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物我將來都要變為氣體,回歸之然,物我最終歸於同一永恆;那你們還羨慕這長江和明月幹啥?在蘇軾的筆下,生命真是個奇妙的東西,生命的現在時:鬥轉星移,瞬息萬變;生命的將來時:物我永恆,回歸自然。生命的形態與現在、將來、自然、宇宙是融為一體的,這就是生命的圓融性。蘇軾既對生命已參悟到如此透徹的地步,他還會對什麼想不開呢?故,最後被貶到海南島還是樂呵呵的,笑對人生,坦然生死。無怪乎蘇軾的詩文會有永恆的魅力,因為他對生命的體驗和闡釋是最透闢、經典的,超越了時空的閱讀障礙。

 

風雨坦然——生命的自調性

 

生命享受著生活的歡樂,但有時還承載著生活的苦難。當苦難的風雨,向毫無準備的生命襲來的時候,生命怎樣才能從容應對呢?學會自我調節,用一句很當代的話來說,就是:調整心態,自我解脫。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岡做團練副使,這是一個虛職,俸祿就連一家人的溫飽都解決不了。蘇軾不得已,讓朋友在東坡買了塊土地,開荒種地、自食其力,於是,他乾脆自號「東坡」,以此自嘲、自解、自慰。正如其《定風波》一詞所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表面上是寫大自然中的風雨,實質上是隱喻仕途上的風雨;面對仕途風雨,怎麼辦?心中坦然相對,就會進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佳境。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東西,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就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蹚不過的河,這樣就能面對挫折、隨遇而安了。蘇軾正是這樣一位達人,最大限度地釋放了生命中自我調節的能量,從容應對仕途上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他的生命才會那樣的亮麗!

 

蘇軾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經典,也是瀟灑生命的一個經典。其對讀者那永遠的魅力,就在於其人其文,對生命的科學感悟與圓融闡釋。人們在閱讀玩味蘇軾文章詩詞的同時,就是在解讀品味著自個兒生命的真諦。

 

