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後赤壁賦》賞析

2021-01-20 漢唐國學

賦是一種傳統文體,由「楚辭」發展而來,經漢賦、魏晉抒情小賦、唐代律賦,到宋代經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的創造和發展,成為便於寫景、抒情和議論的散文賦。

賦,簡言之是從「楚辭」發展而來。其實,遠在《詩經》中就有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就是直接抒寫和鋪陳。這應該是賦作為一種文體最早的源頭。「楚辭」,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在賦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楚辭」中句式更加自由,完全脫離了《詩經》中四言為主的表現形式,作者可以根據思想和內容表達的需要控制句式的長短,鋪陳的形式隨處可見,使賦作為一種文體趨於成熟。「漢人將屈、宋諸作皆目之為賦」,屈宋的文章對漢代文人有重要的影響,以至於在漢代出現了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劉向等非常著名的楚辭作家,這說明漢賦是在屈原、宋玉騷體賦的基礎上發展的。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駢體賦。駢體賦文採華美,但形式重於內容。到了唐代,受唐詩格律的影響,出現了律賦。律賦過於工整,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達。到了宋代,經過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的努力,保留傳統賦體的特質和情韻,吸收散文的筆法,打破賦在句式、聲律、對偶等方面的限制,創造了更便於表情達意的散文賦。蘇軾的這兩篇《前後赤壁賦》就是宋代散文賦的精品,既體現了宋代散文賦的特點,也體現了蘇軾散文賦特有的藝術風格。

首先分析前後赤壁賦的共同點。前後赤壁賦寫的地點相同,都是黃州赤壁磯,在《前赤壁賦》中是「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後赤壁賦》中是「復遊於赤壁之下」。寫的景色相同,都是大江月夜;在《前赤壁賦》中寫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在《後赤壁賦》中寫道「江流有聲,斷案千尺」。寫的出遊形式相同,都是好友作陪,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於是飲酒樂甚」,在《後赤壁賦》中寫道「於是攜酒與魚」;這麼好的江山月色,沒有好酒助興,沒有好友作陪,只是一個人出遊,豈不是寂寞?

然而不同的首先是寫作的時間,一個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初秋時節,一個是「是歲十月之望」的孟冬時節。因時間不同,景色也有差異。在《前赤壁賦》中的初秋時節,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景色,在《後赤壁賦》中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色。於是,連作者也禁不住說「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看來因季節的變化,景色差異還是很大的。雖是好友作陪,在前後赤壁賦中作者與好友的互動形式也有差異。在《前赤壁賦》中,與好友主客對答,作者的興致很濃,以至於「餚核既盡,杯盤狼藉」;而在《後赤壁賦》中,只以主客對答的形式引起月夜出遊,而在遊玩的過程中,作者一個人「攝衣而上」,「蓋二客不能從焉」,在這裡作者離開朋友,一個人在孤獨的遊玩,這可能也襯託了作者的心事和孤獨的心情吧。

主客對答是傳統賦體的形式。在《前赤壁賦》中,作者與友人「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人吹起洞簫,「其聲嗚嗚然」。蘇軾本來「飲酒樂甚」的心情被這「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給打破了。蘇軾於是「愀然」,「正襟危坐」的問起客人「何為其然也」。為什麼要吹的這麼悲傷呢,這不是影響我們欣賞眼前「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景色嗎?於是筆鋒一轉,自然而然的轉接到主客問答的文章主體之中,引出了蘇軾和客人對眼前景色不同的體驗和感悟。客人在蘇軾「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體悟中「喜而笑」,客人已然領會了蘇軾的心情。在這裡,蘇軾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是一種物我兩忘的情懷。哪裡有什麼客人,那其實那是蘇軾的同神異體的化身罷了。蘇軾難道不知道赤壁是曹孟德的失意之地嗎?只是通過客人的口,說出另一個蘇子瞻要表達的心情罷了。

同《前赤壁賦》主客問答佔文章的主體,引出主客對眼前景色不同的思辨不同,《後赤壁賦》中的主客問答,更主要的是引出蘇軾一個人的遊玩和感悟。在文章的開頭,作者「仰見明月,顧而樂之」,心情還是不錯的。蘇軾與客人「行歌相答」,引出「有客無酒,有酒無餚」的主客問答的內容,為下文「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做鋪墊。數一數主客問答的字數,也就區區六十八字,全然沒有《前赤壁賦》中用兩大段的篇幅去描寫的情形。可見,雖是主客問答,卻因文而異。在這裡,主客問答只是為了引出蘇軾一個人的遊玩、一個人的感悟,表現蘇軾一個人的如「孤鶴」一樣的孤獨心情。

通過《前後赤壁賦》的比較閱讀,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寫作形式,但是在具體的文章中也是因文而異的,作者可以根據行文的需要合理安排主客對答在文章中的比重,不因詞害駭意。一切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表情達意才是文章的根本。

在文章開頭闡述賦的發展的時候,說賦到了宋代經過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的創造和發展,成為便於寫景、抒情和議論的散文賦。可見,到了宋代,賦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了。雖然還有以前賦的特點,但是變得更加易於表情達意了。而蘇軾又是宋代繼歐陽修之後的一代文宗,散文賦的出現一定有蘇軾不可抹殺的功勞,他在散文賦的領域一定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的。而這兩篇《前後赤壁賦》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就是因為他集中體現了蘇軾的藝術風格,體現了宋代散文賦的特點。而這裡,我們著重分析《前後赤壁賦》中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蘇軾不虧是藝術大師,有著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他的寫景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就可以刻畫的非常傳神。如《前赤壁賦》中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替天」;如《後赤壁賦》中的「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是寥寥數語,卻描寫的如詩如畫。看到這樣的文字,仿佛身臨其境,如在眼前一般。蘇軾擅長寫景,也常常為景色所動。於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被眼前的景色所動,居然恍恍惚惚有羽化登仙的感覺。這是明顯的寫景生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這是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有的感覺。同《前赤壁賦》中被景色感動的喜悅的心情不同,在《後赤壁賦》中表達的是一種悲傷的感受。文中寫道「攝衣而上」、「蓋二客不能從焉」,作者是一個人爬上山巖,觀望孟冬月下的景色,爬到高處,為眼前景色所動,「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孟冬之夜,蕭瑟的風,冷颼颼的吹著,草木震動了,風聲在山谷中回應,冰冷的水擊打著巖石。一個人在月下,看著這樣蕭條的景色,難免會生出悲涼的感覺來。於是,「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觸景生情,想想自己的遭遇,能不心生悲涼嗎?!這樣自然而然的融情於景,不著一點痕跡,若不是非凡的語言駕馭能力,一般人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除了寫景抒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寫景抒情來抒發心中的感受,傳達自己的思想。在這方面,前後赤壁賦還是有所不同的。在《前赤壁賦》中,蘇軾將自己的感受通過主客問答表現出來,這裡更多的是被景色所動的喜悅之情。作者雖然被貶官黃州,政治上受挫,內心十分苦悶,但是眼前的江山風物還是給了他極大的慰藉。[5]而在《後赤壁賦》中,這種慰藉似乎就沒有了。雖然也是有酒有客,地方還是那個地方,但時節已經不是那個時節了。《前赤壁賦》中所表達的那種「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感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適有孤鶴,橫江而來」、「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孤獨感。在《前赤壁賦》中還興之所至與客人談玄說理,而在《後赤壁賦》中有的只是一個人的孤寂。仕途坎坷,人生境遇,如絲如影,揮之不去,棄之不絕。江山還是那個江山,朋友還是那些朋友,可是誰能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情呢?雖然身處江湖,但是心繫天下。然而,於國於民卻使不上力,這樣徒然的心情誰能理解呢?