相關焦點

  • 道盡生活之美的5首詩詞佳句,感悟生命珍惜當下
    而在詩詞佳句裡,離愁別恨又佔據了多數內容,關於感悟人生的則不多見。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幾句感悟生活之美的詩詞佳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珍惜生命,並且活在當下的。0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行香子·述懷》蘇軾蘇軾留給後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樂觀到無可救藥的人,無論面對何種境遇,他都能在困境之中自得其樂。這首詞在他的詞作中算不上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蘇軾。在一個萬籟無聲的夜裡,蘇軾對月當歌,如此的良辰美景,把酒對月自然是快活至極。蘇軾還想著什麼時候歸隱田園做一個閒人,有琴可彈,有酒可飲就足夠了。
  • 生命科學學院開展「連線自然科學 感悟學術人生」系列講座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鵬琳 徐平宜 周瑋婷 鍾賽越)近期,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第三十三期團校開展了「連線自然科學 感悟學術人生」系列講座,邀請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陳凌懿教授、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系系主任丁丹教授立足生命科學專業,線上線下相結合,面向全校「物質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大類學生分享科研經歷。
  • 蘇軾《前後赤壁賦》賞析
    到了宋代,經過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的努力,保留傳統賦體的特質和情韻,吸收散文的筆法,打破賦在句式、聲律、對偶等方面的限制,創造了更便於表情達意的散文賦。蘇軾的這兩篇《前後赤壁賦》就是宋代散文賦的精品,既體現了宋代散文賦的特點,也體現了蘇軾散文賦特有的藝術風格。首先分析前後赤壁賦的共同點。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蘇軾感悟人生的詞,開篇就是問句,境界至高無人能敵,不愧為全才
    要說到宋朝的文人,有一位真的是無法不提他的名字,就是蘇軾。蘇軾的才華自然是不需要多說,他在許多領域都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特別是在文學方面,更是為後世之人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名著,他的作品不僅寫的唯美,而且也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哲理,讀之能夠使人明悟。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一個生命在指導另一個新生命如何在這個時間行走,讓我想到「傳承」二字,那是生命的傳承,生命孕育新的生命,並傳遞其生存技能,不斷延續。一句感嘆從心底油然而出,「這就是生命的真諦吧」。生命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肉身的離去而終止,它會以精神的狀態被延續下去。
  • 「蘇軾研究」不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最佳教學設計
    近來,媒體領域就清華大學附小學生用「大數據方法」研究蘇軾(下面簡稱「蘇軾研究」)一事討論熱烈。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當我看到死者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門板上,略顯僵硬的屍體就像一具木偶,任由裝殮師給穿上一層層的壽衣,再抬進棺材裡擺正放平。在棺蓋合上的那一刻,靈堂裡哭聲大慟悲啼一片。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
    今天,有人會說科學研究已經測知了月球的年齡,而且「我欲乘風歸去」也不再是夢,人類已經可以登月了。還有人讀古詩十九首,對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也提出科學證據作為反駁,聲稱牽牛織女二星宿相去並不是一條清淺的河漢,事實上它們相隔幾億光年,時空上無窮遠,因此絕不可能相見。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人對生命的感悟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是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一句話,生命是無常的,快樂到了一定程度,悲傷也就來到,就像月亮,從虧到盈,從盈到虧,是不斷變化的,世間的事物也是如此,興衰起伏都是有定數的。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人應該順天應命,在繁華時,存一份敬畏之心,在落寞時,留一份淡然之態,做到榮辱不驚。
  • 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過程註定是一段路途,註定由激越到安祥,由絢爛到平淡。這段路途不管有多長,重要的是我們曾攜愛走過。象雄鷹眷戀著藍天,溪流愛慕著江海,鮮花追逐著陽光,而芨芨草卻偏愛著貧瘠的荒原。雖然有時會有浮雲,也時而會有險灘,只要心中充滿希翼、充滿渴望、充滿愛,你一路的風景就不會寂寞,同樣會景色旖旎,風光無限。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張「詞品即人品」的創作理念,他的詞如同他本身一樣,是宋詞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
  • 15歲嫁給蘇軾,26歲因病去世,10年後,蘇軾為她寫了一首千古絕唱
    比如王弗在剛嫁給蘇軾的時候,並沒有說自己讀過書,但是在婚後,蘇軾每當讀書時她都在旁邊陪伴,蘇軾偶爾有遺忘,她就會從一旁輕聲提醒。蘇軾對此十分驚訝,於是便問她其他書,她都輕聲說道:「略懂一二」。除此之外,王弗還能時刻提醒蘇軾要能分辨好人壞人。因為我們知道,蘇軾向來都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園乞兒」,在他眼中,無一人不是好人,跟誰都能聊在一起。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今天,有人會說科學研究已經測知了月球的年齡,而且「我欲乘風歸去」也不再是夢,人類已經可以登月了。還有人讀古詩十九首,對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也提出科學證據作為反駁,聲稱牽牛織女二星宿相去並不是一條清淺的河漢,事實上它們相隔幾億光年,時空上無窮遠,因此絕不可能相見。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 情感,來源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也許文學對於我來說,是積累起來的一種對往事的回味,是生命深處一次次感悟。誠然我知道,在高遠的夜空中,今夜的星光依然明亮,華燈下的夜景還是那般迷人,可我卻無法釋然為愛我或我愛的人寄予我靈魂的守望。我喜歡在文字搭建的情感平臺上,在某些淡定而又安謐的夜晚寫著它們,一段心情就那麼自然地鋪墊在稿紙上,讓思想的野馬自由馳騁在文字的曠野裡。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短短幾句,說盡人生陰晴,林語堂讚不絕口
    若是要在這浮沉中想要保持生命最初的本真,不被欲望所誘惑,最重要的就是給心靈洗盡鉛華。擁有這樣心靈的人,我首先想到的是蘇東坡。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原序)中寫道:「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 歷史名人蘇軾的一生!
    所以那些渴望得到蘇軾書法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設法邀請蘇軾飲酒,只願他能夠快點醉、快點睡又快點醒,然後再快點寫,因為他們深知「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黃庭堅《題子瞻畫竹石》)。  當然,大多數人既不可能與蘇軾同在禮部出考題,又無緣與蘇軾同桌飲酒,那怎麼才能得到蘇軾的墨寶呢?辦法還是有的。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說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