要寫一手好無文章,自然離不開修辭手法的運用。蘇軾作為宋代繼歐陽修之後的一代文宗,對修辭手法駕輕就熟,對詞語的選擇極富錘鍊之功。用今天的修辭理論來說,蘇軾在選詞造句的過程中做到了「準確樸實、簡潔有力、新鮮活潑,生動形象」。[6]具體來說,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蘇軾在句式的選擇方面也注意整句、散句以及長短句的結合。如「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就是短句與長句的結合。如「舉酒屬客,宋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就是散句與整句的結合。這種句式的長短整散的變化,錯落有致,增加了語言的節奏感。其餘像平仄的安排,音節的協調在行文中也有運用。除了句式和音韻的選擇外,蘇軾還注意了修辭格的運用,增加語言的表現力。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就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則是運用了排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一連串的動作, 「履、披、踞、登、攀、俯」等,把蘇軾「攝衣而上」的情景刻畫的活靈活現。

作為藝術全才的蘇軾,在詩、詞、歌、賦、書法及繪畫等各個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也難怪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後驚嘆不已,讚嘆蘇軾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的讚嘆也是事出有因,不無道理的。

今天讀蘇軾的《前後赤壁賦》,通過比較閱讀,遊走在蘇軾用語言構築的藝術世界,感嘆他駕馭語言的天才,學習他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能力,對鑑賞古代的賦體散文,對提升文章的構思及寫作能力,會大有裨益。

相關焦點

  • 朱非書法賞析:蘇軾《前赤壁賦句》
    ——蘇軾《前赤壁賦》部分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赤壁賦宋代:蘇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賞析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
  • 崔宏波楷書《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正文不計標點共537字,用四尺宣紙書寫成楷書四條屏,當每行24字,折5釐米方格,落款佔一行,共24行,正好每屏6行30釐米寬。也可每行25字,折5釐米方格,題目佔一行,落款佔一行,共24行,也是每屏6行。
  • 趙孟48歲行書《赤壁賦》超清賞析,帥呆了!
    趙書《前後赤壁賦》是由蘇軾在其人生最黑暗時刻所做,可字裡行間卻飽含他對生命的釋然與豁達態度。趙孟對於前後《赤壁賦》有獨特的理解,委身他朝的苦痛無處傾訴,只能通過書法來體現,此時距離趙孟仕元已經二十多年,趙孟已過不惑之年,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書法技藝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他的書藝水平迅速達到成熟。
  • 蘇軾名篇《赤壁賦》裡的特殊句式,囊括大綱規定的種類,好記適用
    蘇軾被貶黃州,留下了三篇千古流傳的文章。分別是《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特別是《前赤壁賦》,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裡都會選編。《赤壁賦》中有很多的文言特殊句式,囊括了高考大綱裡規定的各種文言句式類型。現以文章中的句子為例,試做分析。
  • 解讀蘇東坡的赤壁賦情懷
    這句詩是蘇軾《赤壁賦》中的一句,當年,蘇軾被貶來到赤壁,見如今景象又想起幾百年前的那一場大戰,心中不時激動,寫下這篇大作。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赤壁賦》|在二元對立中尋找自我的準確定位
    在《赤壁賦》中處處體現了蘇軾二元對立矛盾中的種種糾結和反思。透過這種糾結與反思,作者開始找到了自我的準確定位,從而尋求困境中的超脫。一、英雄與漁樵蘇軾初入仕途時,是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卻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在坐牢103天,幾次差點被砍頭後,幸虧趙匡胤定下了不殺士大夫之策。經過多方營救,他被貶黃州。
  • 「期末精選」高一必修上《赤壁賦》理解性默寫易考10句,期末加油
    部編版新教材把《赤壁賦》放在必修(上)的位置,這一篇在高中文言中地位很高,自然會成為期末考試名句名篇默寫的重點複習篇目。小編老師在這裡給大家整理了《赤壁賦》理解性默寫最新考題,大家拿來練練手吧。1.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考語文早讀21:《阿房宮賦》《赤壁賦》(情境助記)
    【情境默寫】1.在《赤壁賦》中,面對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的長江,吹洞簫的客人由此發出人生短暫的感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語「滄海一粟」由蘇軾《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來。
  • 蘇軾黃州記:一個人如何變成月亮、風與流水
    蘇軾在黃州後期,寫前後赤壁賦,寫《念奴嬌》,寫《夜遊承天寺》,寫「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鋒芒畢露的聰明勁削了,變清澈了,但沒什麼頹喪氣。寫臨桌亭時「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其實和《前赤壁賦》的「唯山間之清風江上之明月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是差不多的風味了。
  • 嶽飛《滿江紅》比蘇軾《赤壁懷古》好嗎?區別在哪裡?
    前言蘇軾《赤壁懷古》與嶽飛《滿江紅》 你認為哪一首更好些?這是我在問答裡看到的一個問題,我以為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認識,兩首詞各有千秋。處於和平時代的我們,沒有體會過戰爭的血腥與亡國的劇痛,估計有很多人喜歡蘇東坡的瀟灑與超脫,當然大家也尊敬嶽飛的光榮與夢想。一、滿江紅是一首戰歌如果那個時代有國歌的話,滿江紅是可以作為國歌唱的。
  • 千古名篇《赤壁賦》中的詞類活用,請收藏轉發
    蘇軾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官場上不如意,但在文學上卻留下了輝煌的一刻。其中《赤壁賦》更是語文教材的標配,給人以積極樂觀曠達的精神感染。文章中駢散結合,句式富於變化。其中文章中的詞類活用就非常富有代表性。
  • 蘇軾的30句經典古詩詞,句句驚豔世人!你最喜歡哪句?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蘇軾。說到蘇軾,這位豪放派代表人之一。他的詩詞等作品,影響了我們整個求學生涯,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終生。而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身與書香世家,是文學家蘇洵之子。自幼勤奮好學加上極高的天資,因而,21歲中進士,本以為會青雲直上,卻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遭到貶謫。一生仕途坎坷。
  • 「印象蘇軾」天生樂天派
    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新黨陷害入獄欲將其至於死地,獄外多方人士要求赦免蘇軾,獄中的蘇軾此時心態卻變得異常的平靜。一天晚上,蘇軾已經睡著了,忽然牢門打開,一個新犯人被送了進來,蘇軾也未加理睬,繼續睡自己的覺,不一會便鼾聲如雷。到了四更天,蘇軾被那個新來的人犯叫醒,那人連聲對蘇軾說:「賀喜學士,賀喜學士!」,蘇軾被說的莫名其妙,忙問怎麼回事?那人卻說:「您只管睡覺便是。」
  • 蘇軾被貶黃州作勵志的詞,特別值得一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烏臺詩案」蘇軾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讀與韓愈蘇軾相關的典籍字畫
    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絹本 章草書 手卷 縱26.1釐米 橫101.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南宋孝宗趙昚章草書後赤壁賦此卷章草書蘇軾《後赤壁賦》全文,筆畫秀勁勻整,行筆圓轉流暢,具有沉著遒勁的韻致。
  • 蘇軾有多牛?一個人貢獻了32個成語,你絕對用過,你都知道嗎?
    蘇軾的《赤壁賦》不僅貢獻了不少耳熟能詳成語,也成為後人鍾愛的繪畫題材,此圖為金代畫家武元直所繪《赤壁賦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出自蘇軾的《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後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出自蘇軾的《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 蘇軾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參透了對於人生和信仰的「領悟」
    ——杜甫《赤壁賦》1000年前一個尋常的夜晚,月亮高高的掛在天空,蘇軾與朋友們泛舟遊赤壁,這一路的所見所感,皆讓蘇軾聯想到自己的悲慘仕途,於是詩興大發,留下《赤壁賦》這一千古名作。蘇軾的一生就像是一朵絢麗的煙花,上升閃耀之後,剩下的便全是黯淡墜落。
  • 《上新了·故宮》|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郭京飛神還原《赤壁賦》情境  國際在線消息:故宮博物院集中國古代建築與文物收藏之大成,這些有形的存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親眼目睹的歷史,更是精神上的溯源。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你都知道嗎?
    蘇軾作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學家蘇軾除了是段子手、吃貨、技術宅、時尚先鋒外,還是成語的高產者,不數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那麼多成語都出自他的詩詞。 今天咱們就歷數一下蘇軾貢獻的成語。